劉慶楠
(張家港市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 江蘇 蘇州 215600)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支氣管鏡檢查成為診斷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在臨床診斷治療中廣泛應用。實施支氣管鏡檢查時,需要從患者的口鼻經過喉嚨進入呼吸道氣管,這個侵入過程會對氣管產生刺激反應,導致患者產生惡心、咳嗽、胸悶等刺激性反應,給患者帶來強烈的恐懼感和不適感,影響病情的診斷和治療。在患者進行支氣管鏡檢查之前,采用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可以降低因檢查給患者帶來的不適感和不良反應,促進檢查及治療工作順利開展。支氣管鏡檢查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且多為表面麻醉,主要是將藥物同氣管局部的黏膜接觸,暫時阻斷支氣管神經傳導功能。霧化吸入利多卡因麻醉是臨床常用的一種麻醉方法,全憑靜脈麻醉是僅以靜脈麻醉藥物完成的麻醉。本研究旨在比較單純利多卡因霧化吸入與全憑靜脈麻醉兩種麻醉方法在支氣管鏡檢查中的麻醉效果,以期減輕患者的恐懼感和不適感,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6 月張家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70 例支氣管鏡檢查患者,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 例。對照組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17 例;患者年齡26 ~57 歲,平均年齡為(37.21±7.38)歲。觀察組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18 例;患者年齡25 ~58 歲,平均年齡(37.73±7.81)歲。
納入標準:①需要進行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②無認知功能障礙;③對所用藥物不過敏;④認知功能良好。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②排除因合并哮喘導致呼吸困難的患者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③排除1 周內有麻醉或鎮靜藥物應用史的患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兩組患者在檢查前均要進行常規的禁食,禁飲。并向患者講解麻醉方法,告知其檢查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不適感,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對照組采用霧化吸入方法:(1)在霧化前,首先讓患者保持平臥位,若是患者病情較重,可采用半臥位,抬起下顎,并將頭部后仰,保證將咽喉部充分露出,確保臥位霧化效果。(2)將2%利多卡因10 mL 裝入霧化器中,在霧化吸入時,間接地給予2%利多卡因噴霧進行鼻腔、咽喉麻醉,叮囑患者張口吸氣,噴霧噴2 ~3 次,約5 mL 劑量;若患者鼻黏膜有充血現象,可以使用0.5%麻黃素滴鼻劑,有效收縮血管,避免檢查中因損傷鼻黏膜造成出血。(3)麻醉成功的患者的咽喉會有一種麻澀感,刺激反應減少或消失,患者可以通過長吸氣,令胸廓到達最大的起伏狀態,如果此時霧化器側孔無溢出霧化液,則表明患者已將大量霧化液吸入,指導患者緩緩呼出氣體,注意患者鼻腔氣體的排出情況,確保患者霧化吸入的效果,在持續15 ~20 min 后結束吸入,隨后進行支氣管鏡檢查。觀察組采用全憑靜脈麻醉方法進行麻醉:(1)吸氧流量6 L/min,持續5 min,在檢查前10 min 建立靜脈通路,使用丙泊酚1.5 ~2.5 mg/kg 進行緩慢推注,經外周靜脈給予丙泊酚4 mg/kg,在30 s 內完成推注,推注瑞芬太尼1.0 ~2.0 μg/kg,持續1 min,2 min 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追加,每次追加0.5 mg。(2)密切關注患者的呼吸及意識情況,叮囑患者進行深呼吸,隨后將支氣管鏡通過患者一側鼻腔或口腔插入,進行支氣管鏡檢查工作。在支氣管鏡檢查中實行麻醉時,要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強烈嗆咳反應,注意患者的手勢表達,多給予患者鼓勵和安慰性語言,提升患者配合度。
(1)對比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效果分為優、良、中和差4 個評分等級。①優:進鏡順利,患者無強烈不適感,無惡心、咳嗽;②良:進鏡順利,患者有輕微不適感,無惡心,有少許咳嗽;③中:進鏡較順利,聲門開放不良,患者有惡心、嗆咳等不適癥狀;④差:進鏡困難,聲門閉合,患者有惡心、干嘔、強烈咳嗽等癥狀,在進鏡后需要休息2 min才能緩解。麻醉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2)對比兩組患者對麻醉效果的滿意度。分為滿意、比較滿意和不滿意3 個等級。總滿意率=(滿意+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3)對比兩組患者在麻醉過程中不良反應出現情況。(4)對比兩組患者達到有效麻醉時間及麻醉持續時間。(5)對比兩組患者在支氣管鏡檢查前后心率及血氧飽和度。

麻醉后,觀察組麻醉效果優良率(94.29%)高于對照組(62.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支氣管鏡檢查患者麻醉效果比較[n(%)]
麻醉后,觀察組患者對麻醉效果總滿意度(97.14%)高于對照組(74.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支氣管鏡檢查患者對麻醉效果滿意度比較[n(%)]
麻醉后,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2.86%)低于對照組(1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支氣管鏡檢查患者在麻醉過程中不良反應出現比較[n(%)]
麻醉后,觀察組患者達到有效麻醉時間短于對照組,麻醉持續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支氣管鏡檢查患者達到有效麻醉時間、麻醉持續時間比較(± s, min)
支氣管鏡檢查前,兩組患者的心率及血氧飽和度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支氣管鏡檢查后,兩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水平均降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5 兩組支氣管鏡檢查患者在支氣管鏡檢查前后心率及血氧飽和度比較(± s)
支氣管鏡檢查是一種侵入性的檢查方式,對于患者來說較為是痛苦的體驗,容易導致患者產生恐懼感。對進行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實施麻醉,可以適當地減少他們的不適感和痛苦,以促進檢查順利進行。傳統的麻醉方法由于藥液分布不均而造成麻醉效果并不理想,為對比臨床支氣管鏡檢查中使用的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本研究主要選取了臨床中常用的利卡多因霧化吸入法及丙泊酣瑞芬太尼全憑靜脈麻醉兩種麻醉方法。(1)利卡多因是支氣管鏡霧化吸入首選的麻醉藥物,起效快,5 min 內即可起效,且麻醉作用時間長,可達到1 h 左右,毒副作用小,治療過程更加順利。但其缺點是在支氣管鏡進鏡延伸時產生的刺激反應比較強烈,而且患者對于檢查中所承受的痛苦是有限的,并不利于支氣管鏡患者的持續性觀察。(2)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是臨床治療中最具代表性的短效靜脈麻醉藥物,憑借著麻醉起效快,麻醉作用強等優勢,被稱之為臨床中全憑靜脈麻醉的最佳拍檔。使用丙泊酚進行麻醉操作簡單、清除率高、不良反應較少。丙泊酚不僅能夠增強中樞抑制性神經傳導,還能夠有效抑制中樞興奮性神經的傳遞,進而達到麻醉效果。最重要的是丙泊酚費用較低,減少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瑞芬太尼屬于一種新型的受體激動劑,可在血液中通過神經組織酯酶迅速降解,促進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狀態,有效降低迷走神經的興奮感,因持續時間短、可控性好、起效快,無需經過器官進行代謝,反復使用也不會堆積,有利于緩解患者在檢查中出現的惡心、干嘔等不適癥狀,減少不良反應出現。
本研究對比單純利多卡因霧化吸入與全憑靜脈麻醉的麻醉效果,結果顯示,麻醉后,觀察組麻醉效果優良率(94.29%)顯著高于對照組(62.86%)(<0.05);觀察組患者對麻醉效果總體滿意率(97.14%)顯著高于對照組(74.29%)(<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2.86%)顯著低于對照組(17.14%)(<0.05);觀察組患者達到有效麻醉時間短于對照組,麻醉持續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支氣管鏡檢查前,兩組患者的心率及血氧飽和度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支氣管鏡檢查后,兩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水平均降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提示:(1)全憑靜脈麻醉方法操作簡單,患者依從性更高,未出現檢查中斷患者。(2)全憑靜脈麻醉方法達到有效麻醉時間、麻醉持續時間明顯優于單純利多卡因霧化吸入,麻醉效果更佳,而且對患者的刺激性更小。(3)全憑靜脈麻醉方法的安全性更高,有利于支氣管鏡檢查工作的順利開展。(4)既往研究表明,檢查后全憑靜脈麻醉方法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水平顯著低于單純利多卡因霧化吸入。本文結果與之不一致,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5)采用全憑靜脈麻醉的患者對于麻醉效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單純利多卡因霧化吸入患者,能夠有效減少患者在檢查中出現的不適感和痛苦癥狀,使患者更易于接受。
綜上所述,在支氣管鏡檢查過程中,實施全憑靜脈麻醉方法,能夠減少患者的不適感,降低患者在檢查中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有效提升患者檢查依從性和配合度,提高患者對于麻醉效果的滿意度,臨床麻醉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