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虎
(湖北省中醫院超聲科 湖北 武漢 430061)
乳腺癌是現階段臨床醫學中較為常見高發性以及多發性癌癥,疾病發生在患者乳腺上皮或導管上皮,目前乳腺癌的病因并不明確,相關研究表明,乳腺癌的發生與患者日常生活中飲食習慣以及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乳腺癌疾病發生初期患者會出現乳房腫塊、橘皮樣子變以及乳頭溢液,如果不及時為患者診治,極易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加強乳腺腫瘤診斷,判斷其乳腺腫塊的良性以及惡性對提高乳腺癌疾病預后有積極意義,有利于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影像學技術發展超聲造影檢驗技術目前被廣泛使用到臨床疾病診斷過程中,可以有效掌握乳腺癌疾病發生過程中患者血流動力學。在采用超聲造影檢查中結合實時彈性成像技術對判斷乳腺腫瘤的良性以及惡性有顯著價值,且有利于觀察對乳腺癌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表達,為醫生診斷患者病情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本研究旨在探討超聲造影結合實時彈性成像技術在乳腺癌血流動力學中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9 月湖北省中醫院收治的49 例乳腺腫瘤患者。患者年齡38 ~58 歲,平均年齡(40.17±2.25)歲;學歷:小學5 例,初中10 例,高中12 例,大專以上22 例。
納入標準:①經超聲檢查確診為乳腺占位性病變;②均接受此次研究中的檢查方法;③無溝通障礙;④精神狀態良好。排除標準:①年齡<18 歲;②合并嚴重精神性疾病;③曾經做過假乳手術;④合并其他腫瘤或者癌癥;⑤中途退出者。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超聲造影檢查:(1)使用儀器以及設備為日立ARIETTA 70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在為患者進行檢查過程中初期需要使用二維超聲進行掃描,通過掃描對患者乳腺病變情況進行基礎性確定,明確乳腺病變部位,同時進行乳腺多面反復掃描,對腫瘤最大切面進行觀察,在掃描過程中針對較大的腫瘤進行掃描探頭更換,由基礎掃描L18-4 型探頭更換為C5-1 型探頭。(2)超聲造影劑Sono Vue 由Bracco 公司提供,在為患者檢查過程選擇肘靜脈進行造影劑注射,造影劑注射量控制在2.4 mL/次,完成造影劑注射后需要立即為患者靜脈注射0.9%氯化鈉溶液5 mL,調整超聲造影檢查圖像,觀察注射造影劑后患者的乳腺原發病灶超聲造影圖像,觀察造影增強的情況,對檢查中圖像進行保存以及記錄。實時彈性成像技術:(1)完成超聲造影檢查后需要為患者開展實時彈性成像,成像模式選擇雙幅實時顯示,對彈性成像框部分進行明確,完成該部分操作后需要由專業的操作人員對乳腺檢查施加壓力,壓力的施加需要保證適中,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需要保證力度中等實現病灶勻速震動。(2)觀察未實際壓力前以及施加壓力后對比區域指標發生的變化,重點指區域顏色變化。如果區域呈現紅色,則表示區域軟度較高;如果區域顯示為藍色,則表示區域硬度較高。完成彈性成像檢查后獲得彈性圖,依據彈性圖、彈性評分對患者進行病情判斷。
(1)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采用超聲造影以及結合實時彈性成像技術對乳腺癌腫塊良性,惡性進行診斷。(2)觀察兩種診斷的診斷效能以及乳腺癌血流動力學指標表達情況。實時彈性成像診斷標準:依據5 分法對所有彈性圖像評分。1 分為整個結節或大部分表現綠色;2 分為結節核心是藍色,周圍為綠色;3 分為結節內綠色、藍色區域占比相同;4 分為結節區域大部分為藍色,或者僅有少部分為綠色;5 分為結節及周邊組織均為藍色且內部不能觀察到綠色。良性評分≤3 分,惡性評分≥4 分。(3)比較良惡性腫塊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動脈的阻力指數(resistance index, RI)以及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

49 例乳腺占位性病變患者中,乳腺腫塊檢出68 個,其中良性43 個,占比63.23%,惡性腫瘤25 個,占比36.73%。
超聲造影檢查出良性腫塊38 個,惡性腫塊30 個;實時彈性成像技術檢查出良性腫塊40 個,惡性腫塊28 個;兩種方法聯合檢查共檢查出良性腫塊42 個,惡性腫塊26 個。超聲造影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診斷符合率分別為69.77%、68.00%、69.12%;實時彈性成像技術為81.40%、80.00%、80.88%;聯合檢查為93.02%、92.00%、92.65%。三種方法比較,聯合檢查的診斷效果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表2。

表1 兩種診斷方法良性惡性腫瘤檢出數據

表2 不同診斷方式診斷效能比較
良性腫塊RI,PSV 均低于惡性腫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良惡性腫塊血流動力學情況比較(± s)
乳腺癌發生現狀分析。乳腺癌是目前影響女性患者生命安全中較為嚴重的疾病,手術及放療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就目前臨床醫學中乳腺癌種類進行總結發現,乳腺癌腫瘤數量較多,導管原位癌、浸潤性導管癌、浸潤性小葉癌、炎性乳腺癌是目前在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乳腺癌。據相關流行病調查數據顯示,乳腺癌已經成為全世界女性健康殺手,全球患有乳腺癌的女性占比24.2%,位居女性癌癥的首位,而且相較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女性乳腺癌發生率更高,為52.9%。我國每年新發乳腺癌患者數量超過30 萬,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加重,人們飲食生活等習慣發生變化,乳腺癌疾病患者數量逐漸增多,乳腺癌發病最小年齡為20 歲,高發峰值年齡為40 ~50 歲。隨著醫療水平的逐漸提升,我國乳腺癌患者病死率顯著降低,但是乳腺癌診斷中仍然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診斷乳腺癌的技術以及診斷依據,部分患者在乳腺腫塊發生后不能及時發現以及診治,導致病情惡化,出現乳腺癌疾病。因此,加強臨床乳腺癌腫塊良性以及惡性確診研究是提升乳腺癌患者早期診治的關鍵。
技術應用分析。乳腺癌患者在疾病發生后其生理指標會出現明顯變化,尤其是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患者乳腺腫瘤是發展乳腺癌關鍵性指標,而乳腺腫瘤的良性以及惡性檢查是乳腺癌診斷必要性過程。隨著臨床影像學技術深入發展,超聲造影技術逐漸被使用到臨床疾病檢查中,主要是利用造影劑使用后產生的散射回聲增強,能夠有效提升乳腺內部病灶檢查準確水平。隨著儀器性能的改進和新型超聲學造影劑的出現,超聲造影已能有效地增強心肌、肝、腎、腦等實質性器官的二維超聲影像和血流多普勒信號,反映和觀察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的血流灌注情況。而乳腺癌體積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血管增加,血流動力學增強情況,為乳腺癌轉移以及生長判斷起到重要積極意義。相關研究發現,腫瘤生長以及轉移和腫瘤血管分布情況密切相關,超聲造影可以準確反映乳腺腫瘤中血管形態以及詳細的血管分布,能夠檢查的最小血管直徑<100 μm。本研究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49 例乳腺占位性病變患者中,43 個良性腫瘤,25 個惡性腫瘤;超聲造影檢出30 個良性腫瘤,17 個惡性腫瘤,惡性腫瘤檢出率68%(17/25)。進一步說明超聲造影在乳腺癌惡性腫瘤檢驗中具有較好的檢出率,而且檢驗不具有創性,操作簡單方便。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目前同樣被廣泛使用到臨床疾病診斷治療中,對于生物組織彈性信息存在重要參考價值。該技術應用過程中主要依據被檢查區域組織彈性系數不同,在二維超聲檢查的基礎上開展的檢查。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原理:在診斷過程中因為不用組織的彈性系數存在差異,因此在外界力施加后,不同彈性系數組織的位移情況以及應變情況均會存在不同,依據被檢測組織變形情況對其彈性信息確定。實時組織彈性成像將受檢部位受壓前以及受壓后的位移信號逐漸轉變為彩色圖像。超聲彈性成像可以分為壓迫性彈性成像、間歇性彈性成像以及震動彈性成像,利用該種技術可以獲得乳腺掃描區域的硬度圖像。而且該技術不受檢操作者操作方法影響,具有較好重復性。本研究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檢出35 個良性腫瘤,20 個惡性腫瘤,惡性腫瘤檢出率80%(20/25),相較于超聲造影,該技術檢查結果更理想。
技術聯合應用。超聲造影技術與實時彈性成像技術聯合使用是當前診斷乳腺的關鍵技術。臨床中診斷技術最準確則是病理診斷,但是該種診斷方式的操作較為復雜,診斷技術價格較為昂貴,并不適用在臨床大批量患者診斷中,需要尋求一種具有較高診斷效能的技術。超聲造影技術以及實施彈性成像技術的聯合有效滿足了乳腺癌疾病診斷需求。本研究對比了單一技術以及聯合技術診斷效能發現,超聲造影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診斷符合率、良性檢出率分別為69.77%、68.00%、69.12%、55.88%;實時彈性成像技術為81.40%、80.00%、80.88%、58.82%;聯合檢查為93.02%、92.00%、92.65%、61.76%。三種方法比較,聯合檢查的診斷效能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超聲造影技術與實時彈性成像技術聯合使用有效滿足患者腫瘤性質確診需求。本研究就乳腺良性腫瘤以及惡性腫瘤在發展中其內部血流動力學存在不同理論為切入點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良性腫塊RI,PSV 均低于惡性腫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惡性腫瘤在生長過程轉移過程中需要獲得血液養分支持,血流分布形態以及血液流速是判斷乳腺腫瘤性質的關鍵。
綜上所述,乳腺癌已經是嚴重影響女性患者健康重要疾病,臨床中需要積極加強對乳腺癌疾病研究。超聲造影技術以及實時彈性成像技術均是檢驗領域使用頻度較高的技術,將兩種技術進行聯合的診斷效能較好,且檢驗技術操作簡單便捷,檢驗數據準確率高,技術費用較具經濟適宜性。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