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艷,翁文佳,王新宇,黃曉婕,張 明,高艷青
隨著聯合抗反轉錄病毒療法(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cART)出現,AIDS逐漸成為一種慢性病,與之相關的抑郁、焦慮、疲勞、認知障礙等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其中HIV相關疲勞發作頻繁,可長期存在,無法通過簡單的休息來緩解,會導致患者失業、社會孤立、自我護理活動減少等,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1]。它也是HIV感染者低存活率的前兆,限制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有可能致殘[1-3]。
目前HIV感染者疲勞發病率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相差較大[4],且癌癥、腦卒中、帕金森病、炎癥性腸病等其他慢性疾病的疲勞重要性逐步得到認識和研究。因此本研究匯總分析了相關研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在門診招募接受治療的HIV感染者,排除了住院患者和患有冠狀動脈缺血、心力衰竭、癌癥等嚴重合并癥的參與者,旨在全面了解HIV相關疲勞的患病情況,引起醫務人員的重視,從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幫助HIV感染者減輕疲勞。
1.1 資料來源 檢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PsycINFO數據庫中發表的所有關于HIV感染者疲勞發病率的文獻。檢索詞包括:“HIV”“HIV infections” “AIDS”和“fatigue”,檢索時間截至2021年7月。以PubMed為例,其具體檢索策略見圖1。此外,結合手工檢索,以納入更多文章。本研究已在PROSPERO(CRD42021242631)上完成注冊。

圖1 PubMed 檢索策略Table 1 Search strategy in PubMed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文獻納入標準:①參與者有HIV感染,年齡>18歲;②提供疲勞發病率或可以計算的數據;③有標準的評估疲勞嚴重程度的測量工具;④樣本量≥100的觀察性研究,如病例對照研究、橫斷面研究或隊列研究。文獻排除標準:①重復發表的文獻;②數據不全、不可靠;③綜述,評論,專家意見,會議摘要等;④參與者患有以疲勞為特征的共病,如腎病、癌癥或多發性硬化癥,以及孕婦等。
1.3 數據提取及質量評價 2名調查人員獨立進行數據提取和質量評價,如有問題雙方協商或咨詢其他人員。從納入的研究中摘錄以下信息:論文的第一作者、發表時間、調查國家、研究對象特征、樣本數、疲勞發病率和男女人數等。參照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對病例對照以及隊列研究進行質量評價。參照美國衛生保健質量和研究機構(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評分對橫斷面研究進行質量評價,共11條項目,總分0~11分,0~3分為低質量文獻,4~7分為中質量文獻,8~11分為高質量文獻[5]。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tata 16.0軟件進行Meta分析。因為納入文獻的部分發病率不在0.3~0.7范圍之內,故采用雙反正弦法對原始數據進行轉換,再根據公式P=[sin(tpda/2)]2進行還原。用I2和Q檢驗評估各研究之間的統計學異質性。若P<0.10且I2>50%,則認為研究之間的異質性有統計學意義,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反之,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采用敏感性分析和亞組分析探索異質性來源。通過Begg檢驗和 Egger檢驗分析發表偏倚,當P>0.05時,提示無發表偏倚。
2.1 文獻篩選結果 文獻基本情況采用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優先報告的條目(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PRISMA)原則和流程進行文獻篩選,共檢索到相關文獻6005篇,最終根據納入標準納入23篇[6-28]。文獻篩選流程見圖2。研究共包括8213個樣本量,其中疲勞人數為4758人。

圖2 文獻篩選流程圖Figure 2 Flow chart of literature screening
2.2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 納入文獻的作者、發表年份、國家、研究納入的患者年齡、樣本量、文獻質量評分等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信息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續表1
2.3 合并效應量 因為各研究之間存在異質性(I2=98.27%,P<0.001),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HIV感染者疲勞合并發病率為62%(95% CI:53%~70%)。見圖3。

圖3 HIV感染者疲勞發病率森林圖Figure 3 Forest plot of fatigue incidence in people who living with HIV
2.4 亞組分析 按照年齡、性別等類別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較小、接受cART較少、睡眠障礙和抑郁患者占比高的研究中HIV感染者的疲勞發病率明顯更高(P均<0.05)。而疲勞發病率高低與HIV感染者性別、基線CD4+T淋巴細胞計數、樣本量、確診HIV感染時間無統計學關聯,見表2。

表2 HIV感染者疲勞發病率亞組分析情況Table 2 Subgroup analysis of fatigue incidence in people who living with HIV

續表2
2.5 敏感性分析 用逐一剔除單個研究的方法進行敏感性分析,數據的穩健性較好,去掉任何1個數據,HIV感染者疲勞發病率與剔除前總發病率未發生明顯改變,見圖4。

圖4 HIV感染者疲勞發病率敏感性分析Figure 4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fatigue incidence in people who living with HIV
2.6 發表偏倚分析 行Begg檢驗和Egger檢驗,結果顯示,Begg檢驗(Z=0.320,P=1.249),Egger檢驗(Z=0.730,P=0.466),且漏斗圖無明顯不對稱,因此研究不存在發表偏倚,見圖5。

圖5 納入文獻的發表偏倚漏斗圖Figure 5 Funnel plot of publication bias in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本研究結果顯示,HIV感染者疲勞發病率為62%(95% CI:53%~70%),考慮到一般人群疲勞發病率在20%~25%之間[29],HIV感染者報告的較高疲勞發病率表明,疲勞是一種重要的共病,需要醫療保健提供者給予足夠的關注。鑒于這些患者的高發病率以及疲勞對生活質量的負面影響,有必要采取預防措施,對患者進行教育、干預和進一步的臨床評估。
在一些研究中,沒有觀察到年齡和疲勞之間的聯系[3,25,30]。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年長的參與者比年輕的參與者疲勞發病率更低,這與Sabranski等[27]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是因為年長的HIV感染者對身體健康功能下降有著更好的耐受性,他們也有更多的時間和經驗來調整適應治療,以及焦慮、抑郁隨著年齡增長減少所致[31-32]。
在cART應用廣的人群中,HIV感染者疲勞發病率明顯降低,這與cART可以抑制病毒復制,促進免疫重建,改善HIV感染者預后和提高生活質量相關,因此有必要對cART進行大力推廣應用。此外,本研究發現CD4+T淋巴細胞計數與疲勞無關,這與大多數研究結果一致[7,20-21]。這可能是因為本研究納入的文獻中,大多數參與者都應用了cART且CD4+T淋巴細胞計數>200 cell/mm3,他們使用的抗反轉錄病毒藥物可以控制病毒復制和慢性炎癥,使相關的機會性感染和疾病不易發生,因而減輕了HIV相關的疲勞風險[33]。
有抑郁共病的HIV感染者疲勞發病率更高,這與之前的研究一致[14-16]。抑郁與疲勞有很強的相關性,抑郁也是未來疲勞狀態的預測因素。疲勞和抑郁具有潛在的共同的中樞神經系統通路,它們不可避免地互為因果[10,34-35]。同樣地,睡眠障礙也與疲勞相關,睡眠障礙是疲勞1年隨訪時的預測指標[36]。這就意味著治療HIV相關疲勞需要結合患者的心理和睡眠狀況進行綜合治療。在對HIV感染者的日常護理中,要及早發現疲勞及其潛在的原因,可以對患者進行教育,控制危險因素,并在出現或傾向于這些情況時進行治療。
在評估HIV感染者的疲勞嚴重程度時,納入研究使用的量表都是經過驗證的標準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和測試信度,量表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疲勞越嚴重。在所有量表中,FSS量表和HRFS量表是最值得關注和推廣的。FSS量表因為條目少和敏感度高,是評估疲勞最常用和最廣為人知的量表,除了AIDS,也廣泛應用于癌癥、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其他疾病中。HRFS量表則是由56個條目組成的,專門針對HIV相關疲勞開發的量表,對HIV感染者疲勞的嚴重程度、相關因素和不良后果進行了詳盡而全面的評估。研究發現,翻譯后的HRFS量表中文版也具有較好的效度和信度,適合在中國HIV感染者中使用[37]。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因為原始數據的局限性,本研究無法確定病毒載量、疾病分期、教育水平和工作情況等因素對HIV感染者疲勞發病率的影響。此外,由于納入研究使用的疲勞評估量表沒有統一,故無法對HIV感染者的疲勞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和相關因素分析,希望在未來能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HIV感染者疲勞發病率為62%,這與年齡較小、接受cART較少、睡眠障礙和抑郁密切相關。醫療工作者應警惕疲勞的發生,建立全程管理體系,從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給予HIV感染者幫助,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