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出身在農村的我,沐浴著山風長大。四周的大山阻隔了我的視線,高海拔的陽光讓我的皮膚變得黝黑,但書本中的知識讓我的眼睛變得明亮。”這是南京大學2022屆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畢業生陳時鑫在畢業論文的致謝部分寫下的文字。
陳時鑫,1999年出生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的一個小山村,村子背靠大山,村里人主要是靠種地或外出打工獲得收入。在陳時鑫小時候,父親外出打工,母親經營著田地,他一放學就幫家里做農活,不僅要插秧、拔稗子、收谷子、喂豬,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奶奶。
那時,家里的條件尤為拮據,陳時鑫經常先到山上撿菌子、摘茶葉,再到河溝里捉泥鰍,然后去縣城賣錢,買些書籍和學習用品。在縣城里讀初中時,為了節約生活費,他選擇在家食宿,每天上學、放學要騎行十幾公里山路。他說:“三年間我拼命把自行車騎到最快……冬天的嚴寒讓我的腳上長滿凍瘡,痛癢難耐,夏天的暴雨打濕了我的衣服、書包……”

圖1 兒時的陳時鑫 (圖/央視新聞網)
正是這些少時的經歷,磨煉出陳時鑫吃苦耐勞的意志,他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離家三百多公里的成都市的一所重點高中。
“記得在去成都上學的路上,看著眼前的山,我就想起毛主席的那首詩:‘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我當時抱著一種想法,離開了家鄉,去一個很廣闊的地方,就要有所作為。”陳時鑫回憶自己做出這個改變人生的選擇時說道。
成都市的消費遠比家鄉高。讀高中的陳時鑫常常到食堂打最便宜的套餐,從不買零食飲料,他撿來已畢業的學長丟棄的輔導書,每一本都認真做完。家鄉和成都市的教學質量存在一定差距,聽不懂英語老師的課,他就打著手電筒,夜晚偷偷地背單詞。
2018年,陳時鑫以670多分的成績順利考入南京大學,并選擇了心儀的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他認為“芯片是一個國家發展高科技的關鍵,希望能夠攻克芯片難題,為祖國芯片研發貢獻一份力量”。大學四年期間,他多次獲得各類獎學金,靠著勤工儉學和獎學金,支付了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

圖2 如今的陳時鑫(圖/央視新聞網)
在陳時鑫眼中,十六載的求學生涯不僅是在攀登知識的階梯,也是他在努力推開命運的大門。這位來自大山、走出大山的青年,憑借自己的樂觀和堅持,陽光自信地走向美好人生。
淋過雨的人更懂得為別人撐傘。陳時鑫在大學期間曾多次輔導同村的孩子,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難題,他表示自己學業有成后,必將努力回饋家鄉。
2021年,陳時鑫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系全獎直博錄取通知書。他將在芯片自動化設計領域深造,為國家的科技事業添磚加瓦。
名師點撥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陳時鑫來自大山,并沒有被窮困壓彎脊梁,而是在逆境中不屈不撓,完成自我磨礪,最終“一飛沖天”。他的身上散發著勤儉節約、心懷感恩、堅強樂觀、熱愛學習、刻苦鉆研、堅持不懈等品質和精神的光芒,不僅浸潤著我們的心靈,更激勵著我們向前。
這不禁讓人想起2021年黃國平博士的論文致謝 ,同樣讓人熱淚盈眶。陳時鑫的事跡是又一個寒門學子靠知識改變命運的生動例子。
我們寫作時,要將他的故事融會貫通、巧妙應用,可以用“事跡+品質”的寫法,將其作為榜樣進行舉例論證,也可以通過其正能量事跡,反面論證“佛系”“躺平”“啃老”“喪”“癱”等行為,形成正反對比,使文章更具邏輯性。
——福建省詔安第一中學 沈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