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初中階段正值身體生長旺期,青少年應保證充足的睡眠。但即便做到了早睡早起,有個別同學剛翻幾頁書又困意來襲、哈欠連天,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很多人為了用功讀書而克服困意,逐漸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在大腦疲憊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讀書,一讀書就容易犯困。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睡眠是與人類讀書活動無關的本能行為,但由于無關刺激,讓兩者建立了聯系,使得讀書成了犯困的誘發因素。
大腦作為人體的重要器官,其質量約占人體總質量的2%,但其消耗的能量占人體熱量總消耗的20%。當我們讀書時,眼睛讀取內容后再將其傳輸到大腦進行數據分析,大腦在不停運轉。經過較長時間的認知負荷,人體就會產生大腦需要休息的指示,這種困意其實是大腦在“自我保護”。

有心理學專家做過一個閱讀理解測試:當閱讀淺顯易懂又有趣味的書籍時,大腦處理起來毫不費勁,我們就會越讀越有趣,越讀越有精神;當閱讀前后文內容不匹配或內容深奧的書籍時,我們“信息轉換”的效率差,容易形成閱讀障礙,進而導致困倦。
當我們所處的閱讀環境是溫度適宜、燈光柔和、安靜無噪聲時,這幾乎是給睡眠搭建了一張“溫床”,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一旦沒有完全集中精力,便會抵擋不住困意而進入夢鄉。

說了這么多讀書犯困的“誘因”,我們該如何克服讀書犯困的障礙呢?
首先,要科學用腦,勞逸結合。合理安排讀書的時間,避免“開夜車”,熬夜讀書不僅傷身體,而且長期在夜間看書或者通過看書助眠,容易形成“一讀書就犯困”的條件反射。與其延長讀書的時間,不如提高讀書的效率。
其次,應因地制宜,營造適當的閱讀氛圍。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布置閱讀環境:放置一個小鬧鐘,適時提醒自己休息一會兒;準備一個筆記本,邊看書邊記筆記。
最后,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循序漸進地讀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我們閱讀一本自己感興趣或者符合自身認知水平的書籍時,會不自覺地打起精神,帶著好奇心繼續閱讀。即使閱讀超過自身認知水平的書籍,也可以遵循由易到難的順序,調整心態,避免負面情緒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