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奎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中心血站,廣西貴港 537100
艾滋病是指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造成機體免疫功能障礙的傳染性疾病,其具有潛伏期長、治療困難及致死率高等特點,若不及時有效診斷和控制病情,不僅威脅患者自身生命安全,也給家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1-2]。血液傳播是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為降低輸血風險,我國推行無償獻血、應用一次性輸血和采血器具及規范采供血機構等措施,但HIV 感染存在窗口期,雖然醫學技術已經可以顯著提高HIV 陽性檢出率,但仍無法完全解決窗口期問題,并確保100%檢出,且90%的HIV 漏檢是其窗口期造成[4]。因此,加強血液管理,控制經血傳播疾病的發生是當前衛生行政部門的重要任務[5]。為了解廣西貴港地區無償獻血人群中HIV 的感染情況,找尋潛在的危險因素,本研究對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無償獻血者的資料進行分析,以期為HIV 的預防提供參考依據。
選擇2018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中心血站無償獻血者131 430 名,主要獻血地點在組織團體、站內及獻血車等,且均為自愿無償獻血。納入標準:獻血前經健康征詢、體格檢查和HBsAg、Hb 項目初篩,結果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排除標準:①具有經血傳播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梅毒等風險的獻血;②存在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及代謝障礙疾病、免疫系統疾病、過敏性疾病及反復發作過敏、神經系統疾病、精神疾病等情況之一;③醫護人員認為不適宜獻血;④存在溝通表達障礙;⑤獻血者認為自身血液存在安全隱患。本研究符合倫理審批(批準文號:IRB-2021-289)。
1.2.1 儀器與試劑 EVO 150/8 全自動加樣儀(瑞士帝肯),FAME24/30 全自動酶免分析儀(瑞士費米),華益美BACME 核酸血液篩查系統(江蘇蘇州),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試劑(北京金豪:2017091005、20180300202、20180700205、20190500203、20191100207、20200700203、202102002 03;北京萬泰:H20171011、H20180506、H20181103、H2 0190607、H20200304、H20200913),核酸檢測試劑(蘇州華益美:MA20170706、MA20180102、MA20180604、MA20190303、MA20190806、MA20200302、MA202012 09)。各種ELISA 試劑均經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檢合格,所有試劑在有效期內使用,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
1.2.2 調查方法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中心血站對所有獻血者血液標本,均采用兩種不同廠家ELISA 試劑及核酸檢測試劑聯合進行HIV 篩查檢測,操作過程中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先用ELISA 檢測,雙試劑初篩呈反應性判為陽性,單試劑初篩呈反應性,再進行雙孔復檢,任何一孔呈反應性均判為陽性,所有ELISA 檢測陰性標本均進行HBV、HCV、HIV三項核酸聯檢,反應性標本進行鑒別試驗,HIV 鑒別試驗呈反應性判為陽性。初篩陽性標本送至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進行確證試驗。通過設計調查問卷采集131 430 名獻血人群基線資料,內容涉及年齡、學歷、民族、居住地、職業、有無配偶、獻血次數、吸煙飲酒史、手術治療史及性取向[6]。
將131 430 名獻血人員按HIV 是否陽性分為兩組進行后續分析,將HIV 陽性者納入陽性組,陰性則納入陰性組。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因素。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131 430 名獻血人群中,確認陽性例數為46 例,確認陽性率為3.5/萬。HIV 確證陽性試驗獻血者基線資料顯示,陽性組男性、年齡、初中及以下學歷、農民、獻血次數0~3 次、覃塘區及桂平市人數占比明顯高于陰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民族、有無配偶、吸煙史、飲酒史及手術治療史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018—2021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獻血人群HIV 確證陽性試驗獻血者基線資料比較
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的指標為自變量,以是否感染HIV 為因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賦值說明見表2。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獻血次數(OR=1.800)、職業(OR=1.578)及學歷(OR=1.937)是HIV 陽性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2 獻血人群HIV 確證陽性者相關因素和量化賦值

表3 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輸血是現代醫學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已成為治療某些疾病、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獻血是臨床血液的主要來源,而乙肝病毒、HIV 等經血傳播的疾病仍較為常見[7-8]。雖然通過無償獻血、使用一次性器具及規范采血降低獻血過程中的疾病傳染風險,但因HIV 病毒的窗口期、獻血人群的復雜性及檢測手段的誤差性,病毒輸血傳播仍有一定的比例,威脅社會公共安全[9-10]。為降低HIV 感染率、篩查獻血高危人群,本文探究2018—2021 年131 430 名無償獻血者HIV陽性感染情況,分析并找尋HIV 陽性感染的獨立影響因素,為預防無償獻血感染HIV 提供依據[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131 430 名獻血人群中,確認陽性率為3.5/萬,顯著高于吳斌等[13]研究2012—2016 年浙江省金華市獻血HIV 感染率的1.397/萬,而2009—2011 年全國獻血者HIV 陽性率僅為1.635/萬[14],可能與地區經濟發展、人員素質及觀念意識等有關,貴港市是廣西東南部城市,經濟總量、衛生條件及地區文化等相對較弱[15]。另外,本研究發現桂平市艾滋病感染人數較多,考慮其原因可能為,該市交通便利,經濟較發達,人口流動大,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但在艾滋病疫情監測工作方面有所不足,多種傳播途徑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艾滋病疫情的上升速度[16-17]。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學歷、居住地、職業及獻血次數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認為,農民是HIV 高危人群,農民因與妻子常年分居,而其醫學知識相對有限,在婚外性行為方面通常缺乏自我保護意識[18-19]。一般來說,學歷越低者,對醫學知識掌握程度和疾病認知程度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對艾滋病知信行等方面了解相對較少,因而感染HIV 比例相對偏高[20]。韓曉燕等[21]研究2012—2017 年渭南地區20 749 名無償獻血結果顯示,高中及以下學歷者HIV陽性確認率為2.892/萬,明顯高于大學及以上學歷者的0.964/萬,與本研究結果趨勢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獻血次數越多,感染HIV 的概率越小,可能與其接受獻血科普知識宣教次數較多有關,且胡貴賓等[22]證實,2009—2014 年襄陽地區326 856 名獻血人群中,首次獻血者HIV 陽性確認者為27 例,占據HIV 總人數的65.85%,進一步證實本文結果的合理性[13,23-24]。
綜上所述,2018—2021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獻血人群HIV 陽性感染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職業、獻血次數及學歷等是其獨立危險因素,應對高危人群重點關注,加大艾滋病健康宣教力度,提高獻血人群血液安全,進而降低HIV 陽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