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玲瓏 張義林
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浙江杭州 311225
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血管腔狹窄或閉塞,進而使心肌缺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經皮冠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但部分患者在PCI 治療中會出現慢血流/無復流的現象,致使患者的死亡發生率明顯增加[2-4]。比伐蘆定為一種新型的抗凝酶直接抑制劑,具有半衰期短、起效快及抗凝作用強等特點,其用于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較好,并可有效降低PCI 治療后出血的發生率[5]。比伐蘆定對老年冠心病患者PCI 治療后慢血流/無復流的治療效果尚不清楚。故本研究通過對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收治的采用PCI 治療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為對象進行研究,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
收集2019 年8 月至2021 年10 月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收治的進行急診PCI 治療中發生慢血流/無復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46 例,采用數字奇偶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3 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治療標準[6];年齡>60 歲;符合PCI 治療指征;PCI 術中均出現慢血流/無復流[7]。
排除標準: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活動性出血;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存在急、慢性感染或伴發其他系統疾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有過敏史;心源性休克。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批號:2019-000-J001)。
所有患者冠狀動脈造影前均給予300 mg 阿司匹林、180 mg 替格瑞洛口服;冠狀動脈造影連續采集3 個心動周期(右股動脈入路)。
對照組采用普通肝素治療,于冠狀動脈造影前經動脈鞘注射60 U/kg 肝素(國藥準字:H32022088,常州千紅生化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規格:2 ml∶12 500 U),并于PCI 治療中經動脈鞘補充肝素100 U/kg。
研究組采用比伐蘆定治療,于冠狀動脈造影前注射比伐蘆定(國藥準字:H20140057,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0.25 g)0.75 mg/kg,隨后1.75 mg/(kg·h)靜脈泵注至手術結束。
兩組患者PCI 治療后均給予100 mg/d 阿司匹林、90 mg 替格瑞洛(2 次/d)、他汀類藥物等藥物治療;所有患者均與術后7 d 評價治療效果。
①比較兩組PCI 治療后冠狀動脈TIMI 血流分級[8]。②比較兩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ximum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MPAR)。③比較兩組微循環功能相關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多普勒超聲檢測冠狀動脈血流儲備(coronary blood flow reserve,CFR)、微循環抵抗指數(microcirculation resistance index,IMR)。④比較兩組PCI 治療后30 d 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和出血事件。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TIMI 血流分級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PCI 治療后TIMI 血流分級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PT、APTT、TT 及MPA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T、APTT、TT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MPAR 則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及MPAR 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及MPAR 比較()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TT:凝血酶時間;MPAR: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治療前,兩組CFR、IM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FR、IMR 均升高且研究組CFR高于對照組,IMR 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微循環功能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微循環功能比較()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CFR:冠狀動脈血流儲備;IMR:微循環抵抗指數
研究組MACE 總發生率、出血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PCI 治療后30 d 內MACE 和出血事件對比[例(%)]
PCI 治療冠心病效果確切,但治療效果仍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術中慢血流/無復流、術后并發癥等的發生均可降低PCI 的治療效果[9-13]。探討比伐蘆定對老年冠心病患者PCI 治療后慢血流/無復流治療效果,對指導該類患者PCI 手術治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研究中,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 術中應用比伐蘆定可改善患者慢血流/無復流,有利于增加術后靶血管前向血流;分析原因可能為遠端血管微血栓栓塞、血小板活化為慢血流/無復流的病理基礎,而在PCI 術中應用比伐蘆定能夠特異性地直接抑制游離、與血栓結合的凝血酶活性,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時不激活血小板[14-16],近而改善患者慢血流/無復流。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 術中應用比伐蘆定可改善凝血功能、調控MPAR。PT、APTT 及TT 為臨床中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標,可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狀況;MPAR 可反映機體血小板功能,其水平若異常偏高則表示血小板聚集情況較為明顯,發生血栓的風險較高[17-20]。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 術中應用比伐蘆定改善凝血功能的同時還可調控MPAR,可能是由于比伐蘆定為一種將多種氨基酸殘基經人工合成的特異性凝血酶抑制劑,其起效迅速,抗凝效果較好且作用時間較短。本研究發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 術中應用比伐蘆定可改善患者微循環功能。IMR 可反映機體微動脈與微靜脈之間血液循環的阻力情況,IMR 越低表示機體微循環功能越好,而CFR 越高則表示機體微循環功能越優[21-23];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 術中應用比伐蘆定可改善患者微循環功能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比伐蘆定可有效改善患者慢血流/無復流、凝血功能及微循環功能、調控MPAR,近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微循環功能。比伐蘆定用于冠心病PCI 的治療中對降低出血風險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24-25]。本研究也發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 術中應用比伐蘆定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 術中應用比伐蘆定可改善患者慢血流/無復流、凝血功能及微循環功能、調控MPAR,并可降低術后MACE 和出血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