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超 譚天陽 魏玉龍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北京 100029
心血管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我國心血管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仍在上升中。有報告顯示,我國現有冠心病患者1 100 萬人[1]。有心血管病預防指南指出,預防心血管病的最佳方式是養成終身的健康生活方式并保持運動[2]。近年來,隨著對冠心病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把目光轉向我國傳統功法上。相關研究表明傳統功法在冠心病康復領域有效果[3-4]。但這些研究所選用的功法大多為健康人習練的健身功法,對冠心病的針對性不強,因此需要選擇一種適合冠心病患者日常習練的功法。《雜病源流犀燭》是清代沈金鰲所著的一部以介紹雜病為主的著作,每病均細述源流,闡述原委,是《沈氏尊生書》的重要組成部分[5],書中收錄的心系病導引法對冠心病患者的康復較為適合。但《雜病源流犀燭》成書年代較久,語言晦澀,且沒有相應操作規范。因此筆者在心系病導引法的原有基礎上結合冠心病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整理、編纂,形成了一套針對冠心病的導引功法。
《雜病源流犀燭·心臟修養》:“常以四月五月朔望清旦,面南端坐,扣金梁久,漱元泉三,靜思注想吸離宮赤色氣入口,三吞之,閉氣三十息。”原文中術語考釋見表1。《雜病源流犀燭·心臟導引》,“臞仙曰:可正坐,以兩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相筑各六度,又可正坐,以一手按脘上,一手向下托空如重石,又以兩手相叉,以腳踏手中各五六度,能去心胸間風邪諸疾,閉氣,為之良久,閉目,三咽津,三叩齒而止”。原文中術語考釋見表2。《雜病源流犀燭·心痛·導引運功》:“于足三里掐之九九,擦也九九,運行后功,痛氣降而愈。行歸元逐痛處,流行胃火,自然發散(此導引、運功二法,不但治心痛,兼治胃口痛)。”原文中術語考釋見表3。原文對于功法的描述較為抽象難懂,為了更好地對導引法的動作進行剖析,對文中一些不易理解的字詞進行解析,以分析功法的動作內涵,從中醫理論和現代醫學的角度來闡述其背后機制。

表1 《心臟修養》中術語考釋

表2 《心臟導引》中術語考釋

表3 《心痛·導引運功》中術語考釋
氣功是調身、調息、調心三調合一的心身鍛煉技能[6],只有動作、呼吸和心理三者融合的鍛煉才是氣功,其目的在于使練功者進入三調合一的氣功境界,氣功能發揮多大療效的關鍵在于進入這種境界的高低,也是氣功鍛煉和體育鍛煉之間的差別所在。《雜病源流犀燭》此3 節所載功法皆涵蓋調身、調息、調心,并加上了針對冠心病的導引動作,通過習練可以使機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從而達到防治冠心病的效果。
在農歷四、五月初一、十五的清晨,面向南方坐正,慢慢地叩齒9 次,待到唾液分泌之后用唾液漱口3 次,并靜下心來集中注意力想象把離宮星的赤色氣吸入口中,分3 次咽下,調息做30 個呼吸。此節功法是一種坐式的靜功,靜功的練習過程中雖然外在表象是不動的,精神也很放松,但在特定的調心操作影響下,人體的內在功能不斷地適應協調,臟腑氣機得以順暢,即所謂的靜中有動。靜坐配合叩齒咽津、存想等方法,并與時間、方位相契合,緊扣養心這一核心。農歷四、五月份為夏季,正是一年之中氣溫最高的時候,隨著溫度升高人的情緒會變得不穩定,容易焦躁發怒,導致心率加快,心率變異性降低[7],從而引發血壓升高、心律失常等癥狀,甚至導致猝死。同時人體的汗液排出量也增大,《黃帝內經》有云“汗為心之液”,汗液的大量排泄會損耗心陰心陽,引發心腦血管疾病。朔望日是天地陰陽變化最劇烈的時候,會對人體內環境產生強烈的干預作用。有研究表明朔日的急性心血管病發生率會增加[8]。也有學者認為,朔望與心肌梗死的發生沒有明顯的聯系,但朔日過后3 d 可能會有“心臟保護”時間[9]。清晨是人體血壓升高的時候,在此階段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10]。因此農歷四、五月初一、十五的清晨這段時間與防治冠心病有著密切關系。
叩齒咽津是中國幾千年來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11]中說過:“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入舌下為神水,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在正常情況下,心火和腎水相互升降平衡,相互制約,人體功能得以正常運轉。而這一平衡關系一旦被打破就會造成心腎不交,產生一系列癥狀。叩齒咽津則能滋陰降火,使陰陽相交,水火相濟。此外《友漁齋醫話》中也記載:“若遇心火上炎,臥不能寐,嗽津滿口,作三次咽下,如是數行,可除浮火。”冠心病患者中有1/3 可兼見陰虛證候[12],咽津有清瀉心火的作用,可治陰虛內熱證型的冠心病[13]。
心為君主之官,位屬南方,其色為赤,面向南方吸赤色氣入口則與心相應,暗含天人相應的生化規律。“靜思注想吸離宮赤色氣入口”屬于氣功調心中的存想,通過這種良性的誘導可以排除雜念,集中精神,達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心身境界。科學研究發現存想會對心臟活動產生調控,對人體有重要的身心互動作用[14]。中醫的形神觀認為心主神明,形會影響神,神也會影響形[15]。因此本節功法的這種對意識的主動操作活動會反映到生理上,從而產生對心臟的調控作用。
端正而坐,兩手握拳,兩拳拳心相對用力敲打6 下,掌根受力;接著一只手按在胃脘上面,另一只手掌心向上想象托著一塊巨石緩緩向下移動,然后兩手手指交叉,左右兩腳交替蹬手以拉伸手臂,這種方法能夠祛除心胸部的各種疾病。最后,調整呼吸,閉上眼睛,做3 次叩齒咽津來收功。此節功法的操作以調身為主。古人說:“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神必散亂。”調身是氣功鍛煉的重要內容,也是三調的基礎,有助于意守入靜。此外調身的一些動作本身具有調整陰陽、疏通經絡的作用。
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和經絡是人體內兩個最重要的系統,與疾病的發生及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是維護機體一切生理活動的根本。《靈樞·經脈第十》[16]中記載“心手少陰之脈……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原文中“一手按脘上,一手向下托空如重石”意在引氣下行,調理氣血,可促進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的經氣運行。中醫藏象學說認為心包是心之外圍,能代心受邪,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心的病證由手厥陰所主,證據表明在治療冠心病時,選用心包經上的穴位最多[17]。“脘上”為胸口部位,是任脈膻中穴所在,膻中為氣會,心包之募穴,可調心氣以安神。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可灸膻中百壯來治療胸痹心痛。此外“以兩手相叉,以腳踏手中各五六度”,其意在通過對手臂的牽拉來刺激兩手的手少陰經、手厥陰經,促進心臟的氣血運行。
《心痛·導引運功》:“在足三里穴處掐八十一次,摩擦八十一次,再運行后面的功法,待痛氣下降就病愈。”在痛處運功行氣可以使胃火得以發散,排出體外(這兩種導引、運功的方法,不但能治心痛,也能治胃口痛)。此節功法專門針對冠心病心絞痛。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痰濁證候的冠心病患者不斷增加[12],足三里可健脾化濕,祛除痰濁,起到對證治療的功效。有研究團隊發現用中頻刺激足三里、豐隆穴可以有效緩解氣虛痰瘀型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的癥狀[18]。此式的“行歸元逐痛處”操作原理與上一式“一手向下托空如重石”類似,以調身與調心相配合,通過對身體的刺激和對意識的調控來引導氣血輸注于痛處,起到激發身體自我修復功能,排除心臟邪氣的作用。
原文所載三式導引法較為雜亂,雖包含三調操作,但互相之間沒有聯系,無法連貫操作。筆者根據自身練功體會對其進行了整理改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心臟導引法。功法共包含起勢、第一式、第二式、第三式、收勢五式,并規定了詳細的調身調息調心操作步驟及每式的訓練次數,形成規范。
采用坐式,操作者面朝南方盤坐于墊子上(如無法盤坐者可采用平坐式,坐于凳子的前1/3 處),雙手疊加放于小腹前,拇指相對但不頂勁。虛領頂勁,口唇輕閉,舌頂上顎,含胸拔背,保持上身與地面垂直,目視前方,面帶微笑,做3 個腹式呼吸。
機制分析:冠心病患者大多體質較弱,訓練強度不適宜過高,因此采用盤坐式,盤坐可以疏通經絡、拉伸筋骨、促進氣血運行[19],配合順腹式呼吸使血液集中于腹部,加強內臟的血液供給,還有利于腎氣的充盈。有研究報道盤坐有助于呼吸肌肉的使用來進行腹部呼吸,調節胸腔的壓力,減少心臟預負荷并更有效地利用氧氣[20]。
①接上式,兩臂從體側抬起,掌心向上,抬至與肩同高,沉肩墜肘,隨著動作吸氣。②兩手翻掌握拳,使拳心朝前,然后兩臂迅速合攏于胸前膻中穴高度,手臂伸直,使拳心相擊發出聲響,隨著動作呼氣。③兩拳收回胸前,變為兩掌,掌心向下落回小腹前,隨著動作呼氣,恢復到起勢,此節功法重復12 遍。
操作要領:①兩拳相擊時力度不能太輕,同時手肘微彎曲,不然會導致肩膀緊張不好發力。②在動作二時呼氣不能變快,使動作二、三的呼吸協調配合,做到慢細勻長。③在抬臂時可存想內氣沿手少陰、手厥陰經運行到手掌,在收臂時氣隨雙手下沉至丹田。
機制分析:此式通過兩手握拳相筑可以刺激到掌根的少陰、厥陰兩條經脈,兩條經脈的原穴大陵和神門也在掌根附近。吳蘇旻[21]通過針刺手部穴位發現針刺心經穴位可以整體調節心功能,而神門穴對于心功能及心肌供血的效果最優。本勢兩拳相筑在刺激掌根的同時也刺激雙手大魚際區域,大魚際在手掌全息圖中對應心的反射區[22]。張穎清在《生物全息理論》[23]中提出手掌是一個經次級全息元,手掌上存在一定的反射區或全息穴位,可以改善相對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狀態。刺激掌部心反射區可以起到養血通脈、寧心安神的作用。
①接上式,兩手掌心向上托至胸前膻中穴高度,然后豎掌使掌心朝前,并向外緩緩推出,隨著動作吸氣。②兩手呈下按掌,緩緩落下至膝蓋上,手指彎曲,抓握住膝蓋,目視前方,身體保持中正,隨著動作呼氣。③兩手抓緊膝蓋同時兩肩向后收縮,手臂伸直,使手和肩對抗用力,從而牽拉上肢,上身保持不動,此時停頓一個呼吸的時間,然后松力,雙手收回至小腹,恢復到起勢,此節功法重復12 遍。
操作要領:①在朝前推掌時存想前方有一塊巨石被緩緩推動至遠處直至消失。②拉伸上肢時手臂被一點點拉開,內氣在內通暢運行。③做動作三時上身不可后仰,要保持中正。
機制分析:本節功法以導引配合存想,呼吸調理胸中氣機,可祛除心胸間邪氣。存想可以幫助練功者排除雜念和誘導感受,從而影響和調節心身狀態。張凱等[24]采用冥想訓練對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進行干預,試驗后發現試驗組的心理狀態及認知功能明顯得到好轉,且左室射血分數及六分鐘步行試驗等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
①兩目輕合,面帶微笑,左掌水平按于胸前,使掌心位于胸骨劍突處,拇指向上按于膻中穴,右掌呈上托掌隨著吸氣從小腹托至膻中穴高度。②右掌配合呼氣緩緩下降,降至小腹時停止,此節功法重復30 遍。
操作要領:①此節功法通過手掌的上下運動來調和氣血、導氣令和,必須把身、息、心三者協調配合才能達到練功效果。②在右掌上托時存想離宮星的赤色之氣被緩緩吸入口中,下降時存想堵在胸口的巨石隨著右掌緩緩下落,直至消失。③注意此節調心操作較難,不可一上來就加入調心操作,須從調身開始練習,循序漸進。
機制分析:現代臨床研究發現膻中穴可以振奮心陽,補益心氣,治療心系疾病[25]。膻中與心系疾病在氣、血的生成與循行方面的密切關系是其能取效的關鍵[26]。在臨床上很大一部分冠心病患者是由于心氣不足,無力推動血行而導致的疾病,所以通過梳理膻中穴可以助心行血,從而治療疾病。
恢復到起勢,全身放松,叩齒36 下,當感覺到唾液分泌增多時先不要咽下,待叩齒結束后鼓漱3 下,把唾液分3 口咽下,然后把雙腳打開,兩掌搓熱后摩擦足三里穴81 下,起身結束。
機制分析:叩齒、鼓漱、咽津這是一個完整的操作流程,是道家養生術的重要內容之一。《黃帝內經》記載:“脾歸涎,腎歸唾。”此法配合按摩足三里穴可培補后天之本,還可滋陰降火、充足腎氣、培補先天之本。此外足三里還具有相對特異性,對心臟功能有顯著的調節作用,刺激足三里穴能夠良好地調節機體的心率、血壓、耐缺氧能力、血管舒張功能等[27-29]。
筆者在對《雜病源流犀燭》進行整理、編纂后認為全書收錄有多種導引養生方法及氣功功法,內容豐富,極具特色。其功理功法融合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并與四季氣候相應,針對諸多雜病,以起到調整對應臟腑功能、疏通經絡、放松身心、防病治病的功效。練功者根據自身狀況選擇相適應的功法堅持鍛煉,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雜病源流犀燭》成書年代較久,各種用詞用語與當代有較大差異,且所載功法未在當今社會廣泛流傳,沒有相應的操作規范,因此有必要對其記載功法進行考證,整理,用現代的語言進行描述,編纂出相應的操作規范,便于人們學習和推廣。
氣功鍛煉的精髓在于調身、調息及調心的配合,從而達到三調合一的氣功境界來對疾病進行防治。導引是氣功的一種鍛煉方式,是古代醫家“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醫治未病體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冠心病是一種長期積累的嚴重威脅健康的高風險疾病,與人平時的飲食、作息、生活習慣等息息相關。想要防治冠心病就得從日常生活抓起。根據《雜病源流犀燭》編撰的心病導引法正是結合氣功三調理論,通過對動作、呼吸、意識的調控,可以充分激發人體的精氣神三寶,從而預防冠心病的發生及發展,提高練功者生活質量。同時筆者也希望有更多學者及練功者對《雜病源流犀燭》冠心病導引法進行研究探討。日后可以對本功法開展高質量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來進一步驗證其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