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燕,胡亞榮,蘇 娟,來明名,劉云春,楊雯娟
(大理大學基礎醫學院,云南大理 671000)
在醫學生的三段式培養模式(基礎-臨床-實習)中,基礎醫學教育是整個醫學教育過程的關鍵環節,是醫學生構建和發展良好臨床思維能力的基礎和奠基石,是醫學生培養創新能力、提升科研素養的重要階段。因此,基礎醫學教育對醫學生未來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基礎醫學實驗是基礎醫學課程的重要部分,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實驗課程學時占據了較大的比重,接近50%。實驗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等,增強學生的崗位勝任力。然而,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往往不盡如人意。教學評價是醫學教育活動中檢驗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等綜合表現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在醫學教育活動中實施恰當的教學評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形成性評價是近年來高等醫學教育課程體系中常用的教學活動評價方式之一,甚至成為評估高校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本研究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構建實驗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并實施,以期為有效提升實驗課程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提供有效評價手段。
1.1 形成性評價的核心理念 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態度和策略等方面做出評價,適時修正教學活動,以期獲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形成性評價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評價機制,注重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實施即時、動態、多次評價及評價后及時反饋,以推動整個學習過程的發展。其本質特點就是將教學活動中收集的信息用于改進教與學,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與效率〔1〕。
1.2 形成性評價的應用1967年美國評價學專家Scriven首次提出形成性評價,以期用于診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2〕。1987年形成性評價的概念被引入我國,隨著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教學評價體系不斷優化,形成性評價越來越受到醫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將形成性評價引入教學活動并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探索綜合性全程評價體系,以順應醫學教育改革的發展要求。形成性評價的特點也使其成為衡量醫學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基礎醫學實驗貫穿整個教育過程,是醫學生諸多知識、能力和素質中最基本和基礎的部分〔3〕。其特點是時程長(跨度2.5學年)、學時多、內容繁多、知識面廣等,因此全面、客觀、科學的考核評價方式才能更好地實現基礎醫學實驗課程的育人作用。
2.1 實驗過程評價不足,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 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成績評價采用的都是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方式。教師主要關注實驗報告和期末實驗考核兩個方面,而對實驗過程中學生情感體現、學習態度、操作水平、觀察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由此導致教師和學生更注重結果而忽略過程。教師一錘定音把學生劃分為好、中、差,學生則以快捷三部曲,即“一進二做三報告”完成對實驗課程的學習。如此快餐式的實驗教學,學生的情感體驗低,主觀能動性發揮不足,知識、能力、情感的碰撞及融合體現不佳,因此無法真正實現基礎醫學實驗課程的教學目標,影響了實驗教學質量。
2.2 評價指標單一,全面評價學習主體不足 終結性評價帶來的問題是評價指標相對單一,評價結果只能片面反映學生對某些知識、某項或某些技能掌握的情況,無法全面、客觀、科學地反映學生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在參與實驗學習過程中自身的學習體驗、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而基礎醫學實驗是醫學生進入醫學教育階段培養和提升他們知識、能力、素養相融合的一個重要載體,因此評價體系應該更全面,才能充分調動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實現滿足學生全面綜合發展的需要。
2.3 信息反饋滯后,及時引導和指導不足 基礎醫學實驗包括人體解剖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形態學實驗、機能學實驗等課程,涉及的學科理論多,需要了解的儀器多,要掌握的技術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于實踐,還得讓學生掌握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指導和引導,糾正偏差,能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而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只有在實驗結束或學期結束后教師才會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和面臨的問題并進行反饋。這種延遲性的信息反饋對學生的幫助不大,由于缺乏情景體驗甚至會被學生所忽略。因此,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糾正,能有效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
2.4 師生有效交流不足,信息互換體驗感不強 與基礎醫學理論課程相比,實驗課程具有人數少、時間長、開放性和靈活性強等特點,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與學生近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引導、指導、修正學生的學習過程,而學生也有機會和教師交流自身看法、體驗、對教學的建議等。因此基礎醫學實驗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溝通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優勢較大,是開展素質教育的一個良好平臺。然而,目前傳統的評價方式無法完全凸顯實驗課的上述育人作用。
基于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成績評價的現狀,結合基礎醫學各學科實驗課程教學的特點,以學生為本,從教學實際出發,本著科學、客觀、全面、有效的原則,以促進“教”與“學”雙邊活動為目的,構建了符合我校基礎醫學實驗課程的形成性評價指標體系,用于基礎醫學實驗課程的成績評價。
3.1 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指標構成 形成性評價體系應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全面、全過程評價,具體量化考核指標不僅要促進學生攝取知識、掌握基本技能,還要促進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其自主學習,同時還應獲得信息促進教與學策略的改進,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指標設置涵蓋實驗前、實驗過程和實驗后三大部分:實驗前的評價重點是學生對實驗的預習和準備情況;實驗過程的評價重點是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師生間的交流,組員間的協作互助等;實驗后主要通過實驗報告進行評價,教師在批閱中給出評語。通過課前課后、課內課外的全過程指導,以鼓勵、督促學生不斷修正,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在信息收集中及時發現教學短板,不斷改進,最終達到教學效果的提升。
3.2 形成性評價的具體應用
3.2.1 課前動員 每門實驗課程開始前,課程責任教師組織任課教師召開課前動員會議,規范評分細則、注意事項等,同時任課教師對學生也進行集中動員,解讀指標體系,讓學生了解形成性評價的作用和意義,熟悉評價指標,并指導學生參與到評價體系中,對教師、團隊及自己作出客觀評價等。
3.2.2 指標體系的個性化優選 在實施形成性評價時,根據基礎醫學各學科實驗課程的特點,對基本的指標體系進行優選或優化,使評價體系更加符合各學科實驗課程的特點和教學目標〔4〕。如機能學實驗主要進行小動物實驗,實驗過程中動物反應、操作技術、應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等對學生的考驗極大,在二級指標中加大了情感體驗、團隊協作能力方面的分值,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形態學實驗如病理學實驗,學生主要是看片、讀片,把理論知識轉為實踐,在二級指標中加大知識的掌握程度,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分值。通過對指標體系的個性化優化,使形成性評價指標體系更加契合各學科的實驗教學目標。
3.2.3 實施細節 實驗課前,課程負責人下發考核量表,教師、組長及學生根據考核量表進行實驗課前和課中的考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及每個小組的表現、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回答教師提問的情況、團隊協作能力、實驗結果獲得情況等,進行現場評判計分,同時將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面對面的反饋,及時引導學生思考、指導學生解決難題、糾正學生的錯誤、了解學生的情感體驗等。實驗結束后由小組組長或組員進行實驗總結,匯報本組實驗完成情況、組員自評、組員之間的互評、團隊協作情況等。教師批改實驗報告并給予評價。通過這一系列的評價指標,有效促進了教師對教學全過程、全方位的關注,在教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注重科學素養、人文素養的培養,有力凸顯了基礎醫學實驗課程在醫學生培養中的育人功能。
3.3 實施效果 通過在基礎醫學實驗課程中開展形成性評價,并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有效提升了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的質量。學生在實驗報告書寫、實驗考核、口語考試及科研意識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見表1。通過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90.0%的學生認為形成性評價對學習過程起到了有效的督促和指導作用;95.4%的學生認為形成性評價促進了團隊協作;86.8%的學生認為形成性評價促進教師的巡回指導,與教師的交流增多;92.3%的學生認為形成性評價有利于全方位評價學生;而90.0%的學生認為評價手段智能化低,不夠客觀;98.0%的學生認為評價方式需要優化,盡最大可能減輕教師和學生的負擔。

表1 形成性評價實施前、后部分實驗課程教學效果比較
形成性評價是近年高校教學改革工作中十分關注的問題之一。在基礎醫學實驗課程中引入形成性評價,并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使得教與學共融共通,促進了教師對教學全過程的關注、對教學方法的改進及教學設計的優化,也促進了學生對自我學習過程的關注,激發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達成了教學目標。然而在實施過程中,評價的多元性、多方位、多環節、多措施無疑給教師、學生帶來了一定的負擔,如何進一步優化評價體系,增強其易操作性,同時加大信息化程度等以減輕教師、學生負擔是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