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寒,徐佳琪,李福興,忽勝和
(1.大理大學臨床醫學院,云南大理 671000;2.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云南大理 671000)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一種缺乏細胞壁的細胞外病原體,主要引起成人和兒童的呼吸道感染〔1〕。除呼吸系統疾病外,MP還涉及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多種肺外疾病〔2-3〕,也是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誘因〔4〕。MP是社區獲得性及醫院獲得性感染的常見病原體,容易發生耐藥〔5〕。近年來,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原因,MP的耐藥性日趨嚴重〔6〕,阻礙了對支原體性肺炎的診斷與治療,引起臨床醫生的廣泛關注。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5—2020年MP感染數據,以此得到其感染的臨床分布特點和耐藥性變化情況,并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1.1 菌株來源 收集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各科送檢的口痰標本,分離得到非重復MP標本185株。
1.2 MP培養與藥敏試驗方法 使用MP培養藥敏試劑盒(安圖生物)對人體呼吸道MP進行分離培養及臨床常見藥物藥敏試驗。將收集的MP菌株接種于培養液,再將其加入藥敏試驗板上下2板孔內,置于37 °C溫箱孵育24 h后進行結果判讀。
1.3 檢驗結果的解釋 由于MP具有分解葡萄糖產酸的能力,使培養液pH值降低,MP的存在會使培養液由紅色變為黃色,因此,培養液顏色為黃色表示檢測結果為陽性。如果MP對藥敏試驗板內包被的藥物敏感,其酶活性會受到抑制,藥敏試驗板上下2孔的顏色則不會發生變化(仍為紅色),藥敏試驗結果判定為敏感;上孔黃色而下孔紅色,藥敏試驗結果判定為中介;上下2孔均為黃色,藥敏試驗結果判定為耐藥。
1.4 統計分析 應用SPSS 25.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MP的年度分布情況 收集到的185株MP中,2015年分離到71株(占38.38%),2016年分離到43株(占23.24%),2017年分離到37株(占20.00%),2018年分離到15株(占8.11%),2019年分離到10株(占5.41%),2020年分離到9株(占4.86%),總體呈下降趨勢。
2.2 MP的臨床科室分布情況 科室來源以呼吸科和感染科為主,分別為114株(占61.62%)和34株(占18.38%)。見表1。

表1 2015—2020年MP臨床科室分布(n=185)
2.3 MP的年齡分布情況MP主要來源于41~80歲的患者人群,其中41~60歲62株(33.51%)、61~80歲92株(49.73%)。見表2。

表2 2015—2020年MP年齡分布(n=185)
2.4 MP的藥敏試驗結果2015—2020年該院MP對抗生素的整體耐藥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強力霉素(36.22%)、美滿霉素(25.41%)、乙酰螺旋霉素(16.76%)、環丙沙星(15.68%)、克林霉素(15.14%)、拉氧頭孢(13.51%)、交沙霉素(10.27%)、阿奇霉素(8.65%)、加替沙星(8.11%)、依托紅霉素(5.95%)、克拉霉素(4.86%)、羅紅霉素(4.86%)、左氧氟沙星(1.62%)和紅霉素(1.08%),其中,MP對美滿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環丙沙星及克林霉素在2015—2020年間的耐藥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抗生素各年間耐藥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015—2020年MP藥敏試驗耐藥情況[n(%)]
MP是一種小的原核細胞,缺乏細胞壁,是臨床中常見的病原體,其與呼吸道上皮細胞黏附并釋放毒力因子,從而損傷細胞膜、引起上皮細胞腫脹壞死,最終導致炎癥反應的發生,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7〕。MP感染者缺乏特異的癥狀與體征,其對作用于細胞壁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天然耐藥,而對抑制蛋白質合成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四環素類抗生素以及抑制DNA復制的喹諾酮類抗生素敏感。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相對少,一直作為臨床醫生治療MP感染的一線藥物〔8-9〕,因此,早期識別MP感染并選用敏感抗生素治療尤為重要。研究發現,由于近年來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已導致其耐藥性在全球蔓延〔10〕,目前有學者已成功分離出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耐藥的MP耐藥菌株,并且不同地區的耐藥菌株存在一定差異〔11-12〕。研究表明,MP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耐藥機制主要與靶位點突變有關〔13〕,耐藥性的增加造成治療失敗,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對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5—2020年醫院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進行分析,以期為MP的重點防控和指導臨床用藥提供依據。本研究共分離得到MP標本185株,結果顯示:本研究的標本主要來源于2015年,以呼吸科感染率最高,其次為感染科。MP感染的患者多表現為發熱、干咳等癥狀,與患者多就診于呼吸科和感染科這一臨床實際情況相符。既往研究發現,MP對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具有易感性,本研究的標本主要來源于61~80歲的老年人,考慮與老年人基礎疾病多、各器官代謝功能低、抵抗力較差有關,故老年人感染MP的危害更嚴重〔14〕。從MP的藥敏試驗結果可知,2015—2020年該院MP對美滿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環丙沙星以及克林霉素的耐藥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耐藥性總體呈現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趨勢,尤其是在2019年耐藥率達到6年最高,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患者發病后不及時就診,院外不規范使用抗生素;②臨床醫生診療水平不夠,不能早期快速診斷出患者感染MP,以致抗生素使用不合理;③醫院對院內感染的管控力度不夠。隨著患者就診意識增強、臨床醫師診療水平提高、院內感染的各項措施不斷完善以及抗生素的規范使用,MP耐藥率有所下降。本研究發現,該院MP感染對四環素類抗生素強力霉素和美滿霉素的耐藥率最高,分別占36.22%和25.41%,這可能與臨床醫生的用藥習慣有一定的關系。四環素類抗生素屬于抑制MP生長作用較強且相對安全的藥物〔15〕,但是不合理的用藥方案會增加MP耐藥性,從而影響治療效果。臨床醫生應重視四環素類抗生素的規范使用,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以減少耐藥MP的產生。由于本研究中MP對四環素類抗生素耐藥率高,不建議將其作為經驗藥物使用。本研究發現,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耐藥性存在差異,其中以乙酰螺旋霉素耐藥率最高,為16.76%,克拉霉素、羅紅霉素耐藥率相對較低,均為4.86%,紅霉素耐藥率最低,為1.08%。因此,以紅霉素、克拉霉素、羅紅霉素為代表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仍可作為本研究地區臨床一線經驗用藥,而乙酰螺旋霉素不建議作為經驗藥物使用。喹諾酮類抗生素耐藥率介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和四環素類抗生素之間,可作為臨床治療的次要選擇。總的來說,該院2015—2020年MP對抗生素的耐藥趨勢較穩定,但仍需對患者宣傳教育早診斷、早治療的重要性,同時還需要臨床醫生不斷提高診療水平、規范使用抗生素,醫院應加強對院內感染的管控力度,防止再次出現耐藥率上升的情況。
綜上所述,對于MP感染的臨床分布和耐藥性的動態監測,有利于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減少耐藥MP的產生,同時應明確致病菌的耐藥機制,為MP感染治療研發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生素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