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福 陳朝明 柳 璇 郭 盼 施大中 黃 琛 劉新銘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南京中醫院,江蘇南京 210001
便秘(constipation)是由于腸道傳導功能失司導致的以排便次數減少、大便干結難下、便而不爽,或排便時間延長、長時間無便意為主癥的臨床多發病[1-2]。若便秘癥狀持續半年以上,則稱之為慢性功能性便秘[3-4]。據《便秘外科診治指南》[5],將便秘分為結腸慢傳輸型、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3類。該病多見于老年人和婦女,據調查,普通人群發病率為8.2%,而老年人的發病率高達18.1%[6]。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便秘的發病率與日俱增[7-8]。
針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具有個體化選穴、腸道良性雙向調節等特點,對不同類型的便秘,均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9]。不同針灸療法聯合治療復雜性便秘已經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10-13]。但由于該領域文獻脈絡分析較少,因此如何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并直觀地展現其發展脈絡、研究熱點及前沿趨勢,為臨床及科研人員提供借鑒,是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CiteSpace軟件屬于科學計量范疇,具有知識導航作用[14],主要通過數據挖掘、信息分析、科學計算和圖形設計,從而揭示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被研究者廣泛用于分析研究熱點及趨勢[15-19]。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軟件對針灸治療便秘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以便于研究者迅速、準確地把握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趨勢,為后續的深入研究提供相關借鑒。
以CNKI、維普、萬方、PubMed等數據庫,檢索式為“便秘and針灸”or“便秘and電針”or“便秘and針刺”or“constipation and acupuncture”or“constipation and electroacupuncture”,時間限制為196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
1.2.1 數據轉換 將符合要求的文獻導入CiteSpace 5.8.R3,設置參數:時間分區為1960—2022年,分區法選用1年分區法,節點分別選取:關鍵詞、研究機構、作者。閾值Top N=50。
1.2.2 可視化分析 將符合要求的文獻數據導入CiteSpace 5.8.R3軟件,分析并繪制相關主題知識圖譜,并對發文作者、研究機構、關鍵詞等主題進行可視化分析。
針灸治療便秘的研究熱度可用論文發表數量來體現[20]。對檢索出的1282篇文獻詳細閱讀、篩選,最終納入584篇。通過年發文量趨勢可知,2000年以前,年發文量保持相對平穩狀態。2001年以后,年發文量顯著上升,經歷了2010、2014和2016年3個發文高峰以后,年發文量仍保持較高水平,見圖1。
圖1 針灸治療便秘年度發文量情況
該領域引證文獻自2017年起逐年增高,結合發文量整體觀察顯示,經過前期的大量臨床研究,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相關的臨床研究理論及成果得到了廣泛應用和發展。2016年以后,雖然參考文獻數量有所下降,但引證文獻數量仍保持較高水平,見圖2。
圖2 針灸治療便秘相關文獻總體趨勢
依據被引頻次對相關作者進行排名。前3位作者依次為劉戀(63次)、劉未艾(63次)、展立芬(56次)。對發文作者合作網絡進行分析可知,作者合作網絡存在多個子網絡,說明該領域相關研究團隊較多。其中以王玲玲為代表的團隊處于核心地位,并與其他團隊有廣泛的合作。孫建華、孫立虹、吳煥淦、王建等只在團隊內部形成了小范圍的合作關系,團隊間的合作與交流較少,見圖3。
圖3 高頻作者圖譜
發文機構主要集中于全國各中醫藥大學、中醫院等機構。頻次從高到低前5名依次為: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針藥結合實驗室、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該領域研究的高產機構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為代表,同時該機構與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的輻射帶動作用較為突出。通過圖3~4可看出,各研究機構之間合作及協同關系較少,并且缺乏多中心研究。
圖4 高頻機構圖譜
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顯示,排名前10位的關鍵詞分別為針灸(203次)、便秘(182次)、針灸療法(112次)、調樞通胃(55次)、溫針灸(48次)、針刺(44次)、電針(35次)、針灸治療(33次)、中風(30次)、臨床療效(23次)。見圖5。關鍵詞聚類圖譜中可見部分聚類重疊,提示聚類間聯系緊密,這表明針灸治療便秘的主題較為集中。中心性值是連接作用大小的度量,中心性值越大,說明在各節點之間的聯系越密切,若中心性值≥0.1,則其被認為是該網絡的重要節點[21]。
圖5 關鍵詞聚類圖譜
關鍵詞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①病名。便秘與中風兩個關鍵詞中心性值分別為0.70、0.14,說明當前針灸治療便秘的相關研究,已經從單病種的療效觀察拓展到針灸對于復雜性便秘(如中風后便秘、骨折術后便秘)的臨床研究中。②治療方式。針灸、普通針刺、溫針灸及電針等關鍵詞的中心性值分別為0.47、0.28、0.16和0.11,表明以電針、經皮電刺激為代表的多種新技術普遍應用于臨床。③臨床選穴。中心性值最高為大腸俞,其次為天樞穴,分別為0.08、0.05,這體現大腸俞、天樞穴在針灸治療便秘臨床選穴中的重要性。
對關鍵詞進行時間曲線視圖及時區視圖可視化分析。圖6中以聚類詞為Y軸,關鍵詞所在年份為X軸。設置時間切片為1年得出圖7。兩圖體現了各聚類中關鍵詞的發展情況,通過對關鍵詞聚類圖的分析,不僅可以挖掘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而且可以歸納出該領域研究的核心內容及研究趨勢[22-24]。由圖6可知,在2010年以前,針灸治療便秘研究的主要方向為針灸治療單純便秘;從2012年開始,研究方向逐漸拓展為針灸對于復雜性便秘(如中風后便秘、帕金森病伴便秘、骨折患者術后便秘)的個體化臨床研究。
圖6 關鍵詞時間線
圖7 關鍵詞時區圖
突現詞可大致判斷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研究的核心內容,從而預測研究趨勢[25]。前8位爆發關鍵詞分別為:調樞通胃、針灸療法、上巨虛、大腸俞、針灸治療、大便秘結、耳穴貼壓、臨床觀察,最近的爆發關鍵詞為“帕金森病”。表明2004年以前該領域側重于普通針灸療法及“調樞通胃”等針灸理論的研究;2005年以后,針藥結合成為了新的研究趨勢;2012—2015年,電針等新技術成為該領域新的研究手段;2017年至今,隨著研究內容的逐年深入,針灸干預帕金森病伴便秘、中風后便秘等研究熱點逐漸凸顯,并有望成為引領本領域的主要研究熱點。見圖8。
圖8 關鍵詞突顯檢測圖譜
本研究通過分析可知,近年來針灸治療便秘研究領域發文量及引證文獻逐年增高,研究人員以王玲玲為代表,高產機構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和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為主,但各研究者、機構、地域間缺乏合作。后續研究中應加強學術交流及合作,充分發揮針灸療法的獨特優勢,盡快開展多中心研究,推動本領域的快速發展。從關鍵詞的聚類圖譜來看,目前該領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①個體化針灸聯合治療方案對中風后便秘的臨床療效觀察;②多種針灸療法防治帕金森病伴便秘;③針灸治療便秘的文獻研究;④針藥結合、臍貼等多種療法防治骨折術后便秘。“帕金森病”“中風”等作為近幾年爆發的高頻關鍵詞,說明有關針灸治療中風后便秘、帕金森病伴便秘的臨床研究,已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
展立芬等[26]認為中焦樞機失調、傳導之腑氣機不通是腦卒中后便秘的主要病因,提倡“調樞通胃”作為治療大法,為針灸治療中風后便秘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帕金森病伴便秘發病率在國內高達50%,便秘癥狀在帕金森病早中晚期均可出現[27]。曾奇等[28]發現該病可能與服用抗帕金森病藥物等因素有關,針灸治療可明顯改善本類患者的便秘癥狀和精神狀態;劉愛國等[29]通過研究發現,對帕金森病便秘患者進行針灸干預后,患者的肛門直腸動力學得到顯著改善;李亞楠等[30]的研究推測帕金森病伴便秘的原因可能為腸道蛋白質α-突觸核蛋白(α-syn)聚集、腸道乙酰膽堿轉移酶(ChAT)、輔助性T細胞(TH)表達減少、神經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達量增多,并通過電針刺激帕金森病伴便秘小鼠風府、太沖、足三里,可顯著減少α-syn聚集,調控ChAT、TH、nNOS表達,增強小鼠腸蠕動能力,從而有效改善模型小鼠的便秘癥狀。由此可見,針灸治療不同疾病伴隨便秘癥狀(如中風后便秘、帕金森病伴便秘)將成為未來的主要研究方向。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①缺乏高質量、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②文獻檢索不全或有遺漏,并不能完全客觀、準確地反映該領域的發展趨勢;③文獻量較大,手動過濾不免存在紕漏。希望在后續的研究中,研究者們能依靠規范、嚴謹的文獻梳理流程,利用CiteSpace軟件對該領域的相關研究做出更深層次的可視化分析,為臨床研究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