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梅 黃詠欣 肖坤茂 吳麗玲▲
1.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口腔科,廣東廣州 510010;2.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廣東廣州 510010
新生兒肺炎是臨床上僅次于黃疸的新生兒高發疾病[1],臨床多表現為氣促、呼吸困難、肺部啰音等癥狀,但由于疾病早期無特異性表現,因此容易造成漏診進而延誤治療時機[2]。較足月新生兒而言,早產兒先天不足、機體發育不完全,免疫功能更弱,體溫水平更難以控制穩定,若缺乏有效監護,可引起敗血癥、窒息甚至病死等嚴重后果,威脅生命安全[3],因此針對肺炎早產兒,應在及早治療基礎上聯合針對性護理干預,盡早控制患兒病情。強化風險護理是根據患者具體疾病特征做出準確評估,從而有目標性強化相應干預措施的護理模式,既往有研究將其用于新生兒黃疸的干預管理中[4],取得一定成效,但用于肺炎早產兒護理仍需大量臨床研究加以驗證。因此,本研究針對肺炎早產兒應用強化風險護理,以探討其對患兒疾病轉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于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出生及診治的60例肺炎早產兒,經其家長簽署知情同意后納入研究。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表現鑒別、胸片等檢查確診為新生兒肺炎[5];②胎齡<37周;③日齡在28 d以下。排除標準:①入組前已開始相關治療者;②家長主觀不愿配合研究者;③存在心、肝、腎等器官嚴重障礙者。60例患兒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日齡4~21 d,平均(12.75±2.32)d;胎齡:28周以下者3例,28~32周 者16例,33~36周 者11例,平均(31.64±2.18)周;出生體重:1.5 kg以下者7例,1.5~2.5 kg者18例,2.5 kg以 上 者5例,平均(1.92±0.64)kg;病因:吸入性肺炎7例,感染性肺炎23例;家長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9例,高中以上11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日齡3~21 d,平均(12.61±2.53)d;胎齡:28周以下者2例,28~32周 者15例,33~36周 者13例,平均(32.14±2.63)周;出生體重:1.5 kg以下者9例,1.5~2.5 kg者17例,2.5 kg以 上 者4例,平 均(1.77±0.68)kg;病因:吸入性肺炎9例,感染性肺炎21例;家長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0例,高中以上10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已獲取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對照組給予肺炎早產兒常規護理,如監護生命體征、輔助吸氧等治療、監督用藥、體位管理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施加強化風險護理干預。具體包括:(1)病房環境風險。①嚴格落實病房日常消毒及清潔流程,每日使用消毒液對病房及暖箱進行消毒清潔,保持室內空氣流通;②控制病房內溫度為24℃~26℃,調整濕度至55%~65%,將患兒置于多功能暖箱中,根據患兒不同出生體重及日齡調整暖箱溫度為32℃~35℃,每2小時對患兒體溫進行監測,并相應調整箱溫,使其體溫維持在36℃~37℃。(2)醫護、家長等人員風險。①加強醫護人員教育管理,培養其高度責任感,安排專門護士對患兒進行照護,接觸患兒前后均嚴格執行手部消毒;②加強病房制度管理,嚴禁無關人員進出,家長等確需進出者需更換隔離衣物并做好消毒工作;③做好家長安撫工作,耐心向家長解釋患兒病情知識及診療護理所涉流程,消解其疑慮與不安。(3)患兒機體風險。①每2小時監測患兒生命體征、精神反應及唇周皮膚黏膜等情況,發現異常需及時告知主治醫師協調治療;②加強患兒氣道管理,呼吸機輔助通氣的患兒給予最佳氣道濕化護理,并按需給予吸痰干預,保持呼吸道暢通;③加強患兒皮膚管理,及時更換紙尿褲,保持患兒皮膚干燥清潔;④保證患兒營養供給,盡量采用母乳喂養,對吸吮不佳患兒可采用鼻飼喂養,并注意管道消毒清潔。
兩組患兒均干預至出院,于干預前及干預3 d后觀察患兒生命體征及預后轉歸情況(氣促消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干預5 d后記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例數及總滿意率。干預前及干預3 d后利用聽診器測量患兒呼吸頻率(respiratory rate,RR)及心率(heart rate,HR),采用多功能監護儀測量患兒血氧飽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干預5 d后采用出院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問卷對兩組患兒家長進行滿意度調查[6],并立即回收,問卷回收率為100%,該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840,包含服務態度、管理、健康教育等5大方面共計12項條目,不同條目依不同重要程度賦值6~15分,總分100分,并對患兒家長所得分數進行評定:非常滿意(≥90分)、基本滿意(60~89分)、不滿意(<60分),統計各項例數并計算比例,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3 d后,兩組患兒較干預前RR、HR均明顯降低,SaO2均明顯升高(P< 0.05);觀察組RR、HR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SaO2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RR、HR、SaO2變化(x ± s)
觀察組氣促消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預后轉歸情況(d,x ± s)
干預5 d后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家長滿意度比較[n(%)]
隨著圍產醫學不斷發展,早產兒患病率與病死率也在逐年下降[7],但由于體溫、呼吸等各項機體功能與足月新生兒相比仍有明顯差異,一旦發生肺部感染,可使尚且發育未完善的免疫屏障更易受到多方因素侵襲[8],導致患兒預后仍較為兇險。因此必須針對各種風險作出準確判斷,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干預。
早產兒肺炎常伴隨不同程度缺氧及機體損傷,造成反射性停搏、呼吸加快及肺部炎癥表現[9],若不盡早控制,可導致肺部纖維化等不可逆損傷,長期缺氧還將影響患兒神經發育、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0-11]。有研究表明,對患兒進行強化風險護理干預,可加快其癥狀好轉[12]。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兒干預期間RR、HR、SaO2各項生命體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顯示出強化風險護理對維持患兒生命體征的積極作用,分析是由于強化風險護理可以針對患兒周圍各種潛在危險因素作出及時防范,從患兒自身、環境、醫護乃至家長各方面考慮,根據不同病情特征作出不同評估考量,并采取針對性護理舉措[13],如通過環境消殺、限制人員進出等措施積極營造無菌環境,避免患兒多重感染;針對患兒自我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的情況,采取持續體溫監測并加以調整應對,以提高其對疾病抵抗能力;采用氧氣支持聯合體位護理[14]以促進患兒痰液排出、改善肺部通氣等。此外,有證據指出,肺炎患兒治療期間的營養管理及撫觸護理可明顯影響其恢復進度[15],為此本研究通過加強患兒營養供給以提高其免疫能力,同時通過撫摸患兒以減輕應激、改善免疫。多重措施干預使得患兒生命體征恢復及病情控制明顯加快,從而有效促進疾病轉歸,這與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兒氣促消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更快更短相對應。
由于早產兒肺炎家長對疾病認識不深,加之患兒哭鬧,容易產生緊張、焦躁心理,甚至與醫護人員產生糾紛,不僅阻礙院內正常診療秩序,對醫院聲譽產生不良影響,更會影響患兒靜養環境及舒適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家長對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原因在于,本研究通過加強疾病宣教與醫護管理,并向家長展示嚴格護理流程,使其感受到護理人員在對患兒照護過程中的高度負責與耐心細致,從而消除不安,最終在加快患兒疾病康復進度的基礎上,提高家長滿意度。張月英等[16]在小兒肺炎中應用風險預防式護理,結果顯示該法能縮短癥狀消失時間,加速患兒康復且獲得較高護理滿意度,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需改進方向:①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應放寬樣本納入年限、增加樣本量以提高研究可信度;②本研究選取指標較少,量化患兒癥狀變化或存在主觀判斷,應增加炎癥因子等生化指標;③本研究干預時間較短,或可遺漏部分患兒病情反復的情況,應延長干預時間、指標觀察時間。
綜上所述,將強化風險護理應用于肺炎早產兒的診療過程,可有效維持其生命體征平穩狀態,有助于控制疾病,并提高家長滿意度,進而增進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