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寅 王勝鑒▲ 劉碧華
1.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肛腸外科,廣東深圳 518116;2.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疼痛科,廣東深圳 518116
肛周濕疹是臨床常見病癥之一,屬于變態反應性疾病的一種,皮損呈多形性,多表現為紅斑、滲出、水皰及色素脫失等,瘙癢感劇烈,具有反復發作、經久不愈等特點,臨床治療較為棘手[1]。現階段臨床對肛周濕疹治療并無特效方法,多采用亞甲藍混合液行局部封閉治療,傳統亞甲藍混合液由亞甲藍注射液、利多卡因及生理鹽水等組成,雖然可于短時間內緩解患者滲出、瘙癢等癥狀,但長期療效有限,且易引起肛周刺痛、燒灼及肛門墜脹等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2-5]。改良亞甲藍混合液由亞甲藍注射液、氯化鈉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等組成,治療目的在于改善傳統亞甲藍混合液治療所帶來的肛門墜脹、皮膚刺痛及排便受影響等情況[6-8]。本研究選取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我院)收治的80例肛周濕疹患者,研究肛周濕疹應用改良亞甲藍混合液局部封閉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肛周濕疹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成藥治療濕疹臨床應用指南》[9]中肛周濕疹診斷標準:肛緣皮膚粗糙增厚,彈性消失或減弱,呈紫黑色或暗紅色,皮紋顯著伴有皸裂,皮膚界限不清晰,自覺陣發性瘙癢,反復發作;②病程>3個月;③瘙癢程度分級>4級(借鑒疼痛評分標尺);④無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⑤患者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③2周內接受其他藥物治療者;④中途退出者;⑤合并痔、肛瘺、肛裂或腸炎者;⑥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⑦合并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⑧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⑨依從性較差者;10合并糖尿病、克羅恩病、結核病等基礎疾病者;11合并精神系統疾病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與觀察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1~71歲,平均(40.59±3.21)歲;病程5個月~4年,平均(2.16±0.85)年。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2~72歲,平均(40.38±3.26)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2.22±0.7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已獲取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
對照組采用傳統亞甲藍混合液行局部封閉治療,傳統亞甲藍混合液組成為:1%亞甲藍注射液(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32024827,規格:2 ml∶20 mg)1 ml+2%利多卡因注射液(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31021072,規格:5 ml∶0.1 g)2 ml+生理鹽水(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44024,規格:10 ml∶90 mg)2 ml。
觀察組采用改良亞甲藍混合液行局部封閉治療,改良亞甲藍混合液組成為:1%亞甲藍注射液1 ml+10%氯化鈉注射液(湖北興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42020597,規格:10 ml∶1 g)用滅菌注射用水稀釋為5%濃度3.5 ml+0.5%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41020036,規格:1 ml∶5 mg)0.5 ml。
治療操作:治療時指導患者采取正確體位(截石位或側臥位),常規消毒肛周皮膚及肛管皮膚,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配制藥液,采用5 ml注射器抽取混合液并安裝1 ml注射器針頭;依據患者肛周濕疹皮損范圍,一手拇指食指固定皮膚,作皮內扇形浸潤注射,注意不可注射過深至皮下脂肪層,也不可注射過淺,注射前需回抽無血,依據患者濕疹嚴重程度,肛周四象限各個象限均注入1~2 ml藥液,以局部組織輕度隆起為準,注射完畢后用手指輕柔注射部位使藥液均勻分布,采用無菌紗塊覆蓋并進行包扎。治療后24 h囑咐患者避免久蹲、久坐,24 h后可恢復正常生活,注意保持肛周清潔;每周定期門診復診評估病情及療效,酌情給予患者再次注射治療,每周注射1次,共注射4次,4次為1個周期。
治療效果:治療后以《中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10]為依據評估療效,瘙癢等癥狀消失,皮損恢復正常,對生活無影響為顯效;瘙癢等癥狀明顯好轉,皮損基本恢復正常,肛周無滲出,對生活仍有一定影響為有效;瘙癢等癥狀未見好轉甚至加重,皮損未恢復,肛周仍有滲出,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癥狀積分:于治療前、治療后7 d,對患者癥狀積分進行評估,每項按0~4分評估嚴重程度,包括肛門墜脹、皮膚燒灼及刺痛感、排便情況、尿潴留4個維度,分值越高提示癥狀越重。瘙癢指數:于治療前、治療后1、7及14 d,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11]為依據,對患者瘙癢程度進行評估,總分0~10分,0分為無瘙癢,10分為劇烈瘙癢,評分高低與瘙癢程度成正比。皮損面積:治療前、治療后7 d,于病變皮損處貼附透明薄膜,采用細記號筆對皮損范圍進行描繪,再將薄膜平鋪于心電圖描記紙上,計算面積數值。評分標準:0分為無皮損,1分為皮損面積占肛周面積<25%,2分為皮損面積占肛周面積的25%~50%,3分為皮損面積占肛周面積>50%。肛周面積指以肛門為圓心,半徑為5 cm范圍。
數據經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兩組治療前肛門墜脹、皮膚燒灼及刺痛感、排便情況及尿潴留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肛門墜脹、皮膚燒灼及刺痛感、排便情況及尿潴留癥狀積分均更低(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分,x ± s)
兩組治療前瘙癢指數、皮損面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皮損面積評分更低,治療后1、7及14 d瘙癢指數均更低(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瘙癢指數與皮損面積比較(分,x ± s)
肛周濕疹是一種由多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肛門周圍炎癥反應疾病,病變部位多局限于肛門口及肛門周圍皮膚,還可累及外生殖器、會陰部等部位,以劇烈瘙癢、肛周皮膚分泌物增多等為主要表現,肛周皮疹多呈現出多形性[10-12]。既往研究證實,由于肛周部位缺乏角質層,皮膚較薄,且分布著大量末梢神經,導致肛周皮膚對刺激較為敏感,刺激可直接作用于皮膚淺層中分布的末梢神經受體,引起痛覺神經細胞產生纖維興奮,進而產生瘙癢感覺,患者搔抓可進一步刺激肛周皮膚,加重瘙癢感,進而形成惡性循環[13-15]。依據病因臨床將肛周濕疹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類型,其中原發性肛周濕疹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而繼發性肛周濕疹多由肛裂、混合痔、肛瘺及肛竇炎等炎癥反應浸潤或炎性分泌物刺激而引起[16-18]。目前臨床多采用藥物方案治療肛周濕疹,常規給予藥物坐浴、適時選用激素類藥膏或外用止癢藥膏等,于用藥期間患者癥狀可得到緩解,但一旦停藥,肛周瘙癢等癥狀很快反復發作,治療效果欠佳[19-21]。近年來,有文獻報道給予肛周濕疹患者于患處浸潤注射亞甲藍注射液治療,療效確切,可改善單一外用藥物療效差的缺陷,但易出現肛周皮膚刺痛感、燒灼感及肛門墜脹等不良反應,引起患者不適癥狀[22],且國內尚未有權威標準可用于參考注射療法。由此,探索一種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少的皮下注射劑,對患者預后的改善意義重大。
近年來亞甲藍注皮內注射液用于肛周濕疹治療的報道逐漸增多,但對于因藥物所引起的肛周刺痛感、灼燒感等肛周皮膚不適癥狀的研究不夠深入,故本研究將亞甲藍混合液進行改進,加入10%氯化鈉溶液與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旨在彌補傳統亞甲藍混合液的不足。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72.50%;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肛門墜脹、皮膚燒灼及刺痛感、排便情況及尿潴留癥狀積分均更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皮損面積評分更低,治療后1、7及14 d瘙癢指數均更低(P< 0.05),提示肛周濕疹采用改良亞甲藍混合液局部封閉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縮小皮損面積。李坤等[23]選取80例肛周濕疹患者開展研究,對照組、治療組分別給予涂抹鹵米松軟膏、亞甲藍混合液與地塞米松注射液經生理鹽水稀釋后局部封閉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5.00%,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提示亞甲藍注射液與地塞米松注射液聯用治療,對肛周濕疹療效確切。分析原因,改良亞甲藍混合液于亞甲藍注射液基礎上,與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10%氯化鈉高滲溶液進行聯合用藥,經皮內注射后,亞甲藍可對局部組織內神經纖維脫髓鞘的神經傳導作用產生抑制作用,以緩解肛周瘙癢癥狀,而高滲鹽水可促進局部組織內滲透壓發生改變,以減輕組織細胞及被亞甲藍脫髓鞘神經纖維的水腫情況,促進組織內毛細血管收縮,達到改善傳統亞甲藍混合液局部封閉治療所帶來的肛周皮膚刺痛、燒灼等不適感[24-26]。同時,改良亞甲藍混合液中通過應用糖皮質激素,可減輕肛周真皮淺層與表皮內炎癥反應,對局部組織炎癥滲出產生抑制作用,以減少尿潴留、肛門墜脹及排便受影響等情況。此外,應用改良亞甲藍混合液治療操作更為簡單,僅需于門診行肛周皮下注射,操作時間短,風險較低,患者可接受程度高。
綜上所述,肛門濕疹應用改良亞甲藍混合液局部封閉治療,可促進皮損面積減小,改善患者瘙癢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