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李文雅
航天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北京 10004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臨床常見呼吸系統疾病之一,以持續性呼吸道癥狀為主要特征,多表現為嚴重喘息、慢性咳嗽等,在所有疾病病死原因中位居第4位[1]。對于處于病情穩定期的老年患者,多數經藥物治療后需出院自行開展肺康復訓練,但由于患者缺乏保健知識,且依從性較差,不利于預后[2]。近年來,物聯網云平臺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是將互聯網經由多種無線設備延伸至實物的一種平臺,可實現遠程監測、管理等功能[3]。但目前基于物聯網云平臺如何指導COPD患者開展肺康復訓練,研究較為缺乏。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航天中心醫院(我院)收治的127例COPD穩定期患者,探討COPD穩定期患者應用基于物聯網云平臺的肺康復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27例COPD穩定期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中COPD診斷標準;②病情處于穩定期;③年齡≥60歲;④患者資料完整;⑤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③中途退出者;④合并精神系統疾病者;⑤合并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⑥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者;⑦合并交流、意識障礙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n=63)與觀察組(n=64)。對照組男41例,女22例,年齡61~78歲,平 均(68.25±2.58)歲;病 程2~10年,平 均(5.19±2.19)年。觀察組男40例,女24例,年齡60~80歲,平均(68.19±2.36)歲;病程3~10年,平均(5.26±2.1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為患者講解疾病知識、告知患者生活中注意事項,通過定期隨訪指導患者飲食、用藥及康復訓練,通過電話問詢或上門問詢患者訓練情況,給予患者鼓勵及支持。
觀察組行基于物聯網云平臺的肺康復護理。①出院前干預:了解患者飲食喜好,設計個體化飲食方案,確保營養攝入,嚴禁食用刺激性、辛辣食物,指導患者每周稱重1次并記錄;指導患者家庭養療方法,并于每日清晨記錄血氧飽和度,與患者一同制訂每日吸氧時間、每次吸氧流量等,為家屬示范正確使用及保養制氧機方法,為患者及其家屬強調注意事項。②肺康復訓練:指導患者每日開展2種康復訓練,即縮唇呼吸、腹部呼吸。縮唇呼吸:經鼻吸氣后縮唇深呼吸并緩慢呼出,呼出氣流使與患者嘴唇相距15~20 cm處蠟燭火焰傾斜但不熄滅為宜,20 min/次,4次/d;腹部呼吸:取舒適體位,保持腹部凸起進行吸氣,呈腹部收縮進行呼氣,20 min/次,4次/d。③利用物聯網云平臺干預:指導患者每日佩戴監測設備,記錄并定時上傳患者氧療數據、飲食情況及康復訓練情況,護理人員每日查看1次數據,一旦收取異常數據立即上報給主治醫師,經審核后遵照醫囑對氧療參數進行及時調整,并合理調整肺康復訓練時間、頻度等;為患者建立電子檔案,每月向患者郵寄1次醫療隨訪報告,若遇到緊急情況,立即告知患者及其家屬。
①護理滿意度:護理后指導患者填寫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4],共計19個條目,總分0~95分,評分>75分為非常滿意;評分40~75分為基本滿意;評分<4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②肺功能:護理前、護理后12個月,設備選用Master Screen型肺功能檢測儀,測定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 用 力 呼 氣 容 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及最大呼氣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PEF),并計算FEV1/FVC比值。③癥狀改善:護理前、護理后3個月、6個月及12個月,以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改良呼吸困難 量 表(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odified dyspnea scale,mMRC)[5]評估患者癥狀改善情況,總分0~4分,評分高低與呼吸困難程度成正比。④自我管理能力:由護理人員參照自我管理能力測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 care agency,ESCA)[6]于護理前、護理后3個月、護理后6個月及12個月評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總分172分,評分與自我管理能力成正比。該量表內容效度為1.00,Cronbach’s α系數為0.91。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為95.31%,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觀察組護理后FVC、FEV1、PEF及FEV1/FVC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x ± s)
兩組護理前及護理后3個月、6個月mMR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護理后12個月mMRC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mMRC評分比較(分,x ± s)
兩組護理前及護理后3個月ESC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護理后6個月及12個月ESC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ESCA評分比較(分,x ± s)
COPD在我國發病率較高,一旦患病可出現慢性咳嗽、呼吸困難、嚴重喘息及咳痰等癥狀[7]。相較于急性發作期患者,處于穩定期的COPD老年患者,病情相對較輕,經藥物治療有效后可出院自行開展肺康復訓練,但臨床多重視給予患者消炎、對癥治療及院內護理,常忽視院外護理,使患者出院后肺功能康復效果不佳[8]。常規護理是既往COPD穩定期老年患者院外護理工作中最常用方法,通過出院前指導、出院后隨訪等,無法滿足患者需求,并未重視患者接受能力差異,護理效果欠佳[9-12]。由此,采取科學、有效干預方法,以提高患者對疾病認知,促使患者依從性提高,對患者預后改善,意義重大[13]。
故本研究中對觀察組采用基于物聯網云平臺的肺康復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后12個月mMRC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后6個月及12個月ES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物聯網云平臺的肺康復護理應用于臨床,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護理后FVC、FEV1、PEF及FEV1/FVC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與朱俞彤等[14]研究結果一致,提示基于物聯網云平臺的肺康復護理,可促進COPD患者肺功能改善。分析原因如下,物聯網云平臺是一種將互聯網通過多種無線設備延伸至實物處,實現實物與實物之間的相互連接,從而起到遠程監測的作用,并可實現遠程管理。近年來,物聯網云平臺因其具有數據傳輸快、利用率高及方便快捷等優勢,逐漸受到臨床重視,被應用于慢性病管理工作中,不僅可改善慢性病管理臨床軟件數據所具有的多種弊端如利用率低、數據分散等,還可提高臨床對慢性病的管理效果。此外,應用物聯網云平臺可實現對出院患者的延續護理,將院內護理延伸至院外,達到拓展護理服務范圍的目的。利用物聯網云平臺開展肺康復護理,可借助平臺所具有的智能控制、智能感知及智能傳遞等優勢,幫助護理人員及時、準確掌握患者在家訓練情況,達到監測與管理目的,以幫助患者改善肺功能[15]。同時,物聯網云平臺便于患者穿戴,結合多種設備如脈氧儀、肺功能檢測儀及心電監護儀等于一體,可幫助患者實時了解自身病情,而以上數據可經由網絡上傳至云平臺,再由云平臺進行智能分析及篩選,將異常情況反饋給患者及護理人員,以促使護理人員及時干預,并對肺康復訓練方案進行合理調整,以促使患者最大獲益。其次,物聯網云平臺用于對患者病情進行監測管理,可促使護理服務由遠程服務轉變為具體化服務,有利于提高管理效果,并幫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時,物聯網云平臺中應用到了多種設備如心電監護儀、肺功能檢測儀等,可幫助患者監測病情變化情況,以指導臨床制訂并采取干預措施,以降低病情反復發作風險,減輕疾病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此外,物聯網云平臺可幫助患者居家完成氧療調整、智能監測,以提高患者康復信心,進而提高康復訓練效果,改善呼吸困難癥狀。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對象僅針對COPD穩定期老年患者,缺乏大樣本取樣,在日后研究中可考慮增加疾病種類或擴大樣本量,進一步完善基于物聯網云平臺的肺康復護理,以提高研究科學性。
綜上所述,基于物聯網云平臺對老年穩定期COPD患者實施肺康復護理,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并促進肺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