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麗 唐文娟 劉 穎 梁斌斌 齊東旭 王云娜 楊 彤
吉林省一汽總醫院老年醫學科,吉林長春 130011
外周動脈閉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老年人群的多發病。有癥狀的PAD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窗口標志,已被列入冠心病的等危癥[1]。對老年人群的早期診斷與干預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動態動脈硬化指數(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能較好地評估動脈僵硬度,提供與脈搏波傳導速度不同的動脈硬化預測價值[2-5],是評價動脈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預測心腦血管事件新指標[6-8]。吉林省一汽總醫院(我院)老年醫學科收治老年患者居多,心腦血管相對于年輕人發病率增加,為減少研究誤差,本研究重點研究外周AS。通過探討老年人外周AS患者AASI與AS嚴重程度的相關性,評價AASI對老年動脈彈性的預測價值。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老年醫學科的外周AS患者納入AS組(n=241),男58例,女183例,年齡60~89歲。按AS嚴重程度將踝臂指數(ABI)≤0.9分為外周動脈閉塞(PAD)組(n=43),ABI>0.9分為未完全閉塞組(n=197)。選擇同期老年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n=69),男32例,女37例,年齡60~86歲。本研究已獲醫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進行。
①年齡≥60歲;②符合外周AS的數據標準;③患者臨床資料完整。④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急性冠脈綜合征、嚴重心力衰竭(心功能Ⅲ~Ⅳ級)、心肌病者;②繼發性高血壓者;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及放化療、甲狀腺及甲狀旁腺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者;④嚴重肝腎肺功能障礙者。
收集患者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糖尿病病史、原發性高血壓病史等一般資料。計算體重指數、AASI、性別占比、糖尿病及原發性高血壓病患病率。
1.3.1 生化指標測定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BS-2000M)檢測空腹生化指標:血鈣、血尿酸、空腹血糖、血鎂、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C(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載脂蛋白A、超敏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
1.3.2 動態血壓監測 采用動態血壓監護系統(美國偉倫公司,型號:ABPM 6100)進行肱動脈24 h動態血壓監測。
1.3.3 AASI 利用24 h動態血壓監測數據,計算舒張壓與收縮壓之間的線性回歸關系(舒張壓=a+b收縮壓),收縮壓為自變量,舒張壓為應變量,求出回歸斜率(β),AASI=1-β[8]。
1.3.4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美國飛利浦公司,型號:iE33)探查受試者下肢動脈內膜厚度、有無斑塊及斑塊大小、形態及管腔狹窄情況。
1.3.5 ABI 使用外周動脈硬化檢測系統(日本歐姆龍健康醫療株式會社,型號:BP-203RPEⅢ)測量患者四肢動脈血壓,計算雙側ABI,取較低值作為ABI值。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歸分析;利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評價AASI的診斷效能,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S組與對照組體重指數、血鈣、尿酸、載脂蛋白A、血鎂、總膽固醇、LDL-C、hs-CRP、AASI、性別、糖尿病病史、原發性高血壓病史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AS組與對照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經自變量間共線性分析后選取性別、糖尿病病史、原發性高血壓病史、血鈣、血鎂、尿酸、總膽固醇、LDL-C、載脂蛋白A、AASI、hs-CRP為自變量,以有無外周AS為因變量,利用向前步進法分析。血鎂、LDL-C、hs-CRP、AASI是罹患外周AS的獨立危險因素,對其貢獻值依次為AASI、血鎂、LDL-C、hs-CRP。見表2。
表2 外周AS相關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AASI預測外周AS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975,約登指數為0.913,最佳截斷值為0.469,陽性預測值為1,陰性預測值為0.767;敏感度、特異度、符合率分別為0.913、1、0.932。
PAD組與未完全閉塞組AASI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即隨外周AS嚴重程度增加,AASI逐漸增高。見表3。
表3 PAD組與未完全閉塞組中AASI比較(1-β,x ± s)
本研究發現,AS組的總膽固醇、LDL-C、載脂蛋白A、hs-CRP高于對照組,與目前AS脂代謝紊亂學說、炎癥反應學說觀點一致。但傳統學說對AS發生發展機制尚不能全面解釋。目前有學者認為AS的發生發展與礦物質代謝有關[9-10]。鎂水平降低與心血管疾病標志物和終點事件有相關性[11-13]。但血鎂和外周動脈硬化的關系鮮有報道,本研究得出,血鎂可作為其獨立危險因素,影響AS的發生發展進程,且權重較大。在后續的研究中將更深入地了解礦物質對血管性疾病的影響。
相關研究使用AASI指標評估AS,結果提示其比其他測量方法更實用[14]。本研究中AASI對預測AS的診斷價值優秀,證實上述學者的觀點。以往研究未涉及AS各因素之間的權重大小,本研究發現AASI評價AS的價值更大,并隨外周AS嚴重程度增加而增高,可用于AS程度的判斷。
有學者認為AASI≥0.55者發生心腦血管事件、腎臟病風險增加[15],故將AASI≥0.55定義為異常。但本研究得出AASI評估AS的截斷值為0.469,可能反映了亞臨床AS的早期階段,是AS早期的預測指標。因其簡單易行,對臨床工作尤其是基層醫院AS的診斷評估起到重要作用。
綜上,早期預防AS可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及靶器官損傷程度,進一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AASI截斷點與其他文獻比較偏小,考慮AASI反映了AS的早期階段,亦存在因研究對象個體差異和研究樣本不足導致研究結果存在偏倚的可能。在后續的臨床實踐中,將繼續積累更多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能會規避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