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二
(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1)
高速公路施工機械管理直接決定工程項目建設的經濟性、高效性、安全性,對施工企業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影響[1]。因此,應結合工程實際需要合理選擇機械類型,科學進行機械配置,完善施工工藝,構建科學完善的施工機械管控機制,提高設備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和技術水平[2-3]。該文以某高速公路為例,針對工程機械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提升高速公路工程機械管理水平,確保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提升。
某高速公路設計全長138.9 km,設計速度120 km/h,雙向四車道,設計范圍內共有互通式立交10座。施工中使用的主要工程機械包括挖掘機、推土機、壓路機、攤鋪機、空壓機、注漿機、鑿巖機、混凝土攪拌機、混凝土運輸車、混凝土噴射機、預應力張拉設備、裝卸機、平地機、自卸汽車等[4]。
針對該高速公路項目專門建立了項目管理組織架構,它是結合傳統公路組織管理機構的模式建立的,具有顯著的事業單位管理特征,自上而下涉及多個管理層次,對上級指令及政策的傳達缺乏高效性、及時性、準確性,職能組織結構以橫向部門為輔助,直屬上級職能機構為主導,領導層為核心,是典型的金字塔形組織架構(圖1),管理組織結構中對施工機械管理未做具體要求。

圖1 高速公路工程管理組織結構
(1)全員性。公路工程具有施工范圍廣、機械流動性強、參建單位多等特點,增加了施工機械管理和維護的難度,因此需要項目全員參與共同管理[5]。建立專管與群管有機結合的管理模式,能提升施工機械管理水平。
(2)綜合性。高速公路項目施工機械管理包含內容較多,主要涉及技術管理、經濟管理、安全管理、組織管理等,管理內容復雜多樣。因此,為確保施工機械管理經濟效益最大化,必須實施全過程管理。
(3)技術性。科技的不斷進步,使工程機械逐步向高科技、智能化方向發展,操作內容涉及機械、液壓和計算機系統等多個方面,為確保機械使用、維護的專業性、科學性,要求操作及管理人員必須具備專業技能及專業知識。
(4)隨機性。施工機械故障具有較高的隨機性,導致其管理與維護工作普遍存在隨機性。在工程實踐中,為避免因機械故障對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工程機械管理部門應建立可靠的信息渠道,保證充足的構配件材料供應,確保機械維護的及時性、高效性,快速投入正常使用。
高速公路施工現場環境復雜,工序繁多、流動性強,根據現場施工環境、區域及標準的不同,所選擇的施工方式、施工技術也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對工程機械的選型、配置情況也各不相同[6]。實際施工中,因施工單位自有機械數量、種類有限,大部分機械需租賃和外購,施工單位缺乏機械配置計劃,機械購置時時常存在重復購買、配置不當等現象;部分機械選型不合理、配置較低,無法滿足項目實際需求;有些機械配置數量過多、得不到充分使用,造成機械閑置。
施工單位針對工程機械管控缺少科學完備的管控機制及考核管理辦法,如將工程機械管理的工作重心完全集中于油料使用及安全管理兩個方面,忽視機械單車核算及單機效益考核。
施工企業在工程項目建設中始終秉承“重生產,輕管理”的理念,不重視對機械設備的管理,大多數企業機械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對機械相關性能及維護知識了解不夠全面[7]。同時,機械維護環節采用傳統養護方式,與目前高科技設備不相匹配,造成養護效果不理想。此外,施工企業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專業培訓管理制度,現場機械操作者通常由非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并且存在一人多機現象,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當前,我國機電行業處于發展階段,普遍存在技術水平低下、設備性能差的狀況,大多數工程建設企業對施工機具的資金投入較少。因此在機械設備配置時,應結合現場實際需求情況,合理進行機械配置,確保最短時間內達到最佳投資效果。確定施工機械配置次序應充分結合高速公路工程量、施工方式、已有機械情況等因素,按照工程施工具體情況合理確定機械配置次序。通常狀況下,應優先配置保證公路通行能力的施工機械,配置施工強度高、工程量大、技術性能強的機械設備,最后配置維護機械。
(1)施工方案的選擇及優化:高速公路建設中,為保證其經濟性、合理性,實現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需根據現場實際工程量、設備性能、數量及入場時間等對各項方案進行對比,按照實際工程量選擇合適的機械設備。如工程量較大項目應采用大型設備,并結合選定的施工機械確定最終施工方案。施工機械的合理化配置是確定高速公路施工方案的關鍵環節,如土方作業種挖土機、渣土車等機械;路面工程施工中攤鋪機、運料車、壓路機等機械的配置等,在確保工程順利實施的基礎上,最大程度減少設備閑置、窩工造成的資源浪費,降低施工成本。
(2)科學調整施工機械配套關系:高速公路施工中,施工單位在進行設備組合施工時,為保證其他配套設備完全發揮其使用功能,應盡量選擇功能性較多的機械,減少配套環節,提高組合機械綜合性能,確保使用高效性、可靠性,對性能不理想的組合機械,實施局部維護處理。
高速公路施工企業結合現場實際及企業內部組織架構,建立科學有效的機械設備管控體系,組織專業人員專門進行機械設備的操作及維護,從根本上保證機械配置的合理性、使用性能的全面性,延長設備使用壽命,保證工程建設的質量和安全。同時,建立機械管理與操作培訓制度,定期進行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培訓,提升管理及操作水平,確保機械達到最佳使用性能,提高施工效率。
(1)設備檢查日常化。結合施工設備維護相關經驗,大多數設備故障是通過日常檢查發現的,通過及時排除故障,能確保機械正常使用性能,避免故障嚴重化。常用的檢查方式有日常維護和巡檢兩種形式,維護主要由設備操控人員負責執行,在機械運行時通過“十字作業法”等技術手段實施維護,巡檢則是通過設備專業檢修技術人員完成[8]。高速公路施工中,施工單位應根據項目具體情況構建施工機具維護體系,明確各管理、操作、維修人員職責和義務,建立機械設備檢修、維護制度,針對各臺機械的故障、維修、運行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對因管理疏漏造成的機械安全問題,應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采取一定的經濟處罰措施。
(2)設備維護科學化。加強工程設備維護,促進維護科學化,確保設備完好率、利用率及使用性能,結合使用說明書及保養手冊定期實施機械保養和維護,避免盲目維護。如施工機械不按時更換機油、潤滑油,更換時各種品牌油料混用等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機械性能,縮短使用壽命,增加故障產生風險。
(3)維修養護定期化。定期對施工機械實施維護,能提升其使用性能,確保其穩定、高效運轉,目前施工單位對施工機械實施維護時,維修人員主要根據自身經驗確定故障所在和故障等級,采取傳統的“拆解-換件-組裝”維修模式,盡管能夠快速、簡便排除機械故障,但對造成故障的根本原因未實施分析和評估,極易造成二次故障[9]。科學有效的維護方式應借助檢測設備對機械實施全面檢測,確定機械技術狀況、故障形式、維修位置及時間等。特別是針對高速公路建設中使用的施工機械,其技術性較強、配套化較高、種類較多、結構形式復雜,通過精密檢測設備定期檢修,能夠確保施工機械各方面性能滿足要求。如圖2所示為施工機械維修工作流程。

圖2 施工機械維修的工作流程
高速公路施工單位應建立科學完善的工程機械考核系統,利用工程機械完好率和利用率對機械的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評估,以保障施工企業總體的經營效益,從而提高工程機械管理水平。
高速公路工程機械管理最基礎工作是保證機械完好程度,它是機械管理水平的基本體現,機械完好率對工程機械價格、作用無具體要求,只要求性能良好、無失修、丟損。常用的考核方式有兩種,即:數量完好率與臺日完好率,計算公式如下:


數量完好率、臺日完好率在實際應用時,應根據實際運行情況將現場工程機械分成四種類型,即完好機械(一級機械)、尚好機械(二級機械)、維修機械(三級機械)、待報廢機械(四級機械),完好機械數量為完好機械和尚好機械兩種類型之和,通過計算得出機械完好率,并以此對施工機械實施管理和考核。
利用率是對機械完好率的進一步深化,工程機械在性能完好的狀況下方可投入使用,利用率包含完好率的所有要求,能夠更加全面地展現施工單位機械管理水平、維修水平、各方面性能適應能力。通常采用臺日利用率反映工程機械的使用情況。

為防止施工單位瞞報、漏報利用率較低的施工機械,對統計期內所有實有機械實施考核,詳細記錄所有施工機械使用情況,避免管理漏洞,確保高速公路施工單位全方位實施機械管理。
施工單位機械采購的資金來源主要靠籌資和貸款方式獲得,依靠完好率與利用率兩個指標無法有效評價施工機械使用程度的高低,必須進行經濟效益評價,防止施工單位盲目使用、維修,設備閑置等降低經濟效益的行為,提升機械整體利用率,促進機械增值。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機械管理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應綜合各方面狀況合理配置施工機械,實現配置經濟化、管理專業化、維護科學化,提高工程機械管理水平。同時,該文結合高速公路工程實踐,提出施工單位應積極建立機械考核制度,通過機械完好率和利用率對機械設備的經濟性實施考核,以確保施工企業整體的經濟效益,提升工程機械管理水平。此外,實際施工時,施工單位應結合現場具體條件、施工工藝流程,合理選擇施工機械維護、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