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萌 白福臣(通訊作者)
(1.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校 廣東湛江 524000;2.廣東海洋大學 廣東湛江 524088)
馬歇爾(Marshall,1920)的“專業化產業區”理論認為,通過區域性的信息和技術的外溢、中間投入品、市場服務的共享和專有化的勞動力市場帶來了外部規模經濟,并將促進相似產品生產企業在一定空間的大規模集聚,是產業集群發展研究的雛形。從世界范圍來看,早期形成的產業集群如硅谷、第三意大利、德國巴登符騰堡等地區,在經歷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衰退后仍舊保持穩定發展,由此產業集群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
2021年3月,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是“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雖然世界經濟發展實踐表明,產業集群發展是產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形態,但從各地產業集群建設實際情況來看,產業集群的發展不如各級政府規劃的預期,突出體現在產業集群的發展未能充分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同時面臨轉型升級、協同創新、遷移與承接、價值鏈整合等發展問題。鑒于此,本文基于文獻計量與科學圖譜方法,采用CiteSpace 軟件系統對產業集群發展的研究基礎、熱點領域、研究特點和前沿方向進行可視化分析,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文獻計量法主要從多個維度對科學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征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是統計學和數學相結合的一種定量方法。本文采用陳超美教授開發的Citespace信息可視化軟件作為產業集群研究的分析工具,用以呈現產業集群發展有關領域信息脈絡的知識圖譜,對國內相關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分析和可視化呈現。
考慮到研究的有效性,選擇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收錄的具有較高影響力的CSSCI高質量期刊進行文獻可視化分析,檢索主題詞為“產業集群發展”。為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及科學性,在檢索結果中分別剔除會議、報紙、標準、成果、圖書、年鑒、專利等明顯不相關的文獻,進行數據清洗后獲得1727條有效記錄。
在中國知網CSSCI期刊數據庫中,羅國勛、汪少華(2000)最早對產業集群發展進行論述,指出現代小企業集群發展貫穿了“信用網絡”“創業理念”“競爭文化”等理念,企業組織形式也超越了馬歇爾、熊彼特和埃德加·胡佛等提出的“空間聚集”企業群范疇。被引次數最高的一篇文獻是張輝(2004)發表的《全球價值鏈理論與我國產業發展研究》,通過對全球動力機制的解析論證產業如何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及后續如何發展。表1列出了CSSCI期刊來源中被引頻次排名前20的關于產業集群發展的高被引文獻,這些核心文獻展現了有關的理論淵源、知識基礎、機理動力、經濟效應等。

表1 國內產業集群研究高被引文獻列表
(1)理論研究。吳向鵬(2003)分析產業集群經典理論,探討基于創新網絡的產業集群形成發展過程。徐康寧(2003)提出,集群形成發展中起關鍵作用的有自然資源和運輸成本、規模經濟和外部性、相關延伸產業的支持、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家精神、制度與政府政策等因素。張輝(2006)研究各國家之間的分工合作和競爭,將全球價值鏈動力機制理論與多層次實證分析相結合,對產業升級的路徑進行研究。
(2)機理動力。吳勤堂(2004)分析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耦合機理。陳佳貴、王欽(2005)分析中國產業集群發展演進中的行政區劃、社會資本和價值鏈低端三種鎖定等問題。劉恒江等(2004)認為,有利于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的模式是集群內部治理(自主發展) 與集群政策(外部引導) 相結合的“從下到上”模式。
(3)發展模式。徐維祥等(2005)研究產業集群與工業園區聯動發展的有效路徑,分析產業集群與工業化、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具體模式。蔡寧、楊門柱(2003)從意大利中小企業集群、意大利普拉托毛紡企業集群、克羅地亞造船業中小企業集群、廣東東莞電腦企業集群、浙江企業集群的發展中分析有關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
(4)發展經驗。陳倩倩、王緝慈(2005)通過對英國文化小區、瑞典音樂產業集群等案例進行研究,強調了建設效率基礎結構和創新基礎結構的重要性。文嫮、曾剛(2004)通過對意大利和西班牙建筑陶瓷產業的實例分析,探討集群嵌入全球產業鏈實現升級和發展的模式。錢平凡(2003)認為,我國產業集群形成方式主要是衍生、裂變、創新與效仿。朱華晟(2004)通過浙江嘉善木業集群的實例分析,研究基于FDI的產業集群發展動力。
(5)經濟效應。蘇雪串(2004)認為,城市化形成的基本動力是產業集聚效應。王緝慈認為,在全球價值鏈的競爭中持續創新的關鍵是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李永剛(2005)實證分析了眾多企業共享的公共品,區域產業品牌易于遭受個別企業機會主義行為侵害的現象,提出實施區域產業品牌戰略的規劃與構想。
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上可檢索到的第一篇產業集群研究的CSSCI文獻出現于2000年,2003年開始井噴式涌現,到2008年頂峰期達201篇,之后相關的核心學術論文呈大幅下降趨勢。雖然國家近年來把“集群發展”作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但是整體學術水平并未得到顯著提升,實踐亟需得到理論的指導(見圖1)。

圖1 產業集群發展研究CSSCI文獻數量趨勢
CiteSpace中心度和被引頻次較高的節點形成了圖譜中的關鍵節點,代表一段時間內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用以分析研究熱點。將上述CNKI中CSSCI來源1727條樣本文獻導入Citespace,時區選擇2000—2021年,時間切片為1年,節點類型(Node Type)選擇關鍵字(keywords),參數(threshold)選擇10,得出關于產業集群研究中出現10次以上的關鍵詞。運行生成如圖2所示的可視化圖譜,獲得關鍵詞共現網絡。運行結果顯示:節點數 N=682,連線數 E=1211(密度 Density=0.0052)。從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可知,在產業集群發展研究領域,區域經濟、全球價值鏈、產業集聚、動力機制、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競爭優勢、發展模式、循環經濟、集群創新等是研究熱點。

圖2 產業集群發展可視化圖譜
以關鍵詞共現網絡為基礎,選擇Citespace聚類分析功能(clusters),找出關鍵詞的內部聯系,根據高頻關鍵詞內容的近似性可將各節點劃分為四個區域(見圖3):一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內涵、演化、模式與機理等 (如圖3區域A)。高頻的關鍵詞有協同發展、發展模式、全球價值鏈、集群創新等。二是產業集群發展的知識、創新和區域發展 (如圖3區域B)。高頻關鍵詞有產業集聚、技術創新、低碳經濟、區域經濟等。三是產業集群發展競爭力與政策研究 (如圖3區域C)。高頻關鍵詞有轉型升級、地方政府、產業集群等。四是各種類型的產業集群發展路徑 (如圖3區域D)。高頻關鍵詞有文化創新服務、鄉村振興等。

圖3 產業集群發展熱點知識圖譜
通過對以上產業集群發展的高頻主題詞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目前學術界對產業集群發展研究的熱點主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結構調整。產業集群的結構調整是形成區域經濟增長極的基礎,各地方政府在區域間經濟發展競爭的驅動下,通過諸多政策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比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環渤海大灣區建設等。由于產業結構是一個中性、長期、動態概念,是發展的結果而非手段,也是基于產業價值鏈關系的不同類型經濟組織的社會共生,因此產業集群發展需要進行有效的結構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尤為重要。
(2)功能定位。功能定位是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前提,但多數產業集群發展時仍面臨缺少世界級產業集群和引領型高成長企業、創新動力支撐不足、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水平不高及一體化推動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尤其是以第二產業過度發展為特點的新區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較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為了促成要素聚集以實現工業增長的發展目標思路下的產物,而不是具備產業協同效應的有效產業集聚。重新審視自身在產業集群過程中的功能定位,并進行優化升級,決定了是否能有效實現產業集群發展的目標。
(3)困境與路徑。產業集群在推動產業經濟實現國際競爭力提高上扮演著主導角色,全球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打造若干世界級的先進制造業集群,通過產業集群的質量升級進而推動全球價值鏈延伸與升級。中國制造業成長的事實和特征是在產業組織形態上既嵌入本地產業集群,又嵌入全球價值鏈。但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區域治理模式的低效鎖定是產業集群升級的主要困境。應尋求從治理結構、治理機制、治理手段、治理文化方面的有效措施,形成區域價值鏈和構筑全球價值鏈。
(4)協同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在資源投入、要素配置、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等資源的調動過程中獲取更多附加值的過程,協同創新是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基本方向。比如,物流產業集群:有效實施物流業升級的路徑是基于產業升級的層次性與非遞進性構建模塊化物流集群。再如,中醫藥產業集群:強化社會信用制度供給,鞏固自主創新體系,提高持續創新能力等措施是中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有效路徑。又如,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需要協同創新,其中突出的影響因素包括協同創新預期收益、協同創新風險和協同創新知識位勢。
利用Citespace軟件關鍵詞突現圖譜分析得出2000—2021年的研究領域各研究主題的演進情況:如圖4所示,Begin表示相應的關鍵詞開始突現的時間,End為結束時間,并且每個小格對應一個年份。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產業集群發展研究受到較為重視的前十個前沿議題是:競爭優勢(突現強度5.87)、協同發展(突現強度5.58)、區域經濟(突現強度4.29)、農業產業集群(突現強度4.28)、轉型升級(突現強度3.82)、集群化發展(突現強度3.65)、可持續發展(突現強度3.61)、循環經濟(突現強度3.58)、縣域經濟(突現強度3.38)。

圖4 2000—2021年國內產業集群發展研究關鍵詞突現圖譜
通過運用 Citespace結合CNKI數據庫CSSCI來源期刊進行了產業集群發展的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得出如下結論:早期學者借鑒了馬歇爾產業集聚和外部經濟理論、熊彼特的創新產業集聚論、胡佛產業集聚最佳規模論等,側重對國外研究結論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延伸,也特別關注我國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機理和動力等。而技術創新、農業產業集群、體育產業、產業鏈、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轉型升級、集群化發展等是從2010年開始備受關注的領域。目前,研究熱點的主要觀點集中于產業集群發展的結構調整、功能定位、困境及路徑和協同創新方面,不同產業集群發展的研究中,大多體現了對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重點探析與實踐。
近年來學者較為關注的研究領域包括區域經濟、全球價值鏈、產業集聚、動力機制、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競爭優勢、發展模式、循環經濟、集群創新等,但對循環經濟的保障措施、集群企業及創業發展路徑、創業精神對集群發展的有效模式,集群網絡與區域經濟的機理、集群發展政策的定量評估、產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的國際研究前沿議題關注較少。此外,經濟全球化對產業集群影響的研究視角在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而產業集群如何進行轉型升級走向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發展方向的指示性不夠。案例研究中,以農業產業集群、文化產業集群、體育產業集群為研究對象的實證研究比較豐富,但國際橫向比較的案例較少,對產業集群發展的研究尚有大量可以努力和突破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