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士寶
(霍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安徽 霍山 237200)
2018年國土資源部門頒布了《三定方案》,標志著國土資源調查與指標體系構建朝向標準化方向發展。在開展具體工作中,有關人員要嚴格按照方案內容,做好基礎資源情況調查,并且對變更事項進行明確,開展針對地理國情數據的動態分析。相關工作涉及土地、林地、水源和草地。對以上數據指標進行對比分析是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地理國情普查和土地調查這兩種數據的空間疊加分析,可以準確定位耕地撂荒,還有臨時種植,搞了一個苗圃,種了一些樹苗,包括溫室大棚,能夠反映批而未用、未批先用等多種情況,為土地用途的管制、耕地占補平衡、基本農田保護、農業設施發展規模評估,農業結構調整等等,都提供了決策支持和數據支撐,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現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資料為武漢某城鄉結合區域,該地位于長江中游南岸,與武昌老城區相鄰,南部為旅游風景區,東部連接長江。該區域內有武漢鋼鐵集團、中冶武漢鋼鐵設計院。有關人員對區域內的國土資源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該地區主要是建設用地與農用地,其中未經開發利用的土地與建設用地之間的比例為1:1,主要包括鄉鎮、村莊建設用地。
對區域內地表覆蓋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可知,耕地、草地、林地為主要覆蓋類型,其余地表為園地、房屋建筑、鐵路與公路、裸露區域。通過對地表覆蓋情況進行分析,該區域不存在鹽堿地表與沙質地表,國土資源整體情況良好。通過對數據的比較研究可知,區域內地理國情數據較為復雜,城鄉用地類型較多。為進一步了解區域內土地資源利用現狀,使用了對比分析的方式進行研究。
在開展國土資源調查與分析中,需要明確國情地表覆蓋分類,并且對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現狀進行分析,了解二者之間的對應關系。通過試驗觀察可知,二者在農用地與未使用地的分類上具有對應關系。以往在研究中,本文遵循“所見即所得”的原則,即重點關注了土地的自然屬性。上述現象直接導致土地利用分類中,各建設用地存在“多對一”的關系,甚至部分土地無對應關系。例如,在本次土地覆蓋分類中,喬灌混合林、稀疏灌叢與固沙灌草的分類中,無對應關系。在土地利用分類上,耕地、林地、園地、水域、水利設施與其他土地(沙地、鹽堿地)均屬于一級分類標準,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可將其與地表覆蓋進行對應,在對比分析中,建立“一對一”的關系;針對部分二級分類標準而言,如公路、機場用地,雖然能夠建立對應關系,但是對其進行細分,存在難度大的問題,并且在分類中,也存在概念差異,無法實現一對一對應關系。鑒于此,有必要做好土地分類標準與相互對應關系的確認。
例如,在本次研究中機場用地不僅對應覆蓋分類中的停機坪與跑道,而且也能夠補充機場用地范圍,用于綠化草地、房屋建筑區;同時,有關人員對交通用地、工礦用地、城鎮村用地類別進行劃分時,存在較大困難,其對應關系往往是一對多。商服、倉儲等建設用地也可歸屬在城鎮村、工礦用地的二級分類標準中,也屬于“一對多”的關系,上述分類標準也滿足房屋建筑區、道路、綠化用地標準。有關地表覆蓋分類與土地利用現狀的分類標準對應(見表1)。

表1 地表覆蓋分類與土地利用現狀的分類標準(部分)
除上表中提到的土地利用類型外,在地理國情數據與國土調查分析中,也對草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進行了對比。其中草地主要包括天然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交通運輸用地則包括鐵路用地、公路用地、街巷用地、機場用地、農村道路用地、港口碼頭與管道運輸。以農村道路用地為例,對其進行分類細分為護坡灌草、綠化林地、草地。而水域與水利設施用地則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坑塘、沿海灘涂、內陸灘涂、溝渠、水工建筑、冰川與永久積雪等等,其中灘涂部分主要包括裸露地、水體、草地、林地等。在地理調查中,將空閑地、設施農用地、田坎、鹽堿地、沼澤地、沙地、裸地歸屬在其他土地類型中;城市、村莊、采礦用地、風景名勝區、特殊用地歸屬在城鎮村及工礦用地中;而在國土調查中,主要區分了房屋建筑區、道路、綠化林地、草地等項目,并對露天采礦場與尾礦堆放物進行了區分。
考慮到地表覆蓋分類與土地利用現狀中的分類標準難以構建一對一的關系,并且在當期的國土資源數據調查中,城鎮村用地類別未作出細分,因此,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了針對城鎮村與工況用地、土地覆蓋用地的分類,并做好相關對接試驗。在具體研究階段,參考了不同分類標準與對應關系,將地理國情覆蓋分類建立在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基礎上,并對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與匯總。其中,不同類型數據存在重合關系,例如,當期土地利用面積的數據重合率達到了74.0%。
在開展對比研究中,不同土地的對應關系存在較大差別。雖然部分土地利用現狀實現了一對一,但是,這一對應關系未能構建了不同數據的比較中。根據本次調查數據,水域(不含建筑用地)的重合率較高,達到了91.5%。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地理國情要素中,水域要素數據HYDA與國土調查數據在水域的分類上具有一致性,其中河流水面(111)、湖泊水面(112)的重合率達到了99.0%和97.5%。此外,耕地與園地項目均存在明顯重合關系,其中耕地重合為65%,園地重合達到了55%。
數據對接中,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的重合率分別是47.5%與50.4%,相關項目與其他草地(043)的對接具有一致性。而交通運輸、城鎮村與工況用地重合率均較低,并且相互之間的一致性較差。其中城鎮村、工況用地與采礦用地(204)具有一致性。對地理國情數據、國土調查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后可知,二者在有關水田、水澆地、旱地、公路建設用地與農村道路用地上存在差別。
在本次研究中,為實現對接差異的有效分析,有關人員使用了RS遙感技術。并且將調查數據與相關分類進行了比較,同時,對數據來源的可靠性與影像時點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利用最小圖斑面積,對不同數據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以下對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
一是本次國土數據與分類信息的調查內容與定義存在不一致。地理國情監測的意義是明確自然與人文地理要素,對地理資源的現狀與空間信息進行掌握,并了解國土資源要素的自然狀態與具體特點。然而,有關土地變更的調查對象為本年度內,各類土地的具體變化情況,其中包括各類型新建土地的審批、土地資源使用是否合法性,基本農田是否被保護、土地整理與復墾、土地資源社會經濟屬性等等。相關調查結果具有較強的法律效力,并且存在較為明顯的限制性。由此造成調查實際內容與土地類型定義存在差別。
例如,在地理調查中,有關人員將鐵路、公路范圍中的樹木、草坪單獨歸屬在綠化林地、草地或護坡灌草中。而土地利用現狀中,則將以上用地劃分在附屬用地,合并在鐵路用地、公路用地分類標準中。此外,耕地由于輪休或種植的作物種類變化,也會導致實際地表出現變化,如積水、長草或林木生長等等。在土地變更調查中,將以上項目劃分到耕地中。在參考地理國情監測中,將認定55%屬于耕地類別,其余則劃分在苗圃、草地和喬灌木混合林中。
二是數據的采集來源與采集時間點存在差異。上述原因屬于客觀因素,對研究結果真實性造成影響。在地理國情數據的獲取中,本次采集時間為3月~6月,共計歷時3個月。采集工作進行時,將遙感影像的分辨率誤差控制在1m內,并對數據變更情況進行及時分析掌握。在具體研究中,將標準時間節點確定為6月30日。為確保數據指標真實可靠,也對土地發生的整治變更進行了分析,并做好管理資料的填寫。然而,在開展這項工作時,標準時間點為7月5日,遠遠超過了規定時間點,造成數據來源與影像時點存在不一致。
三是不同區域的最小圖斑面積不一致。在地理國情監測中,統計的項目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其最小圖斑面積為400m,房屋、人工堆掘地的面積為1600m,林地、草地與房屋建筑的最小圖斑面積為100m。然而,在開展地理實際調查中,發現耕地、園地最小圖斑面積為600m,林地與草地的圖斑面積達到了200m,房屋建筑用地、城鎮村、工礦用地的最小圖斑面積為400m,通過數據比較可知,二者之間存在差異。
國土調查與地理國情數據之間存在差別,并且差別較大時,會造成統計差異,使得數據結果的參考價值可降低,進而影響到二者之間的銜接效果。雖然國土資源部門三次調整了圖斑面積的準確度與誤差,例如將建設用地與設施用地的實際面積調整到200m,農用地面積調整到400m,其他實地面積調整到600m,但是與地理國情監測數據之間仍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在后期調查分析中,應需要對地理國情數據進行優化。
對各類數據所遵循分類依據和銜接試驗結果進行分析可知,地理國情監測所取得成果更加精細且客觀。有關人員以地理國情監測實際需求、應用拓展方向為依據,提出應對監測內容進行完善,使監測成果更具深度的建議,即從資源監測的角度出發,對地理國情監測所具有作用加以明確,通過將遙感影像與專題資料相結合的方式,將其打造成專題監測。
隨后,將國土資源調查和監測地理國情進行整合,準確把握土地所具有時間及功能屬性,在此基礎上,對監測內容加以調整,確保監測成果可如實反映土地特征。此外,還應對地類屬性信息進行補充,此舉可保證土地監管以及專題監測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例如,對綠化草地、鐵路附近林地功能屬性進行標注,以使用情況為依據對其所屬類別進行劃分。
未來在開展地理國情數據監測時,有關人員應根據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管理要求,對統計標準進行規范,使得數據指標更加真實。在具體工作中,應結合國土“三查”數據來源,對采集精度、調查流程等關鍵信息進行確認,并對調查相關流程與數據整理進行科學規劃,要求有關人員嚴格按照技術標準開展相關工作,使得地理國情監測與數據采集朝向科學化與標準化方向發展。在組織數據采集中,應嚴格參考《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進行,根據多種技術方案,對國土資源進行有效調查。同時在數據整理工作中,有關人員需要以自然資源調查作為依據,并注重整合各種關聯信息。同時,構建國土空間信息處理平臺,統一技術標準,使得數據來源更加可靠。在具體的調查環節,也需要統一作業流程,以降低對人力、物力資源的投入。
考慮到目前地理國情指標與調查分類存在差異,因此,在日后工作中,需要構建完善且科學的指標分類體系,對當前國情分類體系進行完善。有關人員需要集合國情監測內容,對指標體系進行標準化操作。在具體的統計與調查分析中,應預留數據銜接缺口,在目前的管理體系下,對各項指標的真實性與價值進行評估。為做好地理國情監測,建議相關人員充分考慮水、草原、林地、濕地等自然資源,并做好相關分類,在此基礎上,明確不同自然資源分類體系中的差異,使得目前的分類體系更加完善。
在開展國土調查與地理國情數據的對比中,構建完善的指標分類體系,使得自然資源的分類做到合理銜接,是確保相關工作開展的關鍵。鑒于此,需要結合地理國情數據,對目前的土地類別進行標準化分類,設計差異化的分類措施,以滿足不同土地類別管理需求,為土地資源保護、綜合治理提供助力。
以上研究了國土調查與地理國情數據,對二者進行了對比。通過明確土地分類標準對應關系,做好數據銜接與轉換,可知土地調查與地理國情數據之間存在差異。根據上述差異,提出了有效的優化策略,其中包括完善監測內容、統一分類標準、健全土地分類體系等。未來在開展土地資源調查時,要重點完善分類標準,在同一對比方案下,獲取可靠的土地調查數據,以確保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