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暉,劉 禹,許冠群,王學鋒,丁秋蘭
(1.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檢驗醫學部,廣東 廣州 510282;2.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檢驗科,上海 200025)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出血性疾病,一般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多聚體的數量缺乏和/或質量異常引起。國外有研究發現,血漿VWF水平下降的發生率約為1%,而由血漿VWF水平下降導致有顯著出血表現的發病率約為1‰,但不同種族之間的差異非常大[1]。我國目前尚無相關報道。該類疾病最主要的特點為皮膚黏膜出血、手術或創傷后出血[2]。VWD可以分為1型、2型、3型,其中1型、3型分別為VWF部分及完全缺乏,2型為VWF功能缺陷,包括2A、2B、2N、2M型[3],由于不同型別臨床表現差異大,不但需要實驗室有鑒別診斷指標,同時臨床需要結合患者家族史、病史以及臨床表現確診。由于臨床醫生對這類疾病的診治還缺乏足夠的了解和重視,因此VWD極易漏診、誤診和誤治[4]。本文報道1例術前凝血篩查均正常的VWD患者在術中發生嚴重出血事件的處置經歷,并進行文獻復習。
患者,男,63歲,4個月前因右腿肌張力高,到當地醫院檢查,考慮神經鞘瘤,擬切除椎管內鞘瘤。術前各項檢查示無手術禁忌癥,常規凝血檢查結果正常:凝血酶原時間11.5 s(參考區間10~14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21.4 s(參考區間22~38 s),纖維蛋白原2.01 g/L(參考區間2~4 g/L)。術中發現患者切開的肌肉滲血嚴重,且凝血緩慢,臨床考慮手術風險,終止手術。術后行血小板功能檢測,并外送凝血因子活性檢測。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查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特異性標志物(CD41、CD42b、CD61)和血小板聚集試驗(雙磷酸腺苷、腎上腺素、膠原、花生四烯酸4種誘導劑)結果均正常,排除血小板功能缺陷;外送凝血因子檢測發現凝血因子Ⅷ(factor Ⅷ,FⅧ)活性為31.6%(參考區間50%~150%),其余凝血因子活性均正常,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71.7%(參考區間66.1%~166.3%)。當地醫院根據患者有出血性家族史,結合檢驗結果,懷疑患者為血友病A,且由于其他凝血項目檢測結果均正常,擬針對FⅧ缺乏施治,補充FⅧ。2周后,行第2次手術,術前凝血檢測結果依然正常:凝血酶原時間11.2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2.3 s,纖維蛋白原4.14 g/L;患者體質量約65 kg,術前22、10和2 h分別補充2 200 IU(約35 IU/kg)血漿源性FⅧ制劑。術中發現患者滲血情況較第1次輕,但仍比一般患者多,且在切開椎板時,滲血越來越多,應急輸注FⅧ制劑20 min后仍不能控制,考慮手術風險和后遺癥,終止第2次手術。
患者2次手術均未完成,于第2次手術終止后1個月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門診就診,因神經鞘瘤壓迫,雙下肢無力及淺表感覺喪失,需坐輪椅。了解病史后,詳細追問患者家族史,獲悉患者本人年幼時有鼻衄史,成年后好轉,除上述2次手術外,無外傷史;其母親有凝血障礙,因腦溢血去世;患者2位妹妹及其女兒均有凝血障礙,幼時流鼻血難止,成年后月經量多,常貧血,病因不明。ISTH/SSCBAT評分5分,屬于異常出血患者[5]。繪制先證者家系圖(圖1),推斷患者可能患有遺傳性出血性疾病,且可能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不支持血友病推斷。患者凝血因子相關檢測結果顯示:VWF∶Ag 63.8%,VWF活性(VWF∶Act)29.7%,FⅧ活性60.2%,復查血小板聚集功能,瑞斯托霉素(1.2 μg/mL)誘導血小板聚集60%(參考區間39.0%~79.6%),其他4種誘導劑均正常。患者VWF∶Act顯著下降,提示可能為VWD,VWF∶Act/VWF∶Ag比值<0.7,VWF∶Ag、FⅧ∶C水平接近參考區間下限,提示患者可能為2型VWD[6]。結合患者出血性家族史,以及VWD篩查結果,初步診斷患者為遺傳性VWD。

圖1 患者家系圖
根據患者現病情需要,以手術為主,內科通過積極預防和減少出血支持手術治療。術前24 h給予患者靜脈輸注冷沉淀10 U后,查VWF∶Ag為70.6%、VWF∶Act為38.1%,提升效果不理想,擬術前10 h、術中以及術后第1天、第2天分別給予患者靜脈輸注冷沉淀10 U,術前和術后第1天、第2天分別給予患者靜脈輸注1 mg氨甲環酸。術后VWF∶Ag為130.3%、VWF∶Act為102.1%(圖2),達正常人水平,患者術中出血量約800 mL,輸注紅細胞4 U,新鮮冰凍血漿400 mL予以補充。手術過程順利,術后患者恢復良好,7 d后出院,后續行康復治療。

圖2 患者在院期間VWF∶Ag、vWF∶Act變化
VWD患者由于對FⅧ保護降低,血漿FⅧ含量減少,往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但并非所有VWD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都會延長。如本例患者,多次術前檢查,包括轉院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檢查結果均正常,可能與其FⅧ活性仍處于臨界下限有關。患者外送凝血因子活性檢測發現FⅧ活性輕度降低,可能是患者剛經歷手術出血,或樣本外送期間發生變化所致,并不能反映患者FⅧ活性真實水平,反而導致了疾病的漏診和誤診。
對于患者是否存在異常出血,根據相關指南建議,應使用BAT評分進行評價[7]。本例患者有幼年鼻衄史和2次手術出血并需要輸血的經歷,BAT評分可得5分,考慮為異常出血患者。對于VWD的診斷,初篩和確診比較簡單:建議聯合檢測VWF∶Ag、VWF瑞斯托霉素輔因子(VWF∶Rco)、VWF∶Rco/VWF∶Ag比值和FⅧ活性4個指標[8],通過判斷VWF數量或質量對VWD進行確證和初步分型。VWF∶Rco實驗采用凍干或洗滌血小板、瑞斯托霉素,采用血小板聚集儀進行檢測[9],是VWF活性檢測的金標準;但由于批間差異較大,操作復雜,不同實驗室間差異較大[10],臨床應用受限。近年來,實驗室多針對血小板GP1b結合位點單克隆抗體建立VWF∶Act自動免疫比濁法進行VWF活性檢測,替代VWF∶Rco實驗[11],基本能滿足臨床診療需求[12],但仍存在部分漏診病例[13],提示在臨床使用中注意鑒別。本研究采用VWF∶Ag、VWF∶Act、VWF∶Act/VWF∶Ag比值、FⅧ活性4個項目作為VWD與血友病A初篩和鑒別診斷組合,本例患者最終確診VWD。但VWD分型,特別是2型VWD分型診斷非常復雜,難以普及,只能根據我國個別研究中心專門表型診斷來確證。結合本例患者手術治療主要依靠VWF補充的情況,可暫不考慮分型。由于相關指南[14]不推薦將去氨加壓素用于手術,我國又無商品化VWF濃縮物,目前補充VWF主要依靠冷沉淀輸注。本例患者術前補充冷沉淀,通過VWF∶Ag、VWF∶Act監測,調整至正常人水平,保證了手術的順利完成;又維持術后2 d冷沉淀輸注,促進了傷口的愈合,使患者在術后7 d順利出院。
本例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和臨床表現有很強的隱匿性和迷惑性。首先,患者多次術前、術后凝血篩查結果都正常,導致臨床未能預測患者可能存在出血風險;其次,術后凝血因子篩查因低FⅧ活性誘導臨床FⅧ缺陷診治;另外,VWD異質性強,患者術前無出血表現,而VWD篩查實驗在我國尚未得到重視,容易導致疾病漏診和誤診。
本例患者術前篩查正常,而術中出現了非手術因素出血事件,提示對于此類患者,術前除必要的篩查項目外,應加強出血評估工具(BAT)的應用,必要時可增加FⅧ活性和VWF活性篩查,可最大程度排除出血風險。要詳細了解和甄別患者出血病史和家族史,如患者或其親屬曾出現多次不明原因的鼻衄、牙齦出血、血腫或月經異常等出血表現,即使術前凝血篩查結果正常,也應積極排除輕型血友病、VWD、凝血因子ⅩⅢ缺陷等出血性疾病,保證患者手術過程的安全,必要時做好術中的準備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