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亞 歐陽普全 翁發志
國務院辦公廳等部門分別于2020年8月和10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逐步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方法,科學確定并逐步提高分值[1-2]。有觀點認為,可以逐漸將體育分值提高至與語文、數學、英語同分值的水平[3]。中考體育如何更加科學合理地制定方案、考核方式、考核項目和計分方法等還在不斷摸索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下簡稱:北上廣深)作為我國四個超一線城市,不僅在經濟建設上領先,在教育理念上也具有引領作用。對這四個城市近六年實施的中考體育模式進行分析研究,有助于為全國各地中考體育改革提供參考。
如表1,北京在2017年中考體育采取“必考項目+選考項目+球類技能”的考核模式,但在2018年之后,不僅將分值提升至40分,還采取了現場考試+過程性考核的模式。在過程性考核中,2018-2020年主要評價學生前5個學期的學習態度和學業水平,每學期為2分。2021年開始則在原有基礎上增加體質健康評價,且覆蓋每個學期。項目設置上,包括“必考+選考+球類技能”三大類,每一項目各占10分。其中,必考項目只有中長跑一項,選考項目在“實心球+引體向上(男)/仰臥起坐(女)”中2選1。球類技能項目上,三大球中3選1。整體上,北京近六年中考體育形式逐漸完善,考核內容比較豐富,注重學生的全面性評價,但在考核項目設置上比較單一,學生可選擇項目較少,難以發揮學生的運動專項特長。
如表2,上海近六年中考體育皆采取“統一考試+日常考核”模式。統一考試包括四大類項目,覆蓋項目眾多。值得注意的是,統一考試四大類項目內容在2021年更加豐富多樣。具體為,在第一類項目增加4分鐘短繩,第二類項目取消跳繩項目,但該調整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第三類項目則出現較大變動,將已有項目歸屬為體操項目,并增加三小球和武術項目,第四類項目內容則保持不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海取消2020年中考體育考核,雖然2022年中考體育暫停統一測試,但相應成績按滿分15分計入學生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總分。此外,日常考核方面,包括體育與健身、國家體質健康測試,體育與健身主要設置固定項目考核。整體上,上海中考體育統一考核部分的內容設置豐富,可以讓學生充分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選擇考核項目,充分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表2上海近六年中考體育模式

表3廣州近六年中考體育模式
如表3,從2017-2022年廣州中考體育基本采取“統一考試+體育素質綜合評價”的考核模式。統一考試包括必考+選考項目,體育素質綜合評價內容在2021年出現調整,用體育綜合知識測試取代運動成績,并將考核對象覆蓋至七、八、九三個年級,分值也由60分提升至70分,進一步提高了中考體育分值。項目設置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不設置必考+選考項目,要求學生在原必考+選考項目中7選2進行考核。其中,必考項目的內容不變,選考項目則在2021年增加三大球項目,并要求學生從中選擇2項進行考核,進一步豐富了考核項目。在2022年,選考項目上則要求從跳類、投擲類和球類中最多選一項測試。總的來看,廣州近六年中考體育內容愈加豐富,既評價運動技能表現,也逐漸重視運動與健康知識評價。

表4深圳近六年中考體育模式
如表4,深圳中考體育除了2020年和2022年因疫情影響采取“8選2”的模式外,2017-2021年深圳中考體育基本采取“必考+選考項目”的考核模式,且考核的內容基本保持不變,出現變化的是分值從2020年開始由30分提升至50分。需要注意的是,深圳中考體育單一項目采取120分制,采用必考+選考分值互補的方式計算其最后成績。例如:男生引體向上23個120分,1000米跑3分45秒80分,兩個項目分數相加等于或大于200分即可獲得深圳中考體育滿分50分。該考核模式具有較好的靈活性,學生可以通過充分發揮個人專項特長獲得高分,彌補另一項目的不足。但總的來看,深圳中考體育考核內容、評價方式比較單一,難以對學生進行全面性評價,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個人愛好興趣特點等。
5.北上廣深中考體育模式對比分析

表5北上廣深中考體育模式對比
從上述北上廣深的中考體育模式來看(如表5),目前北、上、廣已都采取統一性和過程性測試進行考核,深圳則未采取過程性考核。這三個城市的過程性考核內容基本包括體育課與國家體質健康測試,不同的是唯有廣州將體育知識測試也納入考核范圍之內。另外,北、廣、深三個城市的統一性測試基本上包括必考項目+選考項目,上海的考試內容則要求從四大類項目中各選擇一項進行考核。在必考項目上,北京指定考核中長跑項目,廣州與深圳采取中長跑+游泳/短跑的形式,上海四大類項目中的第一類項目就是從中長跑與游泳項目中2選1,與廣州必考項目考核內容一致。選考項目上,北京和廣州都考2項,但相比于北京,廣州選考項目內容六年來逐漸增多,而深圳選考1項。項目內容設置上,上海中考體育項目內容最為豐富,共設置了四大類項目,包括中長跑、體操、武術、游泳、小球類和大球類項目等,豐富的項目設置較好地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運動特長有針對性地選擇考核項目,從而使學生掌握多項運動技能。相比之下,北、廣、深三城市能讓學生有充分選擇的項目范圍較窄。
在項目考核標準上,北、上、廣的成績評定標準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基本一致,深圳的考核標準則遠高于此。以男生1000米跑為例(按100分制),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滿分標準為3分37秒,北京和廣州滿分標準也為3分37秒,上海滿分標準為3分34秒,深圳滿分標準則為3分21秒。引體向上方面(按100分制),國家體質健康測試滿分標準初三年級為15個,上海為11個,北京為13個,深圳為15個。需要注意的是,深圳目前中考體育單科項目設置的是120分制,在該標準下,男生1000米跑和引體向上需要分別跑進2分53秒和達到23個。項目分值設置上,四地分值存在較大的差距,考試內容最豐富的上海總分值僅為30分,其次是北京40分,深圳50分,廣州70分最高。這與目前教育部提出的逐步提高中考體育分值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改革中不僅要進一步豐富項目內容,還應逐步提高考核標準與要求,以體現人才擇優的考試目的,并進一步引起學生和家長對體育的重視。
體育考試標準的制定應以學生連續多年的體質測試成績為基礎,以提高考試的科學性和公信力[4]。中考體育不僅是檢驗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一種手段,更是作為人才擇優的一種選拔方式。如果體育考試沒有難度,學生無大壓力就能取得理想成績,那就無法體現出差異性,不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讓學生從體育課堂中達到“錘煉意志”的作用,更會造成體育學科繼續被邊緣化的局面。有恰當難度標準的中考體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引起社會、學校、家長、學生等對體育學科的重視,促進人們對其有更加正確的認識,體育教師也能更好地提高學生體育意識、知識、行為、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從而更好地促進體育發揮全面育人的功能。因此,有必要提高中考體育評分標準,促使中考體育有難度、有挑戰性,以增強學校、家庭與個人對體育育人的重視程度。如以增強心肺耐力或下肢爆發力為目的,提高中長跑或立定跳遠項目評分標準等。
實現中考體育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將是我國未來中考體育改革的主要方向[4]。原因在于以往中考體育過于注重終結性評價,造成體育落入應試的“怪圈”,即學校、家長和學生等為了應付中考體育,在課上或課后只選擇練習中考體育項目,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既沒有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也沒有掌握運動技能。增強中考體育的過程性評價能夠彌補終結性評價的缺陷,更好地完善中考體育評價機制。在中考體育改革的推動下,全國各地中考體育正在逐漸實施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機制。但在該過程中,處理好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權重分配是重點。
兩者權重分配不均亦會造成諸多弊端。例如,倘若過程性>終結性,可促進學校與老師重視對學生實施過程性評價,從而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養成鍛煉習慣等,但不足是易忽視終結性評價對人才選拔擇優的重要性。反之,終結性重于過程性,則易使中考體育改革的步伐倒退至應試教育。因此,平衡兩者之間的評價權重,并提高兩者的評價標準,完善評價機制,是使中考體育評價更加科學合理的重要途徑。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中考體育考什么,體育老師就教什么,學生則練什么,學生在該過程中基本沒有更多可選擇的余地,這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教育的全面性和人的全面發展[5]。隨著中考體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中考體育項目的內容更加廣泛,如目前全國各地中考體育多實施“必考項目+選考項目”模式,即除了必考項目外,學生可根據個人專長選擇選考項目,能較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實際上,諸多學校為了提高中考體育高分或滿分率,若非學生某個項目能力特別突出,往往會統一讓學生選擇考試項目。顯然,項目設置雖是多樣的,但學生真正能夠選擇的項目卻十分局限。因此,新時代背景下,應貫徹落實體教融合指導方針,保障開足開齊體育課,拓展學生各運動項目知識與技能,便于學生根據自身特長選擇選考項目。但前提是中考體育項目設置必須切合體教融合模式下學習的運動項目,以及要避免照搬《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考試內容,如此才能真正地發揮體教融合模式在中考體育中的作用與功能。
學校體育作為終身體育的基礎,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增強終身體育意識是必然要求。隨著中考體育分值權重加大,學校體育地位得到空前提升,但也隨即出現了“唯分值論”等異化現象。如部分學生僅僅是為了中考體育獲得滿意成績而接觸某一項目,但考完試后就不再觸碰,甚至還有學生在初三階段突擊補習體育的現象,以及學生身體素質在中考體育備考階段達到最佳,但中考體育過后身體素質又開始走下坡路,形成了“無效體育”[5]。顯然,這些“怪像”難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達到終身體育目的。為了加強新時期學校體育工作,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為學校體育工作明確了培養方向,也迫切需要幫助學生培養體育核心素養,從而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基礎。體育核心素養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運動能力是長期進行運動鍛煉的關鍵,健康行為是促進身心良好發展的基礎,體育品德是養成良好品格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推手。因此,在中考體育改革的導向下,發揮指揮棒作用,以終身體育為目標,以中考體育為手段,聚焦體育核心素養,使中考體育改革能夠為學校體育、終身體育帶來長遠效益,實現學校體育、中考體育和終身體育的有機融合[6]。
目前,各地區中考體育科目不斷“加分”,體現了全國各地對中考體育愈加重視、補齊體育短板、讓體育回歸教育本位的決心。為了促使學校體育在體教融合背景下得到更好的發展,在中考體育改革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中心,積極發揮考試的牽引作用,幫助學生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培養學生逐漸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