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7 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在就業、托育、住房等生育支持政策上提出多項具體舉措。有關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解讀。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7 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推出20 項具體措施落實生育支持政策,推動一對夫妻可以生育3 個子女政策深入實施。
生育是家庭大事,關系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生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如何紓緩生育、養育和教育過程的痛點?如何破解“不敢生、不想生”的難題?如何積極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
人口發展是“國之大者”。2021 年6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等,對做好新時代人口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一年多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行動,完善領導機制、出臺配套支持措施,推進優化生育政策任務落實,相關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在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看來,本次出臺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總結《決定》實施一年多來各地各部門積累的工作經驗和方法,對一些探索和實踐進行了補充完善,回應了人民群眾希望進一步加大生育支持力度的社會訴求。
《指導意見》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從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機制,強化住房、稅收等支持措施,加強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構建生育友好的就業環境,加強宣傳引導和服務管理7 個方面,完善和落實財政、稅收、保險、教育、住房、就業等積極生育支持措施,提出20 項具體政策。
“通過17 個部門聯合印發《指導意見》,將這些舉措在全國推動實施,推進政策福利進一步惠及民眾,對于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楊舸說。
優化生育直接關系到廣大家庭的幸福和人口整體素質提升。《指導意見》提出,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包括改善優生優育全程服務、提高兒童健康服務質量、加強生殖健康服務、提高家庭嬰幼兒照護能力。
“婦女兒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世衛組織將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指標。從指標上來看,我國孕產婦死亡率、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等指標已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低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這對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實屬不易。”楊舸說。
《指導意見》進一步補充完善,將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作為落實三孩生育政策的重要配套措施。例如,推進婦幼保健機構能力建設,各省、市、縣級均應設置1 所政府舉辦、標準化的婦幼保健機構;“十四五”期間,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開展10 個左右兒科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擴大分娩鎮痛試點,規范相關診療行為,提升分娩鎮痛水平;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護模式;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完善嬰幼兒照護設施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
營造生育友好的就業環境,有利于職工平衡工作和家庭關系。《指導意見》提出,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機制,包括優化生育休假制度、完善生育保險等相關社會保險制度。例如,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同步參加生育保險,未就業婦女通過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享受生育醫療待遇。
《指導意見》在住房方面也提出了具體的支持舉措。比如,對購買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有條件的城市可給予適當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等相關支持政策。
在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陳衛民看來,當前我國生育率較低,一方面由于生育人群基數減少、初婚初育年齡推遲;另一方面在于人們生育乃至于結婚意愿的降低。
“一般認為,生育意愿低的直接原因是生育成本高,即所謂‘養不起’。但還有一些經濟條件很好的人也不愿多生,甚至不生、不結婚。”陳衛民說。
“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僅需要一系列綜合性政策的支持,也要做好觀念引導。”陳衛民說,“破解‘不敢生、不想生’的難題,最重要的是找到個人、家庭、用人單位和國家的‘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