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阿姨今年54 歲,從2000 年起,她左側臉部出現反復疼痛,主要集中在牙槽位置,像是被刀割、被電擊。“有時候發作幾秒,有時候又發作幾分鐘,尤其是刷牙、咀嚼食物的時候容易出現”。
韋阿姨開始以為是牙疼,結果查出是患了號稱“疼痛之王”的三叉神經痛。在醫生建議下,她選擇口服卡馬西平治療。可時間一長,藥物的鎮痛效果越來越差,劑量逐漸提高到8 粒,但劇痛還是“回來了”。
近日,她在廣州接受了左側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疼痛才得以緩解。
“三叉神經痛的高發人群是50 至70 歲的中老年人,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如果40 歲以上女性臉部突發疼痛,應考慮三叉神經痛。”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勇表示,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的腦神經疾病,是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神經痛,發作時如閃電狀、刀割一般難以忍受,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專家認為,引發三叉神經痛的原因很多,包括神經病變和血管壓迫等,目前認為主要由血管壓迫神經根部所導致,其中單側發生疼痛占比較高。
張勇表示,診斷三叉神經痛非常簡單,有“三大標準”:三叉神經痛通常是持續幾秒鐘或幾分鐘的陣發性反復發作,說話、吃飯、吹風都可能誘發疼痛;三叉神經痛具有間歇期,往往早期疼痛比較輕微,并且有遷延過程,或有一段時間患者感覺不到疼痛了,但過一段時間又會疼痛,且疼痛加重。
此外,張勇表示,還可以體察面部扳機點,即三叉神經痛患者疼痛時需要咬住疼痛部位才能夠緩解,或是觸碰頭面部某一部位即會引起面部疼痛。
張勇說,一般治療三叉神經痛首選藥物止痛,如果藥物治療無效,可考慮微創手術治療,術后不留疤痕,功能改善明顯。而手術則主要是微血管減壓術、經皮穿刺球囊壓迫術、經皮射頻熱凝術等,根據每個人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