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云

1
王霞祖籍山東,父輩闖關東到了東北,她的幼年是在東北那座有名的煤都小城里度過的。冀魯是她的一個筆名,飽含著她對父母祖籍冀中平原和山東的親情牽絆。她教書育人,結合自己幾十年教學經歷精心撰寫了《孩子成長,父母如何智慧地面對》一書,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為家長提供寶貴的借鑒和方法,該書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19年農家書屋重點圖書推薦目錄;她的散文集《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記憶》,受到讀者喜愛;她醉心兒童教育,退休后繼續輔導孩子作文,成立興趣小組;她出版的《讀古詩 學作文》作文教輔書,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品味書香”欄目做專題介紹,還得到閱讀推廣人樊登的大力推薦;她熱愛文學,扎根基層生活,每年創作大量的散文,同時不斷扶持新人,為文學薪火相傳奉獻著深情和愛心。
王霞很注重社會實踐,她經常鼓勵我們后輩不要閉門書齋,要多走出家門,積極采風,親歷得到的素材才是最真實的,才能打動人心。
說起來,王老師與我一樣,是父親的老來子和最疼愛的小女兒,享受了父親的無盡寵愛和歡樂榮光,也經歷了父親離去后的巨大落差和寂寞悲涼。看她在文字里提及過往,回憶童年,我依稀可見那個過年時身著喜慶的紅棉衣裙,提著紅燈籠在院子里玩耍的大眼睛小女孩,坐在父親膝頭親昵撒嬌的場景。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女情,與王霞就有了更深的惺惺相惜之情。
2
記得我和王老師第一次見面是在南京市棲霞區的“霞巍TALK”文藝名家講堂上,那一期是攝影師宋嶠的公益攝影課,我帶著棲霞作協需要的申報材料趕過去與王老師接頭,結果路遇堵車遲到了一會兒。我躬身進場急匆匆地找到一個空位坐下來,坐定立即發信息報備王老師說到了。這時右側一位齊耳白發的長者輕輕地拍了我一下,悄聲問我可是盧云,我點點頭。她說她是作協王霞,然后和藹可親地沖我笑了笑。我有些疑惑,這秋水明眸、氣質優雅的老師與微信上的照片有些神似,但白發如雪與照片上又有些出入。后來熟識了才知道,王老師退休后決定放松身心,展示真實自我,不再為外表年輕而染發,她說這個年齡應更注重內心的豐盈。她讓我想起了五十多歲開始頂著一頭白發周游世界的當代知名女作家張潔。張潔曾經說“別以為別人的生活、遠方的生活才是生活,你的此時此地就是生活”。我想,王霞老師正如張潔老師一樣,乃性情中人,灑脫地活在當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日,我們靠近坐在一起,一邊認真聽課一邊交流。宋嶠談到,自己拍攝素材都是在實地采訪中抓取的,拍攝前,細心尋找拍攝對象身上的動人細節,從不刻意擺拍。我和王老師竊竊私語,這和咱們寫散文講求真情實感有異曲同工之妙;宋嶠講拍攝優秀獲獎作品背后的故事,我們一起感動得潸然淚下;當聽說好的攝影器材非常貴,最高可達幾十萬,我和王老師開玩笑說,還是咱們寫文章自在,方便又省錢。這次見面,我們二人一見如故,輕松愉快。
后來再一次相見,換作王老師遲到了,她疲憊中帶著一臉歉意,笑著說有點私事耽擱了。后來得知,她的二姐查出患有尿毒癥,父母不在,她陪伴著二姐在南京各大醫院奔波勞碌。她常說自己一輩子是在照顧別人的時光中度過的,幼年時送走了父親,中年時送走了母親;工作時照顧學生們,退休后又要照顧老公公和二姐,唯獨沒有太多時間好好照顧自己。這次交談,我看到了王老師對家人、對學生的奉獻之心,更加感懷她淡然灑脫背后的艱辛與不易。
3
熟識后,得知王老師退休前,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還是江蘇省“小學中高年級作文自能評改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其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科研課題成果獎,個人課題“多動兒童集體適應性研究”獲南京市教育科研一等獎。已發表文學作品上百萬字,其作品常被設計成中考真題、模擬題、教輔習題。
我大女兒好動馬虎,作業拖拉,我在是否陪伴寫作業的事情上煩惱萬分,王老師知道后特地寄來一本《孩子成長,父母如何智慧地面對》。只見扉頁上寫著“以信任和理解,參與孩子的成長”,我立刻明白了她的用心良苦。我用王老師傳授的方法,從時刻關注,到漸漸放手,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跨過了一道道難關。創作路上有了困難,我也會求助于王老師。我創作的散文《及時雨小楊師傅》經她點撥,修改后發表在了《人民周刊》上。
2019年南京被評為“世界文學之都”,12月7日棲霞區文聯召開了“文學創作與美好城市”高峰論壇暨中國文學名刊主編見面會。區里和王老師積極推薦了各類題材優秀作品參加研討,我的幾篇散文也在其列,其中《心田》得到了《青春》主編李檣的認可,并刊登在了該刊2020年3月刊上,這讓我的文學之路又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年底棲霞區作協成立30周年出版了文集《楓景》,我的《心田》也入選了,這都離不開王霞等前輩作家傳幫帶的優良作風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王老師以身作則,勤奮創作,即便是疫情期間,她也沒有放下工作,不僅通過江蘇《莫愁》雜志融媒體平臺給孩子們講作文,還開了“散文寫作的難與易”的直播微課堂,收聽者眾,反響極好。2022年剛過一半,她已經碩果累累,上月才完成一個兒童繪本的寫作,預計下半年出版。她說這既是嘗試一種新文體,也是繼續為孩子們作貢獻。
在我的心里,王老師是盛開在文學里的桃李芬芳,是引領文學隊伍的頭雁,帶我們一代新人在創作的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