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燕
干眼癥在臨床又被稱之為角結膜干燥癥,在臨床十分常見,其發生機制與淚液的質或量、淚液動力學出現異常進而引起淚膜穩定性下降有關,臨床主要表現為眼部干澀、異物感等,若治療不恰當或不及時,則易引起較多嚴重并發癥,比如角膜磨損、角膜潰瘍等,嚴重情況下還可增加患者致盲風險[1]。目前臨床對于干眼癥的藥物治療一般指聚乙烯醇滴眼液、玻璃酸鈉滴眼液等人工淚液治療,能夠使患者眼干澀、眼癢癥狀得到改善,但對于較嚴重的干眼癥,尤其是伴有眼表炎癥的干眼癥患者則效果不佳。而氯替潑諾混懸滴眼液作用于眼部后,能夠迅速代謝成為無活性產物,提高淚膜和上皮結合的穩定性,并且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是治療干眼癥的理想藥物。氯替潑諾與聚乙烯醇聯合治療效果確切,但對于炎癥因子的影響尚未明確[2,3]。本文目的在于探究氯替潑諾混懸滴眼液聯合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療效,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本院2020 年8 月~2021 年8 月收治的干眼癥患者100 例,按照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觀察組中男35 例、女15 例;年齡20~62 歲,平均年齡(41.25±4.85)歲;病程1 個月~3 年,平均病程(1.65±0.32)年。對照組中男36 例、女14 例;年齡21~62 歲,平均年齡(41.53±4.78)歲;病程2 個月~3 年,平均病程(1.69±0.4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干眼癥的臨床診斷標準;②年齡≥18 歲;③患者和家屬均為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了書面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先天性淚腺疾病者;②既往存在角膜手術和激光手術史;③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④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⑤合并嚴重免疫系統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獨聚乙烯醇滴眼液(信東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C20110019)治療,用藥頻率為4 次/d、1 滴/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氯替潑諾混懸滴眼液(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50001)治療,用藥頻率為4 次/d、1 滴/次。兩組均治療8 周為1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BUT、淚液分泌長度以及FL 評分,臨床療效,治療前后淚液中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后干眼癥狀評分。
1.4.1 療效判定標準[4]患者治療后,干眼癥狀完全消失,經檢查提示裂隙燈結果正常,視為顯效;患者治療后,干眼癥狀改善,裂隙燈檢查結果提示正常,視為有效;患者治療后,干眼癥狀未改善或加重,裂隙燈檢查結果無變化,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BUT 將1 滴濃度為2%的熒光素鈉滴入患者的眼結膜囊內,瞬目3 次后于裂隙燈下對淚膜破裂時間進行觀察。
1.4.3 淚液分泌長度 將淚液試紙置入受檢者下眼瞼中外1/3 處的結膜囊內,叮囑患者閉眼5 min,再將淚液試紙取出,對其浸濕長度進行測量,則視為淚液分泌長度。
1.4.4 FL 評分 采用熒光色染色試紙和患者下瞼結膜囊進行接觸,并在裂隙燈下對角膜染色情況進行觀察,按照角膜上皮著色情況分為4 個等級,3 分:重度,片狀著色;2 分:中度,彌漫點狀著色;1 分:輕度,散在點狀著色;0 分:無著色。
1.4.5 淚液中炎癥因子水平[5]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淚液進行收集,并將其作為檢驗樣本,實施離心操作,將其置于規定溫度下保存待檢,選擇酶聯免疫吸附法對淚液中IL-33 和TSLP 水平進行測定。
1.4.6 干眼癥狀評分[6]于治療前后對患者干眼癥狀進行評估,包括5 個項目,即視物模糊、燒灼感、干澀感、畏光、異物感,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對上述癥狀進行評分,按照不同程度分為0~9 分。0 分:未出現癥狀;1 分:偶爾出現癥狀,但休息后能夠緩解;2~4 分:癥狀出現頻率較多,但不對正常生活造成影響;5 分:癥狀經常出現,并且對生活造成影響,需要采用藥物進行控制;6~7 分:癥狀出現的間隔時間短,并且用藥效果不佳;8~9 分:癥狀持續出現,并且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用藥后仍無法緩解。總分為45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BUT、淚液分泌長度以及FL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UT、淚液分泌長度以及FL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BUT、淚液分泌長度長于治療前,FL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BUT(16.25±2.52)s、淚液分泌長度(15.85±1.74)mm/5 min 均長于對照組的(11.25±1.85)s、(11.21±1.08)mm/5 min,FL 評分(0.35±0.01)分低于對照組的(1.06±0.0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UT、淚液分泌長度以及FL 評分對比()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UT、淚液分泌長度以及FL 評分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8.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n(%)]
2.3 兩組治療前后淚液中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淚液中IL-33 和TSLP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淚液中IL-33 和TSLP 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淚液中IL-33(62.21±2.01)ng/L 和TSLP(10.25±1.85)ng/L 均低于對照組的(85.52±3.41)、(13.88±1.71)ng/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淚液中炎癥因子水平對比(,ng/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淚液中炎癥因子水平對比(,ng/L)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干眼癥狀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干眼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干眼癥狀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干眼癥狀評分(4.21±1.52)分低于對照組的(9.87±1.7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干眼癥狀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干眼癥狀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干眼癥的發生機制較多,主要和水液層的淚腺和淚液以及油脂層的分泌異常、淚液過度蒸發密切相關,故此在治療方面應以增加角膜浸潤濕度眼表面環境為主,使眼表面能夠存留大量的水分子,從而提高淚膜穩定性[7-9]。聚乙烯醇滴眼液具有較強的保水性,能夠使患者眼表濕度和潤滑度得到改善。但研究表明,多數干眼癥患者,尤其是一些較嚴重的干眼癥患者,往往伴有眼表炎癥,單純使用聚乙烯醇滴眼液無法控制炎癥,故此需和其他藥物聯合應用,抑制眼表炎癥反應也成為治療干眼的關鍵內容[10]。
氯替潑諾混懸滴眼液能夠抑制不同刺激所引起的炎性反應,還可抑制纖維蛋白沉積、毛細血管擴張和增生、白細胞遷移等。此外,該藥物對細胞具有較強的滲透性,能夠在眼部迅速水解,使其成為無活性的有機酸,毒性低,能夠降低眼部不良反應[11,12]。但研究發現,單獨用藥療效不佳,無法令干眼癥狀得到改善,而在本次結果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干眼癥狀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干眼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將氯替潑諾混懸滴眼液聯合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療能夠使患者干眼癥狀得到改善,和單獨治療相比更具有優勢。而在兩組其他指標中,治療后,兩組患者的BUT、淚液分泌長度長于治療前,FL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BUT、淚液分泌長度均長于對照組,FL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合治療能夠使患者上述指標得到改善,使患者淚膜穩定性得以提升[13]。研究表明,干眼癥的發生和炎癥反應也存在密切關聯性,其中結膜上皮的炎癥狀態和淚膜穩定性中具有重要作用。IL-33 和TSLP 作為常見炎癥反應因子,前者作為白細胞介素-1(IL-1)家族中的新細胞因子,位于染色體9p24.1 上,能夠對神經遞質的釋放進行阻礙,使得由其調控的淚液分泌功能得以下降,在干眼癥的發生和發展中具有重要參與作用。TSLP 主要由上皮細胞所產生,其能夠通過對炎癥Th2 型細胞的生成進行誘導,參與干眼癥的發生。而有學者發現,氯替潑諾混懸滴眼液能夠使白內障術后的前房炎癥得以減輕[14],而在本次結果中,治療后,兩組患者淚液中IL-33 和TSLP 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淚液中IL-33、TSLP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合治療能夠使患者炎癥狀態得到改善,其療效優于單獨治療。而通過將上述藥物進行聯合應用,臨床療效相比單獨治療更為顯著,能夠使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15-18]。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通過將氯替潑諾混懸滴眼液聯合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療干眼癥,具有療效確切、改善眼部炎癥狀態、提高淚膜穩定性的特點,但對于降低干眼癥患者淚液中IL-33 和TSLP水平的具體作用,還需加大樣本量進行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在干眼癥的治療中應用氯替潑諾混懸滴眼液聯合聚乙烯醇滴眼液,能夠產生較好的臨床療效,并且能夠彌補單一治療的不足,改善患者癥狀,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