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姚立帥 程家祥 王昱婓 武文瀟 陳廣棟
膝關節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作為一類較為特殊的膝關節損傷類型,其中對于骨折損傷較大,且骨折塊較大撕脫骨折,可就此實施后側入路開放復位內固定治療,不過此手術操作方法所造成的創傷風險較大[1];而對于一些體積相對較小的骨折塊而言,曾有研究報道認為,采取非手術治療可能會獲得更好的治療結局,但由于韌帶張力所造成的牽拉,可能不利于治療,整體預后也相對較差,其中也有部分患者在經過治療后出現了膝后向不穩定或關節退變等情況[2]。而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治療方法在臨床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帶肌腱編織孔的微型鎖定接骨板作為其中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在治療時于直視的條件下對骨折斷端給予固定,并結合高強度的編織緊縮以達到固定接骨板的目的,推測會獲得更好的預后[3]。現本院聯合多中心就帶肌腱編織孔的微型鎖定接骨板(專利號:ZL201620025670.3)治療膝關節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進行相關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為中心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48 例膝關節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6 例,女22 例;年齡24~52 歲,平均年齡(32.21±4.25)歲;左側29 例,右側19 例;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3 例,運動傷20 例,其他傷5 例。納入標準:均在本院行臨床癥狀及體征、X 線癥狀及體征診斷后確診;骨折至入院時間≤2 周;既往未接受過膝關節手術治療;當前生命體征平穩且認知功能正常;均簽署了關于本次試驗的知情權同意書。排除標準:后交叉韌帶多次損傷;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性疾病;合并前交叉韌帶等多韌帶損傷;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血液性疾病等嚴重內科疾病者;處于妊娠期及婦乳期;合并重度膝關節炎以及類風濕性關節嚴重疾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給予帶肌腱編織孔的微型鎖定接骨板治療,患者均進行腰-硬聯合阻滯麻醉或氣管插管靜脈全身麻醉處理,取俯臥位,常規鋪巾,準備手術操作用品,取膝關節內側后方倒L 型切口,按照順序依次將皮膚、皮下組織切開后,充分顯露出膝關節囊的后方,由此暴露出脛骨平臺后方后交叉韌帶附著點撕脫骨折部位,將骨折的軟組織以及血腫清除之后,先使用高強度縫線對撕脫以及損傷較為嚴重的后交叉韌帶進行編制重建,并預留尾線,隨后對骨折塊進行復位[4]。采用直徑為1.5 mm 的克氏針對其固定,并在C 臂X 光機透視下對骨折復位情況進行觀察。取T 型微型接骨板根據脛骨骨折部位進行固定,并沿著脛骨撕脫骨折塊的上方進行塑形,隨后使用鎖定螺絲對鋼板及骨折塊給予固定[5]。之后再采用C 臂X 光機對骨折復位情況進行觀察,判斷固定是否牢固。最后采用編制韌帶的高強度縫合線穿過微型鎖定鋼板加壓固定,保證較好的張力后再進行鎖緊固定,判斷固定情況是否良好,再結束手術關閉切口[6]。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患者的治療結果,并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的膝關節Lysholm、HSS 評分。膝關節Lysholm 評分包括跛行、支撐、絞索、疼痛、腫脹、不穩定、爬樓梯、下蹲等,總分100 分,<70 分說明膝關節功能出現障礙。膝關節HSS 評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動范圍、肌力、固定畸形、不穩定等,分數越高膝關節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治療結果分析 48 例患者在治療后均接受了(12.23±1.09)個月的隨訪,手術后(10.46±1.02)個月拆除內固定物,全部患者在圍術期并未出現血管神經損傷以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骨折部位得以愈合,愈合時間為(3.21±0.54)個月,且未出現高度丟失以及內固定失敗情況。全部患者在經過治療后接受CT 以及MRI 檢查可見骨折愈合情況良好,日常生活基本恢復正常。
2.2 治療前后膝關節Lysholm 評分對比 治療后,患者膝關節Lysholm 評分中跛行、支撐、絞索、疼痛、腫脹、不穩定、爬樓梯、下蹲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8 例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Lysholm 評分對比(,分)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
2.3 治療前后膝關節HSS 評分對比 治療后,患者膝關節HSS 評分中疼痛、功能、活動范圍、肌力、固定畸形、不穩定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48 例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HSS 評分對比(,分)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
膝關節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骨折類型,在當前的臨床工作中,對移位在5 mm 以上的骨折患者,多采取手術復位固定塊治療,以達到恢復其解剖結構的目的,由此對后交叉韌帶的連續性進行恢復,達到重建膝關節穩定性的目的[7]。不過既往臨床工作中所實施的治療方法效果欠佳,部分患者在圍術期出現了固定困難、固定強度不夠、韌帶恢復效果一般等情況,也有部分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合并癥,給患者的預后也帶來了不良影響[8,9]。而帶肌腱編織孔的微型鎖定接骨板作為一種相對較為新穎的治療手段,其優勢在于一方面通過利用微型鎖定鋼板系統保證了整套固定系統角度的穩定性,在根本上提高了該治療方法的抗拔出能力以及穩固程度,更好的完成塑形治療;另一方面通過聯合應用高強度縫合線編制進一步對后交叉韌帶進行了固定,由此達到了緊縮縫合修復效果的目的,在根本上對骨折塊復位固定起到了較強的修復效果[10]。
在本次研究中,本中心就帶肌腱編織孔的微型鎖定接骨板治療膝關節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48 例患者在治療后均接受了(12.23±1.09)個月的隨訪,手術后(10.46±1.02)個月拆除內固定物,全部患者在圍術期并未出現血管神經損傷以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骨折部位得以愈合,愈合時間為(3.21±0.54)個月,且未出現高度丟失以及內固定失敗情況。全部患者在經過治療后接受CT 以及MRI 檢查可見骨折愈合情況良好,日常生活基本恢復正常。該組患者經過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膝關節Lysholm 及HSS 評分均較高,由此證實了該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與既往研究報道基本一致[11]。不過在治療時仍然需要對該治療方法的禁忌證引起足夠的重視,例如對手術切口局部存在感染性病灶者;無法遵循醫囑且不能耐受手術治療者;合并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等,以此確保手術治療的安全性[12]。
綜上所述,帶肌腱編織孔的微型鎖定接骨板治療膝關節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后的臨床效果突出,治療期間無明顯并發癥,且治療前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獲得了有效的改善,整體預后較好,安全性較高。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增加觀察指標,延長隨訪時間,以此更好的探討該治療方法的臨床優勢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