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儀 盧少芬 陳雪英 黃志瓊 黎淑怡
近幾年,采集血液的形式由有償賣血逐漸轉變為無償獻血,同時臨床用血也由輸全血的形式轉變為成分輸血[1],即通過物理或化學等手段將全血的各個成分分離開,主要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漿,成分輸血具有純度高、容量小、療效好等優點,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具體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成分輸血[2,3]。但是在血液采集的過程中,由于獻血對象的性別和年齡、采血室內的環境、采血方式以及采血醫護人員的采血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會導致血液采集的時間有所延長,從而影響血液樣本的質量[4-6]。本研究選取不同采集時間的100 袋全血,收集血液樣本,探究采集時間延長對全血制備懸浮紅細胞質量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6 月~2021 年1 月采集時間>13 min(采集時間延長)的400 ml 附有《采血環節待判定血液評價和處置記錄表》的全血50 袋作為研究組,另選取采集時間<10 min(采集時間正常)的400 ml 全血50 袋作為對照組。
1.2 儀器與試劑 大容量低溫離心機(德國賀利氏);Sepamatic-SL(Ⅲ)全自動血液成分分離機(德國LMB);游離Hb 試劑盒、游離總蛋白試劑盒;722 型光柵分光光度計;血細胞分析用溶血劑M-3 cFL LYSE、MEK-3D 血細胞分析儀用稀釋液和血細胞分析儀用沖洗液;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BC-3000Plus;恒溫水浴箱。
1.3 方法 全血采集標準操作規程:200 ml 全血要求在5 min 內采完;300 ml 全血要求在8 min 內采完;400 ml 全血要求在10 min 內采完。如不能在規定時間內采集完畢,需在全血袋上做好標識并隔離,填寫《采血環節待判定血液評價和處置記錄表》,與成分制備人員做好交接,注意觀察該袋血液有無凝塊。兩組按照制備懸浮紅細胞或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和血漿標準操作規程制備,在接收、離心、分離、熱合及交付的各個環節應對每袋血液進行目視檢查,對采集時間過長的全血進行標識,核對血液的流水號、規格、容量是否與附表信息一致,經過離心后,用全自動血液成分分離機制備,待紅細胞保養液添加到母袋后,熱合斷開血漿袋,取下前在母袋近血端約3 cm 處用有色止血夾夾緊,阻斷紅細胞返流回子袋。將母袋血平放,讓紅細胞緩慢流向子袋,方便檢查是否有凝塊,若無凝塊返流回母袋則熱合去掉子袋,如子袋有血液凝塊保留則熱合去掉母袋并核對血液流水號,填寫《采血環節待判定血液評價和處置記錄表》。兩組均留取樣本。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全血制備懸浮紅細胞的樣本質量,主要包括:①紅細胞外觀形態:紅細胞形態呈現雙凹圓盤狀,且紅細胞大小均一,直徑6~9 μm,平均直徑7.5 μm,為正常紅細胞形態;②HCT達標情況:HCT 在0.40~0.60 范圍內的樣本為達標樣本;③Hb 達標情況:根據采血量的體積進行計算,400 ml全血所制備的懸浮紅細胞中Hb 含量≥36 g 的樣本為達標樣本;④儲存期末溶血率:計算兩組全血制備懸浮紅細胞的儲存期末溶血率,計算公式為:儲存期末溶血率=[(1-HCT)×血漿或上清液游離Hb 濃度]/總Hb 濃度×100%,儲存期末溶血率<0.8%的樣本為達標樣本。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紅細胞外觀形態正常率、HCT 達標率、Hb達標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儲存期末溶血率達標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全血制備懸浮紅細胞質量比較[n(%)]
有研究顯示,采血方式、采血量、性別、年齡段、采血環境、采血護士技術水平均為全血采集時間延長的影響因素,而全血采集時間延長易形成血液凝塊,降低相應血液成分的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紅細胞外觀形態正常率、HCT 達標率、Hb 達標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血時間延長對于全血制備的懸浮紅細胞的紅細胞形態、HCT 達標率及Hb 達標率幾乎沒有影響。研究組儲存期末溶血率達標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集時間延長會加重懸浮紅細胞樣本的儲存期末溶血情況,降低懸浮紅細胞樣本的質量。溶血的發生是由于紅細胞膜破裂,從而導致紅細胞內的Hb釋放出來[7]。全血的采集時間延長可能會在采集過程中出現血液凝集,對血液的質量有一定的影響[8-10],導致其制備而成的懸浮紅細胞儲存期末溶血率有所升高。
根據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采集后的全血在放置一段時間后再進行離心制備成懸浮紅細胞,也會增高其儲存期末溶血率[11-13]。在我國,多數血庫懸浮紅細胞的儲存時間≤35 d[11],且儲存期末的懸浮紅細胞應用于臨床后,產生輸血反應的發生率較高。因為紅細胞在離開身體后,會隨著其放置時間的延長而增高紅細胞膜的滲透脆性,樣本在經過離心等操作后,紅細胞膜破裂的幾率會增高,進而溶血率提高,從而影響懸浮紅細胞的質量[14-16]。因此為了減少血液資源的浪費和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對采血時間過長的全血制備成的懸浮紅細胞應根據血液質量降低儲存期限,盡早應用于臨床輸血。
綜上所述,采集時間延長的全血樣本制備的懸浮紅細胞,其紅細胞形態、HCT 達標率及Hb 達標率沒有影響,但是會加重儲存期末溶血情況,影響懸浮紅細胞的質量,因此全血采集的時間應該盡量控制在標準時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