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平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基礎性疾病,發病率比較高且無法治愈,病程比較長,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1]。目前高血壓患者的就診率比較低,大部分高血壓患者普遍存在對疾病知識了解程度不足等情況,為此需要予以健康教育,同時予以正確的藥物指導與管理,為患者樹立正確的用藥知識,保證用藥效果,降低患者的血壓水平[2,3]。本文主要分析多環節管理應用于高血壓患者中對患者合理用藥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80 例高血壓患者,以數字抽簽法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0 例。實驗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42~75 歲,平均年齡(59.46±5.82)歲;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5.87±1.85)年。參照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41~78 歲,平均年齡(59.02±6.01)歲;病程1~11 年,平均病程(5.28±1.9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管理方法,內容包括:患者取藥期間告知患者正確的用藥方法與用藥時間、用藥劑量等,告誡患者不要隨意更改藥物使用劑量與停藥時間。
實驗組患者應用多環節管理方法,具體內容為:①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醫院需要根據醫院的實際情況,同時聯合《藥品管理辦法》、《處方管理辦法》等規定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保證醫院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與專業水平,保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分工明確;對醫院醫護人員進行相關培訓,主動完善用藥相關制度,要求醫護人員根據制度要求用藥,保證醫院用藥合理性;②遵醫囑給藥:取藥人員必須要根據患者的醫囑取藥,不能擅自更改藥物的名稱與藥物用量;③規范用藥:規范用藥的要求涉及到藥物的使用方法與藥物的使用劑量等,門診管理醫生應該要針對患者的藥物使用情況進行詳細登記,避免發生重復用藥等不合理用藥情況,并在患者或其家屬來取藥時將藥物的使用方法、使用劑量、使用次數詳細告知,可在藥盒上寫上相關信息,避免患者遺忘;針對特殊高血壓患者,如存在聽力障礙或視力障礙的,可以通過書面、播放用藥宣傳片形式告知用藥相關信息,提升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以及對用藥的了解程度。在具體的護理管理工作中,醫護人員可結合藥效學、藥劑學、藥動力學等基礎理論知識,對患者的晨起時間、用藥時間嚴格規范,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延長藥物的口服時間與增服次數等;針對夏季血壓下降且高血壓2 級患者,應該要嚴格控制患者的用藥劑量,對于冬季血壓上升比較明顯的患者可采用聯合用藥方式降低患者的血壓水平或適當增加患者的用藥劑量;醫護人員要重視高血壓2 級以上患者的用藥情況,同時也要重視患者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密切監測患者各方面的指標變化,講解藥物的不良反應及其處理措施等;④用藥隨訪:半個月或1 個月進行1 次電話隨訪,隨訪內容包括患者的用藥情況、血壓的變化情況等,通過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遵醫囑用藥情況,同時也能起到監督患者用藥的作用,避免患者發生隨意停藥等情況。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相關評分(降壓藥知識掌握程度、合理用藥認知、生活質量)與不合理用藥發生情況(藥物使用不當、用藥間隔時間不足、服藥差錯)。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相關評分對比 實驗組降壓藥知識掌握程度、合理用藥認知、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相關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臨床相關評分對比(,分)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比較對比[n(%)]
高血壓作為臨床比較常見的基礎性疾病,目前臨床并無根治藥物,只能通過改善不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服用降壓藥物改善血壓水平,但在用藥期間對患者的用藥依從性要求比較高,如果患者用藥依從性不高,或是沒有遵醫用藥,則可能會影響到藥物作用[4,5]。由此可見,在高血壓患者用藥期間應該要充分結合藥學服務與降壓治療,提升患者對疾病及藥物知識的了解程度,提升高血壓患者的用藥合理性。在高血壓患者用藥期間需要加強管理,傳統的管理方法通常是將藥物的使用方式告知患者后由患者自行用藥,并不注重后期患者用藥情況,患者遵醫囑用藥能獲得較高的治療效果,但由于患者治療依從性差異比較大,因此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生活行為習慣不良情況,會增加高血壓并發癥發生率[6]。
多環節管理中主要內容在于患者用藥期間的各個環節,首先是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保證醫護人員在高血壓患者用藥時有制可依,便于開展后續的用藥管理工作;遵醫囑給藥則是用藥管理環節當中的重要問題,在給藥環節中,必須要嚴格按照患者的醫囑給藥,注意藥物的規格,預防藥物規格不同的情況發生,影響患者的用藥有效性[7,8];規范用藥管理主要是針對患者用藥時的劑量、用藥間隔時間、用藥次數等方面的管理,加強這一方面的管理相當于加強患者的藥學服務,對促進患者合理用藥有重要價值;同時,在規范用藥期間醫護人員還需要結合患者的病情狀況予以針對性藥學服務,能提升患者的用藥有效性,也要重視高血壓2 級以上的患者,此類患者的血壓水平比較高,一旦持續上升可能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為了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必須要加強患者的血壓監測力度,如患者出院后,也可將血壓監測方法告知患者,讓患者了解到自身的血壓水平變化,一旦發現異常便于直接尋求醫護人員的幫助[9];用藥隨訪能了解到患者在院外的用藥情況,對患者用藥起到監督作用,同時也能提醒患者合理用藥[10]。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降壓藥知識掌握程度、合理用藥認知、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要加強高血壓患者合理用藥,就要從醫院制度、醫護人員培訓、患者用藥規范等方面進行多環節管理工作,方能有效促進患者合理用藥,保證患者血壓水平的穩定性,降低臨床用藥失誤等情況[11]。
綜上所述,在高血壓患者用藥期間應用多環節管理可加強患者臨床合理用藥,提升醫護人員合理用藥意識,對患者用藥起到監督作用,減少藥物使用差錯率,應用價值較為顯著,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