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創近 伍偉健 招淑文
不規則抗體是指在妊娠、輸血/血液制品、注射、無覺察免疫刺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促使機體產生抗-E、抗-M 等類型的紅細胞血型抗體[1]。一般情況下,若獻血者捐獻的血液中含有一些不規則抗體,輸血前會對血型鑒定、交叉配血等結果造成較大的影響,導致其結果不準確[2]。如果患者輸注的血液中或者血液制品中含有不規則抗體,當血液進入到患者機體以后,極易引發溶血性輸血反應事件的發生,嚴重的還會導致患者死亡,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所以,血站一定要針對獻血者的血液進行不規則抗體的篩查,及時發現血液中存在的不規則抗體,能夠有效保證受血者的生命安全[3]。本次研究對近2 年在佛山地區血站進行自愿獻血的90000 例獻血者,通過對其血液標本進行不規則抗體的篩查以及鑒定,詳細分析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2018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本中心進行無償獻血的人群中隨機選取9000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2989 例,女47011 例;年齡最小18 歲,最大59 歲,平均年齡(39.76±5.12)歲;初次獻血者27839 例,獻血次數≥2 次獻血者62161 例;47011 例女性獻血者中有妊娠史24081 例,無妊娠史22930 例。本次研究經過了本血站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獻血者均自愿簽署了協議書。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進行血型檢查、不規則抗體初步篩查,采用本血站PK7300 全自動血型分析儀對所有獻血者進行ABO 正反定血型檢查,采用反定型“O”細胞試劑對獻血者血液標本中的不規則抗體進行初步篩查,對于ABO 正反定型不一致的獻血者、初步篩查結果顯示為陽性的獻血者,再次采用抗人球蛋白卡對不規則抗體進行檢測,檢測人員取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卡(長春博迅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在蛋白卡中分別加入50 μl 濃度為0.5%的Ⅰ~Ⅲ型篩查紅細胞,取獻血者血液標本10 ml 進行離心處理,取下層血漿,然后在各個孔內加入獻血者50 μl 的血漿,放在本院FYQ 型恒溫孵育器中進行孵育,將孵育器的溫度設置為37℃,孵育時間設置為15 min,取出后置于本院TD-3 型血型卡離心機上進行離心處理,將離心機的轉速設置為900 r/min,離心時間為2 min,然后再將離心機的轉速設置為1500 r/min,離心時間為3 min,對檢測結果進行詳細的觀察。采用巰基試劑對抗體(IgG、IgM)的類別進行鑒定。
1.3 觀察指標 分析獻血者血液標本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情況;比較不同性別、有無妊娠史獻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率,不同獻血次數、年齡獻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獻血者血液標本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情況90000 例獻血者中共篩查出不規則抗體陽性58 例(0.06%),其中特異性抗體48 例,抗體的主要類型為抗-E、抗-M,其余10 例為非特異性抗體,抗體的主要類型為冷自身抗體。
2.2 不同性別、有無妊娠史獻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率比較 90000 例獻血者中女性不規則抗體陽性率為0.10%(45/47011),高于男性的0.03%(13/429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女性獻血者中有妊娠史獻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率為0.15%(35/24081),高于無妊娠史獻血者的0.04%(10/229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有無妊娠史獻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率比較(n)
2.3 不同獻血次數、年齡獻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率比較 90000 例獻血者中初次獻血者的不規則抗體陽性率0.14%(37/27839)高于獻血次數≥2 次獻血者的0.04%(21/6216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9.335,P<0.05);不同年齡獻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獻血者的年齡越大,不規則抗體陽性率越高,凝集強度≤++的獻血者高達52 例(89.66%)。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獻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率比較[n(%)]
人體內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主要有IgG、IgM 和冷自身抗體等幾種,其中前兩種為特異性抗體,后一種為非特異性抗體,并且在特異性抗體中,比較常見的為IgG,比較少見的為IgM[4]。有研究發現,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如果輸注了含有IgG 類型不規則抗體成分的血液或者血液制品,較輕的會導致患者出現寒顫、發熱等癥狀,較為嚴重的還會導致患者出現溶血性輸血反應,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較大的威脅[5]。對于妊娠期女性,如果其體內輸注含有IgG 類型的不規則抗體成分后,此種不規則抗體成分會通過胎盤進入到胎兒體內,從而導致新生兒發生溶血病,同時還會阻礙新生兒的智力發育以及各身體器官功能發育[6]。近些年來,隨著我國臨床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臨床上所使用的ABO 血型檢測試劑質量得到了保障,因此,有效避免了 ABO 血型鑒定錯誤所引起的復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7]。但是隨著臨床研究的逐步增多,依舊發生了一些血型鑒定困難、交叉配血困難、新生兒溶血病、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等不良事件,在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后發現,這些不良事件的發生與不規則抗體存在著密切的關系[8]。
本次研究中選取了佛山地區90000 例無償獻血者,通過對其血液標本中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率進行篩查,共檢出58 例不規則抗體陽性,本地區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率為0.06%。人類血型物質表現出了遺傳多樣性特征,所屬地區不同,人群之間的血型表現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導致各地區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率也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同。除此之外,血站所使用的不規則抗體檢測方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率造成影響[9]。
本次研究中共篩查出了58 例不規則抗體陽性,其中特異性抗體48 例,抗體的主要類型為抗-E、抗-M,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中心血站和醫療機構在獻血者獻血前只進行ABO 血型、D 抗原、Rh 血型的檢測,對于Rh 血型系統中的E、e、C、c 等抗原一般不進行檢查,因此,不能及時發現血液中存在的Rh 血型系統中的E、e、C、c 等抗原,從而極易產生由抗-E、抗-c 等抗體所引起的溶血性輸血反應事件[10]。本次研究中共檢出抗-M 獻血者15 例,其抗體性質均為IgM,此類抗體在37℃時會發生凝聚反應,導致抗體成分減弱甚至消失,因此一般并不會引發輸血反應。本次研究中其余10 例為非特異性抗體,抗體的主要類型為冷自身抗體,冷自生抗體在37℃時也不會引發輸血反應,但是在低溫環境、麻醉狀態下,其會迅速激活機體內的補體,引發機體出現輸血反應[11]。所以臨床醫務人員應注意,給患者輸注含有冷自身抗體的血液制品時,應適當的進行加溫,滴注速度控制在較為緩慢的狀態,在滴注的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臨床癥狀的變化情況[12]。
對鑒定結果進行分析后發現,58 例不規則抗體陽性獻血者中,以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率為評價指標,女性多于男性,且以往有妊娠史獻血者高于無妊娠史獻血者,初次獻血者高于獻血次數≥2 次的獻血者,高齡獻血者高于低齡獻血者,這是因為女性極易受到一些免疫因素的刺激,比如妊娠、流產、分娩等,因此產生不規則抗體的幾率更高[13]。為了保證用血的安全性,本血站采用了自動篩查軟件,對已經接受過獻血并且檢測出含有不規則抗體的人群進行了自動屏蔽,而一些第1 次獻血的獻血者缺乏相關信息,導致其出現不規則抗體的幾率更高[14]。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出現妊娠、免疫刺激的幾率越高,因此出現不規則抗體的幾率也更高[15]。本次研究中所檢出的不規則抗體凝聚反應強度≤++的高達52 例(89.66%)。
綜上所述,佛山地區無償獻血者血液中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陽性率比較低,不規則抗體的主要類型為抗-E、抗-M 和冷自身抗體,提示血站要加強對獻血者血液標本中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的篩查及鑒定,從而為臨床用血安全做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