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藝

■觀音山上清晰可見腳底蜿延曲折的盤山公路(攝影:東西方)
位于樂業縣同樂鎮西部,距縣城8 公里的小村落,由于長期的巖溶地質作用,形成一個四周高、中間低的喀斯特小漏斗式盆地,人稱“火賣村”。村莊保存了獨具特色的自然生態和純樸古雅的民風民俗,是大石圍天坑群生態旅游開發眾多景點中的一顆“綠色明珠”。
初到火賣,會不由得感嘆“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夜聞蟲鳴犬吠,晨聽雞叫鳥歌,登山觀云海,洞穴探奇觀,在慢節奏的“細品”之下,火賣風情、火賣之景、火賣之姿……無不透著純凈美好。
火賣生態村是伴隨著大石圍天坑同步開發的生態村落,其海拔1700 米,是生長在茂密原始森林峰叢洼地中的喀斯特盆地。村中共有鄒姓村民30 余戶,據說,該村的先祖是在清朝年間由貴州遵義余慶松煙鎮搬遷來此居住,距今已有200 多年歷史,村民世代以耕種為主,現在的村民仍然保留有貴州的部分生活傳統。
據說,最早鄒姓祖先居住在山下,在看中山上這片屬于別人的土地后,用計哄騙別人將土地賣給自己,于是解放前這里一直被稱為“哄賣”,解放后才更名為“火賣”。
駕車沿著喀斯特山地中蜿蜒的柏油路直上,待爬到山頂古色古香的木質寨門,站在村口回望來時的路,腳下山巒起伏,景色盡收眼底,夏日的暑氣連帶著周身的燥熱感已無影無蹤,瞬間神清氣爽,不愧是有著“避暑好地方,六月寒氣生”之稱的“寶地”。
火賣村里大多是農家客棧式的木樓設計,古樸純凈。村民們各自忙著手里的農活,自得其樂。隨著太陽慢慢隱沒在大山身后,鳥兒在林間享受著最后的陽光,一切好像都歸于平靜。掩映在山石與綠樹叢中木瓦結構的特色民居開始映出點點燈光,起伏參差,錯落有致,就著這幅景象,桌上的農家小菜品著更有滋味了。其中,當地農家自制的臘肉最是誘人,肥瘦相間的豬肉經過熏制后色澤金黃,切成薄片后晶瑩可透光,輕咬讓油脂在口中化開,農家的柴火味瞬間彌漫,唇齒留香。再配著飲上幾口茶,晚風輕拂而過,可謂是“偷得浮生半日閑”。
晚飯后,沿著村中唯一的主道——石板鋪就的環形觀光小路,可繞著村子走一圈再回到原點。悠閑晃蕩中,兩旁不時出現百余年的香樟樹與柏樹,錯落有序的商鋪與山寨人家的燈光透過窗戶照在石板路上,隱隱映襯著它向遠處的黑暗中延伸。草叢中的各種昆蟲取代方才還在嘰嘰喳喳的小鳥,成為這夜色交響樂的主角,蟈蟈聲、蛙鳴聲,甚至是蚊蟲的嗡嗡聲……各種不同的聲音傳入耳中,使人陶醉在大自然和諧的音律中。

■ 火賣村里的農家客棧(攝影:東西方)

■ 火賣村村民純樸古雅(攝影:東西方)

■ 觀音山云海日出(攝影:東西方)
早晨六點左右,東邊有了些紅暈,淡淡的,并不濃烈,光亮微微透過云彩散射出來,天邊的云彩被染上了淺淺的粉紅。霧氣穿過早霞的初光緩緩飄蕩在山谷間,似輕紗般圍繞盤旋在層層疊疊的山峰間,引得山峰時隱時現,變化無窮。
火賣村最值得停留的原因還得數山頂的日出。像母親一樣從身后環抱著村落的觀音山,是觀日出的最好地點。
五點左右的早晨,村子里依然夜幕鎖天。但登山觀日出的腳步卻已不容片刻耽擱。走在村道上,忽明忽暗的路燈映出的身影一路相伴,出村后,燈光遠逝,只好打開手電筒繼續探路前行。向山的路鋪著石板,蓋著一層露水,在手電筒光的照射下微微閃著晶瑩的光,兩旁的草木像是守護山林的衛士,即便夜色中看不清晰,卻伴了一路。
到達日出觀景臺時,天色已漸漸泛起微光,霧氣流向天空。看日出最仰仗天氣,這一系列的天象似乎預示著早晨走的山路不會被辜負,便守在微亮的天空下等候著。由山頂望去,山坳間有層淡淡的白霧覆蓋,四周一片黛綠山頭籠罩在白茫茫的霧氣之中,像漂浮在霧靄中的“天空之城”。山風吹來,云浪上下翻滾著,一會兒像萬馬奔騰,一會兒似帆檣林立,光怪陸離,景象萬千,把觀音山點染得帶有幾分仙氣,只謂“妙不可盡之于言,事不可窮之于筆”。
早晨六點左右,東邊有了些紅暈,淡淡的,并不濃烈,光亮微微透過云彩散射出來,天邊的云彩被染上了淺淺的粉紅。霧氣穿過早霞的初光緩緩飄蕩在山谷間,似輕紗般圍繞盤旋在層層疊疊的山峰間,引得山峰時隱時現,變化無窮。
待朝陽升起,云海被染紅了大片,晨光逐漸點亮了山間叢林的每一處,燃起了山野間的活力,群山的色彩慢慢地跟著靚麗起來。隨著太陽光亮由火紅逐漸轉為亮白色,遠山近嶺現出了較為清晰的輪廓,腳底如羊腸般蜿延曲折的盤山公路顯現出來,此刻站在山頂頗有一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勢。
薄霧漸漸消散,整座山野也在晨光中蘇醒了。沿著登上來的路返程,沐浴在日光下的植被生機勃勃,許多植被長相奇怪,是先前從未見過的種類,各種蕨類、花草雜生在樹叢中,一片原始森林的景觀。

■ 溶在“耶穌光”中完成速降宛如穿越時空隧道(攝影:恁小月)
白霧、青山、朝陽、峰林,再次回到村中時周圍又響起了熟悉的雞鳴犬吠聲,整座村落都在柔美的清晨中按下了“啟動鍵”。
天空之外,是浩瀚宇宙;地表之下,斷腸崖底,別有洞天,仿佛是另外一個世界。火賣村附近分布的許多未開發完全的巖溶洞穴如迷魂洞、飛虎洞等是戶外探險愛好者的天堂,其中還有部分尚未開發的洞穴還需專業人員經過批準并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才能進入一探究竟。
位于火賣村西北方向約200 米處,由一個水平溶洞連通三個小型天坑構成的天坑風子蕩“一洞三坑”地下洞穴系統,是進行天坑速降、探洞、穿越挑戰的絕佳之地。
從天坑洞口順著綁好的速降繩結急速下滑,周圍的景象由明變暗,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一瞬間來到了神秘的地心世界。自下往上望,陽光穿過坑口天窗參差的樹干,透過疏密不一的葉片灑落在洞穴中,形成了一條光亮“通路”,絢爛無比,坊間又稱其為“耶穌光”。風子蕩獨特的三天坑連通的構造,更是讓這一現象與洞穴內的場景組成了交替的明暗“時光機”。
深入洞穴,未經人工布置彩燈映照的鐘乳石呈現著大自然鬼斧神工最原始的面貌,各種形態奇特的石筍、石“頭盔”、蓮花盆等洞穴奇觀構成了獨有的喀斯特風貌。手電筒煞白的光亮在洞穴中也激發出了光與影的潛力,給人營造無限發散思維的空間,利用好光影效果或許還能在探險途中收獲獨具創造性的攝影作品。
主宰黑暗家園的蝙蝠、從未目睹繁華世界的灶馬蟋都是黑暗中的“精靈”。在弱光地帶的溶巖洞穴里,它們算得上是為數不多的生物,但想與它們來一場“偶遇”,還不可缺少運氣的加持。在洞中尋一處開闊處,可以嘗試關閉一切光源,靜靜地感受伸手不見五指的“至暗時刻”。在極端的寂靜和幽暗中聆聽地心的“生命力”,伸出手仿佛就能觸摸到億萬年前的空氣,用心跳計算時間,每跳動一下,似乎就跨越了幾萬年的光陰。
“歡迎大家回到地球表面。”在領隊的帶領下踏出洞穴的那一刻,感覺恍若隔世,周圍陽光、綠葉、鳥語花香……重新將人環抱著。一位名家曾言:“不游火賣村,枉來樂業城。白天觀日出,飛貓夜目瞪。火賣多洞府,石屏乳結晶。四野皆平地,奇峰天嶂橫。”一番體驗后才驚覺,火賣帶來的愜意感不知不覺中已沁入心脾,成為了留戀于此的依據。
(本文圖片由東西方、恁小月授權本刊使用)

■ 溶洞探秘(攝影:恁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