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梅
(臨沂市人民醫院眼科 山東 臨沂 276002)
手術體位選擇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手術時間、手術視野及預后恢復等情況,胸外科、腦外科手術的消毒范圍比較廣,手術時,多選用側臥位,大部分患者都需要全身麻醉與氣管插管麻醉方可完成手術,全麻下,患者因為麻醉藥物和肌肉藥物的相互作用,致使其全身肌肉處在松弛狀態,包含眼部肌肉,故而極易出現功能性眼瞼閉合不全等癥[1]。眼角膜長時間顯露在外,極易導致角膜肥厚、充血等,乃至暴露性角膜炎。而麻醉時間過長或過深,則會致使患者的淚液蒸發、淚腺分泌量變少,使得眼睛失去保護作用,繼而加大并發癥的發生。相關研究顯示,全麻患者中,約有一半以上的患者,術后會出現眼瞼難以完全閉合的情況,如果沒有相宜的預防辦法,出現角膜炎的幾率較高。再者由于手術選取側臥位,極易致使消毒液等液體流進患者眼內,導致結膜水腫、眼瞼腫脹等,為防止術后出現較多眼部并發癥,推進患者康復,對全麻側臥位患者實行適宜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2-4]。為探析眼部預見性護理干預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我院特選取全身麻醉側臥位手術患者共80例進行分組研究,具體詳細研究情況見下文。
1.1一般資料
現隨機選取我院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期間收治的全身麻醉側臥位手術患者共80例作為本次調查研究的樣本,按照患者住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實驗組。其中對照組為40例、實驗組為40例,對照組中包括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8-77歲,平均(46.28±10.42)歲,麻醉時間1-8小時,平均(2.32±1.75)小時;其中,顱腦神經外科手術15例,胸外科手術25例;實驗組中包括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8-79歲,平均(46.29±10.43)歲,麻醉時間1-9小時,平均(2.38±1.77)小時;其中,顱腦神經外科手術18例,胸外科手術22例;入選標準:①均沒有眼部疾病手術病史;②護理干預前,均沒有角膜受損、眼部病變及眼瞼缺損等癥;③均沒有全身基礎疾病病史和眼部基礎疾病病史;④患者術后全身情況均穩定;⑤均簽署知情確認書,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剔除標準:①出現昏迷、危重等突發情況;②患有心腎功能不全疾病的患者;③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④護理前,合并有眼部疾病或病變的患者;⑤有以往手術病史的患者;⑥患有精神類疾病的患者;⑦同時參與其余研究的患者;⑧對本次研究依從性不高的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較小(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可進行組間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術前,使用簡單的語言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主要有手術方式、注意事項及手術效果等,并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評估,針對存在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的患者,實行針對性心理引導,提升護理與治療的配合度。術中,巡回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閉合雙眼,并用濕鹽水紗布遮蓋患者雙眼,依據患者的實際狀況,選取適宜體位,但需滿足手術要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等進行認真觀察,間隔半小時,觀察患者的眼部及頭部等情況,盡可能減少頭托與皮膚間的摩擦。術后,使用生理鹽水擦拭患者眼部污漬,待患者清醒后,將其送回病房。實驗組在此之上使用眼部并發癥預見性護理干預,(1)手術室應保持較佳的濕度和溫度,濕度和溫度均會對患者的眼角膜造成干擾,若濕度較低、溫度增高,眼淚蒸發量會加大,導致眼角膜干擾,因此需將手術室的溫度控制在以患者舒適為宜。(2)側臥位術中,頭托固定患者頭頸時,需注意保護好眼睛,防止頭托與眼瞼接觸,導致壓力較大,壓迫眼球。(3)神經外科手術的患者,因為使用側臥位,致使消毒液與血壓等極易流進患者眼睛內部,損傷眼瞼部皮膚、結膜及眼角膜等,導致結膜炎、角膜炎及腫脹等,因此麻醉后,需在患者眼部涂抹少量的金霉素眼膏,并使用紗布覆蓋藥膏,用3M護皮膜粘貼與覆蓋眼部。(4)術中,需重視對患者的眼部護理,間隔半小時,對患者的面部進行檢查,在不干擾手術的狀況下,抬高并按摩患者的兩側顴骨和前額,推進患者面部血液循環,單次按摩時間為1到3分鐘。患者在手術室時,使用凝膠對患者的眼睛予以保護,可起到物理隔離與遮蓋眼部及保持眼部周圍密閉潮濕的環境,使眼角膜充分濕潤,以免出現暴露性角膜炎等。
1.3指標觀察
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術中眼瞼閉合不全及麻醉清醒后眼部不適發生情況。
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術后眼部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使用我院自制的全身麻醉側臥位手術患者護理滿意率調查問卷進行測評,評分采用百分制,非常滿意者為得分在87分到100分之間者;基本滿意者為得分在70分到86分之間者;一般滿意者為得分在60分到69分之間者;不滿意者為得分在0分到59分之間者;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1.4統計學方法

2.1比較對照組和實驗組術中眼瞼閉合不全及麻醉清醒后眼部不適發生情況
實驗組40例患者中,出現術中眼瞼閉合不全的患者有3例,發生率為7.50%(3/40),對照組有12例,發生率為30.00%(12/4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x2=6.646,p=0.009);實驗組麻醉清醒后眼部不適的有流淚1例,畏光1例,刺痛1例,發生率為7.50%(3/40);對照組刺痛9例,畏光5例,流淚4例,發生率為45.00%(18/40);兩組患者麻醉清醒后眼部不適發生率對比具備統計學差異(x2=14.527,p=0.000)。
2.2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實驗組術后眼部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對照組相比較高(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術后眼部并發癥發生率(n,%)
2.3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
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率和對照組相比較高,組間數據對比具備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總滿意度(n,%)
全麻側臥位手術患者的手術時間較長,長時間體位保持不變,會導致患者的生理方面出現改變,比如:感覺神經、運動神經等,難以對外界刺激做出調整。在人體全身皮膚中,面部皮膚是比較薄弱的一部分,存有大量的毛細血管與神經末梢,長時間側臥位手術,再者由于手術操作與麻醉的干擾,極易對患者的眼睛造成損害。側臥位手術中,眼睛極易角膜干燥、眼瞼閉合難以正常閉合、結膜充血及暴露性角膜炎等癥,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恢復與身體健康。既往臨床多采用常規方式進行護理,此護理方式只是遵醫囑被動執行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執行的力度不夠,患者的接受度不高,護理效果欠佳[5-7]。眼部預見性護理干預是依據全身麻醉側臥位手術患者圍術期可能出現的眼部并發癥而制定的具有針對性、科學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術前,對患者的基本資料及頭面部等方面進行測評,為手術治療提供參照;術中,護理人員妥善固定患者的頭部,間隔半小時,對患者的頭部、面部進行檢查與按摩,可推進面部血液循環,提升患者舒適度;對患者的眼部涂抹眼膏等,可起到明顯的保濕、潤滑及消炎等作用,以免出現細菌感染,減少水分的流失,防止干擾導致物理性損傷。眼睛是人體比較敏感的一個部位,出現不適狀況時,患者極易出現焦慮、煩躁等不良心理,干擾臨床效果。故而增強全身麻醉側臥位手術患者的眼部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8-10]。本次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術中眼瞼閉合不全及麻醉清醒后眼部不適發生率均較低,術后眼部并發癥發生率亦較低,護理滿意率較高,由此說明,眼部預見性護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總之,在全身麻醉側臥位手術患者護理中,眼部預見性護理的效果比較理想,能明顯減少術后眼部并發癥與眼部不適發生率,患者滿意率較高,完全值得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