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鄭路鎮中心衛生院 山東 濟南 251600)
女性在受孕期間血容量會有明顯提升,再加上孕吐、納差等方面生理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出現貧血癥狀,這一種疾病的發生也被稱為孕期貧血癥。妊娠期貧血疾病屬于孕婦比較常見的癥狀,其不僅會影響孕婦的抵抗力,同時可以有效提升手術風險,還有可能導致各種并發癥的發生[1]。妊娠期貧血屬于影響胎兒營養狀態的重要疾病,其會影響胎兒的營養供給狀況,其不僅不利于胎兒健康生長發育,同時還會間接提升早產風險,導致新生兒出現先天性體重較輕或貧血,嚴重時還會導致胎兒宮內窘迫與死亡[2]-[3]。對于臨床醫護工作現狀來看,醫護人員對于妊娠期孕婦開展檢驗,特別是血常規檢驗可以實現對貧血癥狀的及時判斷,從而為孕婦提供有效支持糾正貧血,從而保障孕婦和新生兒的生命安全[4]-[5]。對此,為了進一步提高整體護理效果,本文以對比方式探討妊娠期貧血患者接受血常規檢驗的臨床價值。具體研究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4月到2021年5月我院接受檢查的80例妊娠期貧血患者和80例健康孕婦進行研究,根據是否存在貧血定義為疾病組和健康組。疾病組均被確診為妊娠期貧血(當孕婦Hb<100g/L時,則可判定孕婦貧血),80例孕婦年齡23歲到43歲,平均年齡(28.34±3.27)歲,孕周(32.34±4.13)周,滿足《妊娠期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診治指南》當中的診斷標準;常規組80例孕婦年齡22歲到44歲,平均年齡(27.91±4.02)歲,孕周(33.12±3.80)周。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所有孕婦云在次日凌晨6點采取空腹靜脈血,采血量為3ml,應用一次性負壓吸引器完成靜脈采血操作,采血之后將血液樣本輕柔搖勻,并與乙二胺四乙酸二鉀進行充分混合然后送檢完成血常規檢驗。應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和配套的試劑開展檢驗操作,整個操作過程需要嚴格落實無菌操作原則并結合說明書進行操作,檢測開始之前需要先做好質控與標準控制。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孕婦的血常規檢驗結果差異。
檢驗檢測指標主要涉及到血紅蛋白(Hb)、血液紅細胞數(RBC)、紅細胞平均體積(MCV)、血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以及血細胞分布寬度(RDW)等血液指標。
血常規貧血指標和參考范圍:Hb:100至150g/L,90至110g/L定義為輕度貧血,60至90g/L定義為中度貧血;30至60g/L定義為重度貧血,30g/L以下定義為極重貧血。RBC:3.5至5.0×1012/L,MCHC:320至360g/L,MCV:80至94fL,RDW:11%至15%;MCH:27至34pg。大細胞貧血和小細胞貧血的判斷標準均以平均紅細胞體積>99.1fl、<82.60fl進行評定。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應用23.0版本SPSS軟件完成數據處理,數據處理過程計算數據均數,并按照數理統計學和隨機理論方式實現對數據對比差異的分析。基于參量估計以及假設檢驗的方式完成數據評價。數據錄入保持雙人同時參與確保數據準確。按照數據類型采取不同統計學檢驗處理方式,在數據對比時兩組數據對比P<0.05代表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孕婦各血液指標情況對比
疾病組孕婦的各項血常規檢驗指標均健康組均存在較大差異,疾病組Hb、RBC、MCV以及MCHC偏高,其他指標偏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各血液指標情況對比
2.2大細胞、小細胞貧血指標差異
疾病組80例孕婦中小細胞貧血51例,大細胞貧血29例。小細胞貧血與大細胞貧血孕婦在Hb水品方面的差異不顯著,其他指標均有較大數據差異且滿足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大細胞、小細胞貧血指標差異
貧血在妊娠期屬于一種發生率非常高的并發癥,屬于高危妊娠主要影響因素。妊娠期貧血會直接導致孕婦的抵抗力下降,此時還會呈現出生理性的變化,間接增加分娩期間的風險,再加上產后出血的風險,所以貧血會對胎兒的營養狀況形成直接影響,導致胎兒出現營養不良和早產的癥狀。對此,在臨床中需要基于妊娠期貧血產婦提供早期診斷與積極預防控制。
因為妊娠期孕婦經常會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再加上食欲不振,導致孕婦的機體無法獲得充足的營養供應,此時便會加重微生物和葉酸的營養物質缺乏表現,妊娠期貧血大多數是因為營養不良和葉酸缺乏所導致,其屬于血液中紅細胞數量快速下降主要原因。因為不同原因導致的貧血,對于相應治療的方式并不相同,貧血癥狀在臨床中并不明顯,所以大多數孕婦都不重視[6]。在妊娠期貧血癥狀相對嚴重時,其會導致頭暈。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心悸氣短等癥狀。另外,妊娠期貧血會直接影響胎兒的營養吸收狀況,其無法確保胎兒吸收充足營養,此時對于胎兒健康發育存在明顯的負面影響,此時會間接提升早產概率,嬰兒體重較輕時或嬰兒也會存在貧血表現[7]-[8]。臨床中對于妊娠期貧血的診斷方式主要是基于血紅蛋白與血紅細胞的體積進行評價,血常規屬于最為常見的一種檢驗技術方式,其操作成本相對較低并且可以借助外周血液標本當中的紅細胞數量和形態變化進行綜合評價判斷,從而實現對貧血癥狀的有效判斷。借助MCV可以實現對妊娠期貧血類型的有效劃分。妊娠期貧血的發生原因中,認為妊娠期胎兒所需要的鐵元素是由孕婦提供,但是會因為惡心嘔吐癥狀和無法正常飲食導致鐵元素水平持續下降[9]。與此同時,在妊娠期胎兒處于快速生長狀態,此時對于微量元素的攝取量較高,在鐵元素攝入不足時便會間接影響胎兒的成長。血紅蛋白屬于基于鐵為原料合成的產物,胎兒和孕婦的血液都是基于孕婦提供,在孕婦呈現出缺鐵癥狀時,血紅蛋白的合成量會顯著下降,此時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含量水平會隨之下降[10]。血常規檢驗屬于臨床中比較常規的檢驗技術方式,血液主要是通過體液與血細胞構成,血細胞分為紅細胞、白細胞與血小板,血常規檢驗可以實現對血液中血細胞數量、形態與分布表現的檢驗,可以按照相關標準實現對疾病的判斷,從而達到對貧血與否以及嚴重程度的評價。
在以往研究中認為,妊娠期貧血主要涉及到兩種類型,分別為大細胞貧血與小細胞貧血,妊娠期貧血患者的貧血癥狀主要是以小細胞貧血為主要類型[11]。大細胞貧血孕婦的孕周相對于小細胞貧血孕婦而言更晚,伴隨著孕周的不斷增加,孕婦的葉酸、維生素B12的需求量會顯著提升,這一階段胃酸分泌會顯著下降,胃腸道蠕動功能減弱的同時還會導致葉酸攝入量下降,此時機體會呈現出嚴重缺乏葉酸的表現。同時胃酸分泌不足還會間接影響胃液當中糖蛋白的生成量,此時維生素B12無法和糖蛋白保持有效結合,從而間接形成紅細胞數量下降的表現,細胞體積增長的同時還會間接發展成為大細胞貧血[12]。對此,認為在妊娠期孕婦可以借助血常規檢驗,并基于Hb、RBC、MCV、MCH、MCHC以及RDW的測定結果實現對貧血癥狀的判斷,并針對MCV、MCH、MCHC的含量變化情況實現對大細胞、小細胞貧血的準確判斷,從而為臨床干預提供支持。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疾病組孕婦的各項血常規檢驗指標均健康組均存在較大差異,疾病組Hb、RBC、MCV以及MCHC偏高,其他指標偏低,P<0.05。疾病組80例孕婦中小細胞貧血51例,大細胞貧血29例。小細胞貧血與大細胞貧血孕婦在Hb水品方面的差異不顯著,其他指標均有較大數據差異且滿足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證明貧血孕婦的血常規檢驗結果與健康孕婦存在較大的指標差異,臨床中對于妊娠期婦女應當定期接受血常規檢驗,借助血常規檢驗不僅可以實現對貧血癥狀的及時判斷,還能夠實現對貧血類型的有效辨別,及時發現貧血癥狀并盡快進行治療,可以最大程度規避妊娠不良事件的發生,可以更好的保障孕婦與胎兒的生命健康安全,血常規檢驗應當作為孕婦的定期產檢項目,具備不可替代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妊娠期貧血患者的血常規檢驗指標存在較大的數據差異,臨床中可以在產檢中開展血常規檢驗,實現對貧血癥狀以及嚴重程度的評價,從而保障血常規檢驗綜合水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