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赟,王春根,曹慧敏,高晶蕾
(江蘇龍環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常州 213022)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事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居民的“水缸子”“米袋子”“菜籃子”息息相關?!笆奈濉逼陂g,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聯合發布《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進一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體系的建設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常州市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首批農業農村信息化整體推進型示范基地、全國水產養殖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該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指數位居全省第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金壇區素有“江東福地,魚米之鄉”的美譽,以水產、水稻、茶為主導產業,是江蘇省首個農業部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全國首批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全國茶園有機肥替代化肥首批試點縣,產業發展的基礎優越。
1.2.1 土地類型
金壇區總面積為1 463 591.36畝,耕地面積為510 396.69畝,占總面積的34.87%。全區薛埠鎮的耕地面積最大,為105 142.72畝,耕地占比為29.85%;其次為直溪鎮、指前鎮,其耕地面積分別為76 765.67畝、65 724.06畝,耕地占比分別為48.04%、42.79%。耕地類型主要為水田,旱地和水澆地零星分布。
1.2.2 水系條件
金壇區的河流處于長江水系太湖平原水網區,南有錢資湖和長蕩湖。丹金溧漕河由北向南斜貫全境,形成北引江水,匯流入運河,南注兩湖的自然水系。區內河流縱橫密布,現有河道430條,總長度為1220 km,主要湖泊有長蕩湖及錢資湖、天荒湖等,全區水域面積占區域面積的19.8%。其中流域內骨干河有丹金溧漕河、堯塘河、通濟河、湟里河、中干河等9條河流,總長129.3 km;鄉鎮間骨干河有上新河等35條,總長165.5 km;鄉村支流172條,總長217.3 km。河道縱橫,溝塘密布,屬典型的“江南水鄉”。
1.2.3 農業基礎
金壇區是江蘇省常州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核心區,全區農業基本現代化水平穩居全省第一方陣?!笆濉逼陂g,該區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1%,建成高標準農田5.7萬畝,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4家,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率穩定在90%以上,獲批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薛埠鎮、指前鎮入選全國農業產業強鎮,智能化漁場、茅山茶海等一批重點農業項目建成投用。農田建設見行見效,集中力量推進農村公共空間治理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了高標準建設農田0.67萬畝、高效節水灌溉960畝的建設任務,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9.83萬畝,占全區耕地面積的78.3%。2021年,金壇區成功創建江蘇省常州市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農業面源中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等農業生產、生活排放的氮、磷等污染物導致土壤質量下降、水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1]。農業面源主要污染物一般以有機物、總氮、總磷為主,污染源具有多元化、隱蔽化、分散化的特點[2]。
2.1.1 種植業
目前,種植業的現狀之一是過度依賴農藥,忽視了利用生態學原理提高作物產量的基本方法?,F狀之二是農民生態保護意識淡薄,忽視了農田生態環境的穩定性,濫用農藥破壞了農田生態環境。長期不合理地使用化肥,會破壞土壤結構,導致固結退化、作物減產,使農產品中硝酸鹽、重金屬含量過高[3]。
2.1.2 畜禽養殖
畜禽養殖中動物的糞便及廢水中有大量有機物,如氮、鉀等,還有很多會引起各種疾病的細菌。如果這些濃度相當高的有機廢水沒有經過相應的處理就集中排放,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現象[4],導致河流等地表水環境質量惡化。此外,畜禽養殖會產生惡臭氣體,對周邊居民造成一定影響。
2.1.3 水產養殖
水產養殖面源污染成因有多種:①水產養殖中人工飼料的投喂、有機肥料的施加,以及養殖水體中殘餌、生物尸體等會造成水體氮、磷及其他有機或無機物量大幅增加。②水產養殖過中的廢水及清塘尾水含較多有機物、過量營養物質、殘留藥品等,未經處理直排到環境中會破壞水域的生態平衡[5]。
根據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農業面源調查結果,金壇區農業面源污染的化學需氧量主要由畜禽養殖業和水產養殖業排放,分別占比80.5%和19.5%;在氨氮排放量中,畜禽養殖業、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排放量分別占比55.1%、28.8%和16.1%;在總氮排放量中畜禽養殖業、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分別占比40.9%、48.4%和10.7%;在總磷排放量中,畜禽養殖業、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排放量分別占比57.3%、31.3%和11.4%。農業面源總磷排放占比如圖1所示。

圖1 農業面源總磷排放占比
統計結果表明,在農業面源主要污染物排放中,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排放量最大的為畜禽養殖業,而總氮排放中水產養殖業的排放量占比最大。種植業污染物排放量較小。在畜禽養殖業的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學需氧量占比高達93%,氨氮、總氮和總磷的排放總量占7%。由此可見,在金壇區后續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中,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工作為重中之重。
金壇區科學劃定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禁養區內的養殖行為全部退出,農村產業的布局更加合理,美麗田園、青山綠水、生態宜居成為鄉村的鮮明標志。
2.3.1 種植業
①優化種植產業布局。啟動“兩區”劃定工作,劃定水稻生產功能區、小麥生產功能區、油菜生產保護區、大豆生產保護區,涉及耕地22.43萬畝。②實施化肥和農藥使用減量行動。在化肥減量方面,持續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法,維護省、市、區三級耕地質量監測網絡。經過治理,2020年的化肥使用量較2015年削減7.7%。在農藥使用方面,強化綜合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病蟲害測報體系及農藥強度調查點,實現重大病蟲害防控能力和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雙提升;推廣機插水稻、小麥田封閉除草技術,減少莖葉處理中農藥的使用;篩選新型高效藥種,推廣新型高效施藥器械,通過以上一系列技術措施減少用藥量或用藥次數。③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自2006年以來,金壇區持續在全區稻麥上主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④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管控。積極推行秸稈多形式利用,杜絕燃燒,避免造成大氣污染。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支持、宣傳推廣,進一步增加秸稈肥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工業原料化利用規模和途徑,充分發揮了秸稈利用企業的主體作用。⑤廢舊農膜等廢棄物回收利用。完善“兩廢”回收機制,減少水體固態污染物,建立“使用者收集、經營者回收、專業化處置、政府補助”的回收體系。
2.3.2 畜禽養殖業
①畜禽糞污集中處置模式。建成金壇區規?;藴驶男笄菁S便集中處理中心,有效解決畜禽糞便的環境污染問題,減少化肥的使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顯著。②建立病死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置體系。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統籌規劃、屬地負責、財政補助、分級承擔、保險聯動”的原則,建成常州市動物衛生處理中心,配套建設4個現代化、智能化的病死動物公共收集點。③開展農牧結合、生態循環示范活動。成功創建23家市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點,以示范引領為抓手,推廣應用新型種養模式和生態循環農業技術。④探索建設“美麗牧場”。金壇區按照“村企聯盟、農牧結合、生態循環”的思路,探索建設“美麗牧場”,以求實現保護環境、產業發展和富民增收。
2.3.3 水產養殖業
①優化漁業產業布局。切實開展市級水產養殖尾水凈化生態示范點、水產養殖尾水凈化生態示范點、百畝連片池塘生態示范點等示范點創建工作,全區百畝以上的連片養殖池塘占比93%以上,池塘標準化改造基本完成。②定期開展技術培訓。依托水產技術推廣部門定期開展水產養殖健康生態養殖技術專題培訓,推廣蟹蝦“155”、蟹池微孔增氧、全程顆粒飼料精準投喂等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引導養殖戶以顆粒飼料投喂替代冰鮮魚投喂,增強廣大養殖戶的綠色生產意識,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1)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體系尚不健全。作為常州市農業大區,金壇區的種植、養殖及水產等養殖業體量位于常州市前列,污染防治成效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目前區域缺乏長期動態監測評估體系,未在種植區及養殖密集區開展主要河流的代表性斷面水質監測工作,缺少對水環境質量變化與農業面源污染的關聯性研究。
(2)部門聯動協調性有待提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涉及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等部門,各部門的規范要求不盡相同,而實際問題又經常涉及多個部門的管轄職責,需多部門共同協調處置,問題的解決難度較大。
(3)農業面源防治的持續性有待加強。針對畜禽養殖業,雖然金壇區整體有機肥生產技術較為成熟,但是資金投入大,輔料采購成本逐年升高,人工費用等綜合處理成本高,回收周期長,運行的主要制約因素在于有機肥和能源產品的補貼政策,使得有機肥加工企業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經濟效益不明顯。
(1)加強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監督管理。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試點工作,切實提升區域監測監控能力。開展農業污染源調查監測,建設農業面源污染監管平臺,增加環境監測布點,加強暴雨、汛期等重點時段的水質監測。結合遙感技術,掌握農業面源污染的時空演變規律,逐步實現對農業面源污染對環境質量影響的動態評估。
(2)強化部門協作機制。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全面鞏固和提升治理成效,進一步理順部門協作關系,協調各部門根據各自職責進行分工,各司其職,并加強聯合作戰能力,共同尋求瓶頸問題的破解之法,實現農業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富民增收等的有機統一。
(3)促進種養業融合發展。①大力推廣種養結合、糧經結合、農機農藝結合以及農作物間作、套作、輪作等新型農作制度。立足適養區和種植連片區,按照農牧結合、地畜平衡、就近利用的要求,探索建設一批種養結合型的美麗牧場,著力構建功能互補、能量循環、高效生態生產模式。加快推進農牧結合試點,合理規劃適度規模養殖用地,科學確定養殖種類、規模和總量,促進種植業與畜牧業的科學配套。②大力推廣漁業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推廣稻魚共生的新型種養模式,繼續推進漁業增殖放流工作,實施多品種套養模式試驗示范,推廣工程化生態流水養殖等生態養殖模式,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技術,努力建設生態、優質、高效、安全的現代漁業。
(4)加大資金投入。合理安排中央、地方投入了資金,按規定加強相關渠道資金和項目的統籌和整合。構建公共財政支持、責任主體自籌和社會資金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領域,確保實現治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