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覓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 401147)
我國新型城鎮化階段以人民為中心,面對美好生活需求與城市發展不均衡的矛盾,增存并舉、治理創新,共建共享高品質社區生活已成共識,如何引領并實現“人—空間—服務”三位一體的規劃管理以及城市治理協同發展,已成為我國規劃轉型的重要命題。傳統的以空間擴張和土地財政為目標的城市開發,將逐步轉向以為人民提供美好生活的高品質空間載體和公共服務為目標的城市運營。兩江新區作為重慶實現“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以及發揮“三個作用”的先行區、示范區,正是落實城市新發展理念的最佳載體[1]。
規劃區位于兩江新區核心,面積約5.4 km2,毗鄰園博園、中央公園、商務區、悅來會展中心等重要門戶及公園,20分鐘通勤圈覆蓋機場、高鐵站等交通樞紐,是主城核心區最大的未建設用地。
區內翠云山、四爺堡兩山東西相望,江家溝、麻雀溝川流其間,內有高臺、淺丘、陡崖、槽谷等丘陵河谷地貌,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另溪流蜿蜒、綠植覆坡,生態環境優越。
區內翠云山制高點處現存距今千年的北宋時期翠云寺和距今800余年南宋時期要塞多功城,其與合川釣魚城互為犄角,構成抗元軍事要塞體系,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圍繞生態、人文、公服、交通、設施、產業等6個方面,對標雄安新區、浦東新區、天府新區等先進地區的最新規劃經驗,從打造生態優美的人居環境體系、高質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低碳高效的城市交通體系、古今共融的歷史人文體系、智慧海綿的基礎設施等5大方面全面解析規劃品質提升要素,并梳理提出23項評價指標,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展現城市高品質發展的規劃指標體系。同時,按約束性和預期性區分相關指標,便于后期明確規劃管控條件[2]。高品質發展指標體系對比如表1所示。

表1 高品質發展指標體系對比
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構建彰顯特色、可持續的山水體系和開放共享的綠地系統,營造“開門見綠、8分鐘可達”的高品質城市環境,規劃全覆蓋的“生態綠環+社區公園+地塊開敞步道”體系,形成山水景城高度融合的城市新片區。通過識別區內山水要素,構建“山地景觀活力廊”“濱水濕地生態廊”“都市游憩風景廊”“山、水、綠三條片區級生態綠廊”,形成核心生態景觀骨架;通過整合微地形,在街區構建一條7 km長的生活慢行綠環(公共綠地),串聯區內5處社區家園,構建開敞空間網絡體系;規劃9個不同主題的社區公園、街頭綠地、口袋公園,滿足居民跑步健身、兒童活動、休閑活動等生活需求;在地塊內以劃控制線的形式劃定間距為200~500 m,總長約20 km的步行通道聯通上層級綠廊,將良好的自然生態及綠化景觀引入社區、帶入生活,形成“看得見、走得通、可體驗”的步行網絡系統[3]。
充分挖掘距今700年歷史的多功城文化價值,通過項目策劃深入探尋古跡歷史文化內涵,打造片區人文地標。在合理劃定區內文保單位多功城的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的基礎上,營造遺址主題公園,并建設周邊配套歷史文化館、博物館和體驗式文化街區,通過步道、綠廊在空間上讓遺址與城市功能融合。另外,強化對文物和文化要素的活化利用,將傳統的文化觀光升級為“文化+”產業,謀劃文創產業園、復合功能的社區文化中心等設施,構建片區旅游休閑、文化展示新熱點,力爭打造主城北區文旅產業新名片。
引入社區家園概念,構建社區家園體系,以社區家園體系規劃為抓手,探索富于山地城市特色高品質社區的地方途徑。圍繞生活圈多樣化人群需求組織公共服務和商業服務,提出差異化、品質化的設施配置要求,分別就五類服務設施構建“保障—普惠—高端”三級供給結構,以適應不同人群的差異化、品質化需求。著重在保障基礎服務的前提下提供高質共享的公共服務,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空間上采取“集中式基礎公共服務+基本生活服務+交往商業服務”的社區家園建設模式,構建社區生活設施模塊。規劃新增5個社區家園,形成高品質公共服務節點和社區交往空間,并對標國內先進地區提升教育、體育、文化等設施的配置標準[4]。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及建議如表2所示。

表2 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及建議
加強軌道交通與城市功能的耦合,適度提高軌道站周邊區域的開發強度和復合度。引導公共資源向軌道站周邊集聚,推動一體化開發建設,提高接駁換乘水平,營造舒適有序的步行接駁環境。結合地形地貌和水系網絡優化道路線型,形成具有山地特色的自由式路網格局,優化次支路網,局部增加路網密度,構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環境。嚴格結合地形地貌和水系網絡優化道路線型,避免高切坡,降低挖方量,形成山地特色的自由式路網格局;按照分層分級原則,優化次支路網,局部增加路網密度,構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環境。
通過城市設計明確控制要素,對片區生態本底、開敞空間、重要界面、景觀視廊、空間形態等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引導,營造山水城市獨有的人居環境,最終形成城市設計專章并將控制條件納入圖則。運用生態化的開發模式,將低容積率區域集中在臨山臨水地區,通過降低開發強度、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片區內自然山體、水體、崖壁、溝渠等微地形,展現山水城市特征。中心區、軌道節點地區適度提高開發強度,高容積率區域集中在軌道站點500 m半徑內,提升公交設施的服務效率,提高物業價值和中心活力,保證土地價值最大化利用。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從“規模擴張”的上半場過渡到“品質提升”的下半場,城市各項資源要素的價值也在不斷重新定義。城市品質提升的規劃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本規劃只是對城市特定區域品質提升規劃思路和方法的初步探索,但以人的需求為基本出發點的規劃導向將始終貫穿未來的城市規劃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