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松林
(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30)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指出,應以推動基礎設施一體高效、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城鄉融合發展等為重點,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支撐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眾多學者從多個方面對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廣佛都市圈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孫承平[1]認為我國都市圈高質量發展要求都市圈交通進一步提升交通通達性和便利性;陳先龍等[2]結合手機信令數據和運行監測數據對廣佛通勤交通特征進行了詳細分析和研究;宋程等[3]從交通視角將同城化分為單向同城化、雙向同城化、融合同城化3個階段,并指出廣佛兩市當前處于雙向同城形成階段,通勤走廊特征明顯;陳慧靈等[4]利用空間句法以及時間地圖方法分析了廣佛時空結構特征,多方面探討了跨市道路建設對廣州與佛山時空聯系的影響。近年來對于廣佛同城化的研究大多著眼于現狀刻畫、規律分析、政策研究、同城化發展階段研究等方面,缺乏對于道路交通如何支撐廣佛兩市高質量融合發展的研究。本文結合廣佛兩市道路銜接規劃實踐,對成長期同城化地區道路交通規劃進行初步探討,以期為我國其他都市圈同城化發展提供參考。
廣佛兩市接壤邊界長197 km,中心城區直線距離僅約20 km,兩市不僅接壤面積大,而且歷史同根、文化同源、商貿淵源深厚,具有得天獨厚的同城化條件。2006年,廣佛兩市規劃部門聯合編制了《廣佛兩市道路系統銜接規劃》,該規劃有效指導兩市銜接道路的建設,截至2019年,廣佛兩市已通車的道路銜接通道達28條,比2006年增長一倍有余。隨著廣佛兩市同城化程度不斷加深,都市圈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現有道路銜接通道已不能滿足兩市同城化深度發展的需求,兩市道路交通發展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廣佛兩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三大極點之一[5],兩市對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內主要城市的輻射能力不足,銜接時間過長。向東與深圳、東莞、惠州等地區的銜接通道不足,且功能復合,如跨獅子洋過江通道、廣深高速、虎門大橋、南沙大橋等,常態性發生交通擁堵。向西與云浮、肇慶等地區的銜接通道布局不合理,主要依賴廣三高速、廣佛高速、沙貝立交進入廣佛中心區,擁堵嚴重。
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廣州南站擁有大量佛山市客流,然而這兩個樞紐與佛山市中心城區道路的銜接時間分別超過了60 min和40 min,道路旅行時間過長,交通通道聯系不便捷。
截至2019年年底,廣佛兩市建成的通車銜接通道占《廣佛兩市道路系統銜接規劃》規劃的55條通道的49%,兩市銜接通道實施效果不理想。從道路等級上看,高速公路完成率達80%,城市道路完成率僅為42%,由此可知,兩市更關注高速公路銜接通道的建設,而城市道路銜接通道的建設相對緩慢。
廣佛兩市高速公路呈現常態化、系統性交通擁堵,兩市銜接通道的服務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例如,北二環高速、廣清高速、環城高速、南二環高速等通道處于常態化擁堵狀態;北、中、南部片區均存在高速公路擁堵通道(路段),處于系統性擁堵狀態;城市銜接通道中部片區道路平均飽和度達到85%,高峰時段龍溪大道、廣佛新干線、金沙洲地區主要過境通道會發生常發性擁堵。
打造更強輻射、更快聯絡、更深融合的廣佛道路“一張網”,支撐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廣佛同城化是一體化規劃的目標。
2.1.1 灣區時空目標——“2+2”
實現更強輻射,即完成灣區時空目標。所謂的“2小時”指的是構筑以廣佛兩市為極核的環形放射高速公路網,實現2 h覆蓋灣區主要城市。而“2條高速公路”是指在廣佛兩市的中心城區與大灣區各城市間打造均不少于2條高速公路的直連通道,提升出行可靠性。
2.1.2 市域時空目標——“306090”
為實現更快聯絡,在進行道路規劃時,要進一步加密廣佛兩市骨架路網聯絡線,實現廣佛兩市中心城區30 min互達、主要樞紐60 min通達廣佛都市圈的重點地區、外圍城區90 min互達。
2.1.3 道路銜接目標——“小于2 km”
實現更深融合,即完成道路銜接目標。要構筑多層次的城市道路銜接體系,滿足臨近片區的高效通勤和服務需求,保證廣州市主城區與佛山市的銜接通道平均間距不大于2 km。
采用“強輻射、密聯絡、差異化”的規劃策略,從打造廣佛兩市一體化骨架路網和一體化邊界銜接道路兩個層面,梳理廣佛兩市道路一體化規劃方案,促進都市圈融合發展。
強輻射是指強化廣佛兩市與大灣區主要城市及粵東、粵西、粵北的高速聯系,提升對省域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能力。密聯絡是指加密廣佛兩市高快骨架路網聯絡線,促進廣佛兩市重要交通樞紐群共享,緩解結構性交通擁堵問題,進一步加強廣佛兩市重點地區的快速聯系,支撐廣佛兩市城市空間、產業融合發展。差異化是指根據廣佛兩市連綿區的地理特征、城市及產業發展特征等,差異化供給道路交通設施,深化廣佛兩市連綿區交通與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發展。
構筑“兩環二十四射”的環形+放射狀路網結構,提升廣佛兩市對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省的輻射能力。“兩環”主要指珠二環高速、珠三環高速,起到串聯廣佛兩市中心城區、分流貨運與貨運交通以及串聯廣佛外圍城區等作用。放射線方面,在現有路網的基礎上,向東新增增佛高速、河惠莞高速,加強與廣州東部地區、惠州、河源、東莞等地市的聯系;向北新增廣連高速,加強對粵北清遠、連州等地區的輻射;向南、向西新增東部干線、中山東路外環高速、新臺高速及其北延線、廣開高速、佛肇云高速,加強對中山、珠海、澳門、江門、云浮等粵港澳大灣區西岸城市及粵西地區的輻射。
新增3條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串聯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提升兩座機場的對外輻射能力,實現兩者的互聯互通、功能互補。新增花莞高速西延線,進一步加強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對廣州花都區、佛山三水區等地區的輻射;新增南沙至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高速公路,完善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道路集疏運系統,加強其對佛山東部地區、廣州南沙地區等的輻射能力;新增廣佛西部通道,加強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與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之間的聯系,提升廣佛兩市機場互聯互通水平,促進兩座機場之間的優勢互補。
在廣佛兩市主城區之間構建“十橫七縱”格網狀路網,緩解廣佛兩市核心區交通擁堵狀況,促進兩座城市在產業、文化上的深度融合。其中東西向新增增佛高速、廣昆高速東延線、佛山一環南環東延線,打通廣明高速佛山段,構建多條與現狀常發性擁堵廣三高速—廣佛高速—北環高速通道平行的通道,緩解廣佛兩市主城區交通擁堵的狀況。新增佛江高速北延線,構建佛江高速及其北延線南北向貫通通道,分流廣清高速—環城高速—廣珠西線交通流量及貨運交通。
總體上,廣佛兩市骨架路網規劃形成“兩環二十四射+十橫七縱”的環形+放射+格網狀骨架路網體系(圖1),基本實現大灣區時空目標和市域時空目標,有效助力廣佛兩市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發揮極點帶動作用。

圖1 廣佛兩市“兩環二十四射+十橫七縱”骨架路網
廣佛兩市銜接區域“北部多山體、南部多河流”的地理特征明顯,盡管受山川、河流的阻隔,兩市銜接通道建設成果較高,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目前廣佛兩市銜接道路基本以主干道及以上等級道路為主的現象。為更好地促進廣佛兩市融合發展,支撐廣佛兩市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的建設[6],從城市發展、產業特點、交通特征等多角度對廣佛兩市銜接通道進行分析。
北部片區(華南快速三期以北)位于南嶺九連山余脈,兩市之間以陸域銜接為主,城市現狀“山、水、田、林”特色突出,兩市交通銜接存在天然生態屏障。產業方面,目前以汽車零配件、機械裝備等制造業為主,產業園區密布,區間交通具有出行距離較長、貨運交通量大等特征。
南部片區(廣明高速以南)城市河網密集區,市界線以陳村水道、洪奇瀝水道等水域為主。廣州南沙區規劃為城市副中心,廣州南沙港、南沙國際自貿區是區域發展的重點,佛山順德區制造業發達,連續8年位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名單,產業融合發展潛力非常大,區間商貿、貨運交通來往頻繁。
為適應南、北部片區城市、產業等的發展特點,廣佛兩市銜接通道重點以主干道及以上等級道路對接為主。北部片區總體規劃20條銜接道路,其中高速公路6條,快速路2條,主干道12條。南部片區總體規劃20條銜接道路,高速公路5條,主干道12條,次干道3條。
中部片區(華南快速三期—廣明高速)市界線有珠江西航道、花地河、三支香水道、陳村涌等水域,也有金沙洲片區、芳村片區等陸域,兩市之間以水域、陸域間隔銜接為主。該片區是廣州市主城區與佛山市中心城區的銜接區域,是兩市交通通勤、商貿聯系等的核心走廊,廣佛兩市高度同城化區域,兩市除了有通勤、商務商貿、產業交通等密切聯系的需求,在邊界地區還有大量的生活交通銜接需求,尤其是金沙洲、芳村等陸域銜接區,因此,中部片區邊界地區高度融合發展的需求非常強烈,應加強各個路網等級道路的銜接,滿足廣佛兩市生產、生活、生態高速融合發展的需要。中部片區總體規劃40條銜接道路,其中高速公路4條,快速路3條,主干道19條,次干道12條,支路2條。
總體上,廣佛兩市規劃形成80條銜接通道,平均間距2 km,各等級道路能有效滿足兩市交通需求。
在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道路交通一體化有助于推動都市圈協調融合發展。本文從道路規劃角度為廣佛融合發展提出了建議,希望為其他都市圈道路交通一體化發展提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