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同華

“知難而進”,出自《左傳·定公六年》:“陳寅曰:‘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為知難而行也。’”
這段話的背景涉及當時兩個諸侯國,宋國和晉國,當時兩國的關系是晉國占上風。宋國有一位卿大夫樂祁,曾侍奉宋元公、宋景公,多次代表宋國出使,與諸侯會盟。魯定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04年的秋天,樂祁對宋景公說:“諸侯中只有我們侍奉晉國,現在如果不派使者去晉國,恐怕會結怨于晉國。”宋景公當時沒有表態。
樂祁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宰臣陳寅。陳寅聽后說宋景公一定會讓樂祁出使晉國的。果然,沒幾天,宋景公對樂祁說:“唯有寡人對你的話感到高興,你一定要去。”因為晉國國內有矛盾,陳寅預料到這次出使會面臨危險,就對樂祁說了這番勸其知難而行的話:“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為知難而行也。”陳寅這段話的意思是,建議樂祁確立完繼承人再動身,這樣即便自身有危險,也不會影響后面的事。
《左傳》中的這段記載,與《后漢書·虞詡傳》中記載的虞詡經歷頗為類似。虞詡說:“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也就是說不遇到艱難困苦、急難險重的事情,怎么能看出一個人的能力與擔當,正是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的意思。
當時朝歌的匪徒寧季等數千人造反,為禍數年,州郡官府無法鎮壓,于是朝廷任命虞詡為朝歌縣令前往平亂。很多人為他的安危擔憂,虞詡笑答:“志不求易,事不避難,這是我們做事的本分。不遇盤曲錯亂的根節,怎么來識別利器呢?”虞詡上任后,恩威并用,很快平定了叛亂。不唯如此,虞詡為官一生,始終清正廉明、剛正不阿,政績卓然、深受愛戴,歷任司隸校尉、尚書仆射、尚書令等職。北宋年間成書的中國古代名將傳記《十七史百將傳》,虞詡就位列其中。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這種知難而進的精神,不僅是一種不怕艱難險阻的勇氣,更是迎難而上的擔當與智慧。在傳統儒家的入世精神中就有這樣典型的東方文化特質——知其不可而為之。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并非逆潮而動,恰恰是在迷霧重重中看到了歷史前進的規律與方向,克服一切困難,也要不斷向前走去。
《論語·憲問》中記載,子路夜里寄宿在石門,看門的人問他從哪里來的,子路回答說:“從孔子那里來。”看門的人聽后說:“是那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嗎?”
孔子一生都在為文化傳承與發展盡心盡力,面對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不斷奔走,薪火相傳,盡管有時會碰壁,甚至有人會瞧不起他,但是他始終不曾放棄心中的信念。所以,后人評價孔子:“堯舜之志,若無孔子,則不得教化流傳后世。”
從這里可以看出,我們的文化從本源上,就有著鮮明的責任倫理和人文關照,它是一種從現實生活的正面來對人類負責的思想,始終義無反顧地站在現實社會中擔當起人類生存發展的命運指引。
這一知難而進的價值理念,并不是迂腐固執的清高自守或自我標榜,而是在中華文明的大地上經過無數人、無數事反復磨煉與積淀而形成的思想基石。
(馮忠方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