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萍
(呂梁市交通運輸局,山西 呂梁 033000)
農村公路是保障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先導性、基礎性設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隨著農村公路的快速發展,農村公路的設計工作也引起了足夠的重視,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如何能夠解決好這些存在的問題,這是擺在設計人員面前的一大課題。
農村公路設計要實用、要排水、要防護,一般農村公路設計采用交通部頒布《公路工程技術標準》進行,對通村公路可采用交通部頒布《小交通量農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進行,對受條件限制、施工難度大的地段,個別指標可適當降低,但必滿足行車安全要求。
呂梁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山區半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1.8%,因此,農村公路縱坡大情況普遍存在,但是有些農村公路局部路段縱坡指標超出《公路工程技術標準》最低規定10%,通村公路局部路段縱坡指標超出《小交通量農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最低要求12%。想要降低坡度,路基就要大填大挖,這樣既增加了投資,又破壞了生態環境,而農村公路上級補助資金又不夠,地方配套資金不足,對設計造成很大困難。如交口縣大麥郊至元溝公路全長3.0 km,按雙車道四級公路標準設計,在K1+000~K2+510段原路縱坡達18%,經多方討論,最終降至10%,土石方增加了50 000 m,增加投資130多萬。田莊至下桃花單車道四級通村公路K0+260~K0+600段原路縱坡達18.2%,想要降到12%,要從600 m處開口線進30 m設4個平臺才能降下來,且一半以上為石方,估算超出120多萬,遠遠超出財政補助67.5萬元。因此,縱坡超標問題確實成了農村公路設計中最棘手的問題。
農村公路在建設前,大部分路基寬度在3.5~4.5 m左右,通村公路寬度在2.0~3.0 m左右,過村路段更窄,只能通過一輛小車,遇到基本農田或生態林,要么就按原路,要么重新選線,給設計帶來諸多困擾。如交口縣齊家莊至元溝公路,全長1.619 km,按單車道四級公路技術標準設計,一般路基寬度4.5 m,挖方地段兩側各設有1.0 m碎落山、0.5 m邊溝,挖方段寬度達7.5 m,高填路段設有防護設施,寬度達6.0 m左右,設有錯車道路段,路基寬度達6.5 m,可進村舊隧道寬3.0 m,齊家莊過村路段有的寬3.5 m,有的寬3.0 m、有的寬不達2.5 m,路終點遇到基本農田路基寬變為3.5 m,這樣的變寬度設計,雖然是因地制宜,但是對行車帶來很多安全隱患,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農村公路小半徑曲線段普遍存在,且不達技術標準和規范的曲線段也不少,對于小半徑彎道區域,經常存在植物或山體和房屋等不定的通視障礙物,這顯然無法為交通通行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尤其是小半徑彎道處在下坡路段時,行車的安全性更加難以保障。因下坡路段車速行駛較快,而一到駕駛員的視野受限,相應的其做出反應的時間就會延遲,因此也就極易出現車輛沖出車道或是其他一些危險的情況。如交口縣南河至客陀單車道四級公路,全長4.784 km,全部在山頂布線,彎多坡陡,一坡到底,小半徑彎道主要集中在4個回頭曲線,4個回頭曲線半徑都是8 m,回頭曲線上下行線距離約10 m左右,在山頂駕車行駛,居高臨下,很沒有安全感。
農村公路由于投入資金有限,對標志標牌設置也不重視,很多路段缺失標志標牌,尤其在長陡坡路段、小半徑陡坡路段、不通視路段、不等寬路段、高填深挖路段、塌方等危險路段,基本上看不到指路和警示標志,那些不熟悉路況的駕駛員極易在不明路況的情況下出現交通事故。
農村公路的縱坡設計至關重要,對于縱坡大的情況,在確保行車安全、控制投資、保護生態的條件下,根據地形地質條件適當降低坡度;對于縱坡超標情況,首先考慮投資允許時,按規范要求進行設計,投資不允許時,需配套安全防護設施的設置。其次在縱坡設計時需要考慮最大縱坡值,保證設計參數滿足工程需求。見表1。

表1 最大縱坡
對于農村公路寬度問題,既要遵守相應的技術標準,又要作出適當的調整;既要考慮安全問題,又要考慮投資問題。對于設計中挖方、填方、排水、防護設施、橋涵、隧道、彎道加寬路段,如果地形條件允許,按技術標準與規范進行設計,遇到基本農田和生態林時,加寬確有困難,需在距變窄路段30 m起終點處設置標志標牌。地形條件有限,挖方路段,碎落臺寬可設為0.2~0.5 m,排水溝寬設為0.3~0.4 m,地質條件好,坡率可適當調整,遇到橋隧路段,承載力可行,按原寬度,但設置限速、限載標志;遇到過村路段,可適當加寬,也可按原寬度,但要設限速標志。單車道四級通村公路要設置錯車道,保持通視的情況下,每公路可設置2~3處,不通視情況下,間距在400 m左右,錯車道有效長度可設為28 m。圓曲線半徑小于或等于250 m時,平曲線內側設置加寬,加寬值標準有明確規定,從理論分析既節省了投資也解決了寬度問題。
對農村公路小半徑曲線問題,設計人員首先要對項目所在地的地形、地物進行全面的考量,對線形走向、轉角大小都要認真分析、研究。其次要對線型組合、曲線指標選擇進行全面設計,使平面線形保持均衡與連貫,避免長直線盡頭接小半徑曲線,因為突然出現小半徑曲線會因減速不及時造成事故,特別是在下坡方向的盡頭更不能接小半徑曲線,若由于地形所限小半徑曲線難免時,中間插入中等性過渡性曲線,并使縱坡不要過大。若地形條件特殊,無法增大半徑或半徑根本不達技術標準要求時,要考慮設置安全設施來降低安全隱患,這樣會避免事故出現,提高行車的安全性。
為增強農村公路整體性和系統性,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和財力狀況,科學合理地設置標志標牌,可改善通行條件,提高公路通行能力與安全性,且注意避免盲目設防或過度設防,區分輕重緩急,先行解決農村公路安全風險等級高的路段,最大限度降低交通事故損失,全面提升農村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水平。從理論層面上來看,公路缺失標志標牌的設置,并不是一條完整的公路。因此在標志牌選擇時需要按照需求進行確定,具體形式見圖1。

圖1 標志牌選擇
要想切實提升農村公路整體設計的質量和深度,一要提高勘察設計人員的專業水平,二要掌握公路技術標準與規范,三要熟悉國家及當地政府的政策,四要精通勘測新技術和各種設計軟件的應用。才能保證外業資料準確與全面,內業設計會更為精細科學,設計成果也符合標準與實際要求。
設計文件全面完成后,建設單位組織專家或第三方進行設計評審,勘察設計人員增對審查意見逐條進行核實、研究、整改、落實,進一步提升完善設計文件,以減少在施工過程中發生變更,為后續規范高效的進行施工提供切實的保障。
總之,農村公路的設計工作任重而道遠,設計工作者們只有不斷地去學習、去探索、去實踐,才能總結出一套屬于我們的經驗和作法,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設計質量,為推動農村經濟和農村公路的快速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