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裴華麗,喬 寧,李法君,臧玉梅
(1.濰坊科技學院賈思勰農學院,山東壽光 262700;2.濰坊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壽光 262700)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高校課程思政的指導思想,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教思政(2020)1號〕明確指出:農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進一步強調:農學類專業課程要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識和信念,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知農愛農創新型人才。一系列文件的出臺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筆者以分子生物學課程為例,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師素養等方面探討涉農專業課思政建設的實現路徑,以期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涉農專業分子生物學以及其他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定借鑒。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多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目的,根據地方特色的發展需求,培養適合地方發展需求、為地方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科技創新、促進地方產業升級、傳承地方文化的高素質、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要想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應該重視課程思政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滲透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濰坊科技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由壽光市人民政府興辦的一所全日制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入選山東省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首批支持高校。學校扎根“菜鄉”,立足壽光蔬菜產業優勢,著力培育設施農業特色學科,為服務壽光蔬菜產業高品質發展輸送了大批優秀的人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技術過硬,而且要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人才。然而,與大部分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一樣,濰坊科技學院涉農專業課程教師專業知識與技能扎實,但思政育人能力不足,這阻礙了涉農專業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格局的構建。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理論與技術發展迅速、內容更新快、滲透生命科學各領域的重要基礎學科之一,具有前沿性、抽象性、交叉性、邏輯性和研究性強以及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等特點。分子生物學課程是濰坊科技學院園藝等涉農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也是培養學生樹立最基本生命觀念的主要課程之一。分子生物學在濰坊科技學院的授課對象為大二、大三學生,此時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建立期,也正處于學生政治意識和公民意識的萌芽期。若能在分子生物學專業知識傳授的過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課程思政元素浸潤于專業知識中,這將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辯證主義物質觀,培養正確的生命倫理觀和學術道德觀,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覺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青年。
大學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置要落實“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還原大學追求真理、探究高深學問的本質。為達成在知識傳播中實現價值引領的教育目標,重塑了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將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科學精神、公民品格、文化自信、生態文明、法治意識和全球視野八大維度的思政元素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
知識目標。掌握生物基因組復制、轉錄、翻譯及其調控機制的理論知識和前沿進展;熟悉現代分子生物學實驗的技術原理、流程及數據分析方法。
能力目標。不斷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搜集閱讀文獻的能力,科學嚴謹分析問題的能力,主動關注社會熱點、前沿問題的能力;獲得知識遷移能力,并最終形成具有創新的科學思維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客觀理性的思維特質、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和探索創新的價值取向;樹立文化自信和科學自信;養成尊重生命、尊重環境、尊重倫理、遵紀守法的意識和習慣。
課程思政的實質是一種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必須做到專業課與思政的有機融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實現知識性與價值性的統一、科學性與文學性的統一、過程思維與育人目標的統一。分子生物學課程部分思政元素見表1。

表1 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Table 1 Mi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教師必須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探索和創新,才能實現高質、高效的課程思政教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過程中應“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科學問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課堂互動、課堂分享、PPT文獻匯報來營造高效的學習氛圍。同時,利用豐富的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線上學習機會,學生可以先利用線上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并在面授課時有目的地與教師溝通并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構建互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課程思政的實施不應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在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涉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教師科研項目,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體會科研的不容易,培養科學嚴謹的精神、堅持不懈的毅力。此外,引導學生開展以分子生物學課程內容為主的創新型實驗,并以這些實驗為依托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在此過程中充分鍛煉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協作的能力,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因素,課程思政的效果取決于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因此教師要時時刻刻體現育人職責,改變側重傳授知識與能力、忽視價值傳播的現狀。首先,分子生物學授課教師應聚焦專業前沿,提升學科知識素養,強化自身對分子生物學課程內在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深刻把握;其次,要常態化學習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以及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推出的一系列加強高校專業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的思政課程,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內化于心,不斷提升自身思想政治修養;最后,要密切關注國家、地方關于“三農”的政策方針,正確研判涉農專業發展前景,做好學生學業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
合理的考核方式是客觀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除了傳統的理論考試、實驗操作考核外,還應將思政教育作為考核點,充分考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團隊合作能力等。分子生物學課程成績由期末理論考試(60%)、實驗技能考核(20%)、過程性考核(20%)組成。其中,實驗技能考核更關注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驗結果分析能力以及分子生物學創新實驗項目參與情況;過程性考核更注重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整體表現,包括課堂表現以及小組文獻匯報時每組每位成員的表現,并將學生互評分數作為參考計入過程性考核成績。通過這些方式來弱化期末考試這種“一次性”評價,不斷提高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
為地方產業發展培養思想素質過硬的技能型人才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任務。因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應該注重思政教育,因地制宜、因時所需、因勢而為地挖掘專業教育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以及課程思政教學藝術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將思政教育更好地體現專業課堂上,最終實現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和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