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貝 王雨晨
專業化的社會工作在我國發展已有30多年,社會工作也已從外部移植邁向本土自覺,從最開始只是簡單地服務社會,慢慢地參與到社會治理與共享發展的進程中,積極發揮著各種功能。社會工作何以可能、何以可為依舊是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徐選國和秦蓮,2022)。關于社會企業的概念,有學者認為,是“用商業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為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創新的方案,從而實現經濟和社會價值的統一(Roundy & Bonnal, 2017)。國內也有學者提出,社會企業是指企業利用市場經濟活動等方法以達到社會和集體目標,它在運行過程中必須和其他的市場主體一樣遵循財務規范并注重創新和有效決策(余曉敏等,2011)。人類發展進入新時代,社會性問題的解決需要眾多社會企業來參與(金碚,2022)。社會企業不僅致力于解決社會問題,也通過制定規則來促進人們形成良好行為與習慣,并以此為基礎形塑社會規范、推動社會進步。社會企業與社會工作一樣,都有明確的社會目標,致力于解決社會問題。但社會工作的開展過分地依賴于外部援助,面臨組織資源困境、長期可持續性危機等問題(Salamon et al.,2013),而社會企業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點,憑借其自身較強的商業運作能力,依賴自身的“造血功能”,為社會問題的解決輸送源源不斷的能量。本文以社工項目致力于解決的社會問題為基礎,通過商業化轉型為社會企業,是社會工作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的一個可行選擇,也是其本土化過程中的一個發展方向。
20世紀70年代,非營利組織在世界各地都有了相當迅速的成長,曾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社會創新”(Seibel, 2015)。Alter(2007)的社會企業光譜中,我們可以發現非營利組織和商業企業分別位于光譜的兩端,受到社會組織資源困境、可持續發展危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指向中間狀態的“社會企業”成為非營利組織一種新型的演進趨勢。在非營利組織已有的組織資源基礎上,以企業化的模式將其商業化運營,或者直接在非營利組織形式上創立新的社會企業是非營利組織轉型為社會企業比較常見的兩條路徑(崔月琴和金藍青,2018)。
20世紀80年代,對社會企業的研究逐漸在世界各地興起,但至今對于社會企業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社會企業是指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開展可以產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動,企業精神策略在此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OECD. The Non-profit Sectorin a Changing Economy[R]. 2003:299.歐洲和美國對社會企業有不同的關注重點,但都強調社會企業將社會收益和商業模式結合在一起的混合特征。
在我國,社會企業的發展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本國環境的影響,社會企業同時注重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混合特征與我國傳統的 “義利合一”思想高度統一,既要以來自儒家經濟倫理中的“以義制利”作為原則,又要以“義以生利”作為實踐指導,從而實現社會目標和商業可持續的有機平衡(王曙光,2020),在解決弱勢群體就業、貧困、生態保護等各類社會問題方面發揮較好的作用,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治理新力量(Powell et al.,2019;李健,2017)。
我國社會企業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相比較為落后,存在著對社會企業的相關概念理解模糊、認知度低,政策制定長期滯后等問題,難以實現規模化發展。但近些年來,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國社會企業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
社會企業在我國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公共財政赤字對企業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在我國,地方政府債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政府財政負擔過重必定會減少對非營利組織的資助,所以政府必須尋求新的方式來解決現有的社會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企業的現實意義(潘小娟,2011)。例如,成都市是我國社會企業生態發展較好的城市,這與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政府財政負擔過重有一定聯系。二是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是指除企業利潤外,企業開始更多地關注消費者需求、生態等問題。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企業的一種有效的重要的戰略工具,可以對相關產品進行營銷和品牌形象塑造,對消費者品牌評價有正向作用(李江等,2020)。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企業不再只關注短期利益,企業家已經意識到只關注短期的利益必定會破壞長期的企業發展,引導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柳建坤和何曉斌,2020)。三是非營利組織面臨困境亟須變革。非營利組織無疑是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但是非營利組織的發展也依舊遇到很多問題。越來越多的非營利組織對資金需求較大,面臨自身發展的“瓶頸”。同時,非營利組織本身存在著工作效率慢等內部運營問題。國內已有一些學者提出,當前,非營利組織“企業化”現象在社會服務領域已經陸續開始出現,服務收費模式和雇用就業模式是最普遍的社會企業化模式,這些運作模式為非營利機構轉化為社會企業后繼續發展提供動力(田蓉和Lucy Jordan,2016)。四是社會企業相關組織和團體的推動。在我國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出現社會企業的認證機構,一部分專家和學者也在高校不斷地推動社會企業這一新興事物的發展壯大,逐漸地形成了較好的社會企業生態。
社工項目發展的局限性使得社工項目向社會企業轉型是非營利組織商業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形式。國內關于社會企業的文章多集中于社會企業的運作模式和發展方向,很少針對某一特定的社會企業進行研究,本文通過案例分析研究社工項目轉型為社會企業的路徑,為更多社工項目未來的發展提出可供參考的建議,具體的理論邏輯如圖1所示。

圖1 社工項目轉型社會企業理論邏輯
我國一直在不停地探索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從一開始簡單地移植和模仿,到現在已經慢慢發展到道路自主探索的階段(徐選國等,2021)。如今社會工作項目在我國的發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頸”,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與非營利組織不同,社會企業商業模式體現為多種價值要素的組合配置(劉志陽和金仁旻,2015):它彌合了非營利組織與純商業組織的界限,使公益與市場實現更好地對接,填補了公益和市場之間的空地;提供了一種新的實踐、新的模式,使公益和市場在一種企業類型中發揮出各自的優勢,相輔相成。所以轉型成為社會企業是社工項目最好的選擇之一,如表1所示。

表1 社工項目與社會企業對比分析
1.問題緊迫性
社工項目致力于解決社會問題,如教育、生態環境等。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父親陪伴缺失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我國首份關于親子陪伴的報告——《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調研顯示,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報告》中,僅有8%的“00后”與父親在一起的時間更長。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并指出,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提高生育率是我國現在正在積極推進和倡導的,但“父親陪伴缺失”問題的廣泛存在,必然會引起適婚適育女性的擔憂、增大女性精神上的壓力,不利于“三孩政策的實施”,所以解決這一社會問題是非常緊迫且有必要的。“笨爸爸文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笨爸爸”)旨在以木藝為媒介,讓父親實現愛的表達,讓陪伴孩子逐漸成為爸爸們愿意主動去選擇的解壓方式,這非常有利于緩解女性育兒焦慮及兒童心理疾病。
2.優化連續性
社工項目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資助與民間援助。一般而言,政府購買社工項目主要通過公開招標、競爭性談判、詢價、定向委托等形式來確定承接主體,然后展開周期性的運行。一段時間后,項目結束,但社會問題未必得到真正徹底的根本解決。陽光社工機構的“笨爸爸—社區父愛教育陪護計劃”(以下簡稱“笨爸爸工房”),發起成立于2016年,以木藝為媒介連接父子,以加強社區的父愛教育。在項目結束后,創始人想要針對這一社會問題進行持續地優化,于是在2017年正式成立“笨爸爸”,基于性別平等理念的父愛教育理論支持,致力于長期解決父愛教育缺失的社會問題。在繼續深化父愛教育陪護的同時,也開始探索適合“笨爸爸”的商業模式,2018年6月基本實現盈虧平衡。目前,“笨爸爸”致力于提升社會價值和社會影響力,已在北京、香港、澳門、重慶、天津、杭州等地建設有40個父愛空間,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以洛陽為起點,“笨爸爸”正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影響力,讓越來越多的父親和孩子走進父愛空間,讓更多的“影子爸爸”“隱形爸爸”發生改變。
3.財務可持續性
對于社工項目這類周期性的公益項目而言,資金主要借助外力,面臨著愈來愈大的財務壓力,阻礙其發展。社會企業本質上是一家企業,想要存續下去,就必須考慮財務可持續的問題。在社會企業法律法規還未健全的國家和地區,社會企業很難獲得政策的優惠,在市場中與企業基本處于相同的競爭地位。所以與一般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不同,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社會企業必須有自我“造血功能”,能夠通過商業手段為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可持續的資金支持。“笨爸爸”的主營業務包括三部分:“父愛教育”,旨在通過專業的方式方法幫助爸爸和孩子實現高質量的雙向陪伴,共同創造親子黃金時間。“木藝教育”,借助“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木藝教育在父愛教育、勞動教育等方面的八大功能,促進兒童青少年的身心成長。“文創教具”,依托強大的研發能力和自主品牌,為廣大政府單位、公益機構、商業組織以及個人,提供個性化定制文創品和教具,通過這三大主營業務實現“笨爸爸”的財務可持續。“笨爸爸”有其獨特的優勢與商業企業同臺競爭:研發的產品更有情懷,同等價位下更受消費者青睞;員工的管理更加溫情化,團隊凝聚力較強;致力于社會問題的解決,有較高的媒體曝光量等。
4.需求真實性
社工項目為短期項目,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也多為免費。免費的產品往往很難反映真實的需求,形成一種需求過高的假象,這會導致政府購買一些并不需要的社工項目,導致資源的浪費。而社會企業則不同,它需要通過商業的手段保證自己的運營,所以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需要面向消費者收取費用,這樣能夠得到市場對本產品和服務最真實的需求,保證自身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創立“笨爸爸”之前,創始人在洛陽市展開了廣泛的市場調研,因為父親參與養育的意愿與產品的吸引力有關,所以在把握了市場對于促進父親與孩子服務產品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各方面考察最終選擇了“木藝”作為載體,作為二者溝通的橋梁,以便“笨爸爸”能為真實的、大眾所需要的需求服務。
5.消費道德性
我國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社會、環境等問題,“道德消費”在此背景下出現。道德企業會受眾多消費者支持,不道德企業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抵制。消費者通過選擇購買具有“社會良知”的企業的商品在日常消費行為中體現出對人類自身和自然環境的關懷。社會價值觀和環境價值觀通過消費選擇權表現出來,使消費不再僅僅是一種金錢關系。“笨爸爸”相關產品背后體現的是父親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和關愛,能讓消費者產生共鳴。在“道德消費”的浪潮下,會促進更多消費者選擇“笨爸爸”提供的相關產品和服務,為解決該類社會問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會工作在我國進行的本土化時間較長,也在不斷探索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社工項目向社會企業的轉型是當今社會組織的一種發展趨勢,這一趨勢為社會企業在中國萌芽的現實呈現。但是,社會組織轉向社會企業并不適用于所有的社工項目,社會組織應事前充分判斷自身是否適合向社會企業進行轉型,從而降低社工項目盲目轉型帶來的風險。
1.外部因素
(1)市場需求。在我國,社會企業發展方興未艾,具體形態多樣,除少數地區外,大部分社會企業的發展都很難得到來自政府和社會的幫助,這并不利于社工項目向社會企業的轉型。如何與商業企業同臺競爭、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是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也是社工項目向社會企業轉型必備的條件。“笨爸爸工房”項目成立之初,通過專業的需求調研發現洛陽城區高達94.8萬名孩子存在父愛缺失問題,這一社會問題的存在意味著社會對于促進“父親與孩子”關系的項目存在需求,甚至可以說是迫切需求;并且,“笨爸爸”也致力于文創產品的創新,拋開“情懷附加值”,讓文創產品本身具有競爭力和市場需求。
(2)外部環境。雖然在我國關于社會企業的法律和政策還不夠完善,但當地政府部門能在管理等方面給予社會企業一定的探索空間,運行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對于當地社會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笨爸爸文創科技有限公司”總部位于我國河南省洛陽市——社會企業發展較為落后的中部城市,雖然很難得到來自政策的優惠,但是它的發展受到了河南省和洛陽市政府的重視,給予了“笨爸爸”探索的空間。
2.內部因素
(1)社會型制度企業家才能。企業家才能是影響一個企業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社會企業而言,社會型制度企業家(以下簡稱“社會企業家”)的作用更不容小覷,是引導社會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些成功的企業家在特定時期會出現興辦社會企業的傾向,甚至有些企業家愿意全身心地投入社會企業或相關的慈善事業。所以,了解和研究社會企業,必須研究企業家的社會企業取向(金碚,2022)。已經有研究證明,創業者經驗對社會企業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汪忠等,2019)。許多社會企業的創立是社會企業家追求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結果,它滿足了企業家做公益,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需求,社會企業家本人的相關因素也直接決定了社會企業的發展方向與宗旨,社會企業所解決的社會問題也往往是社會企業家最關心的社會問題之一。相較于一般的商業企業而言,社會企業改造了企業家精神,滿足了企業家做公益,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需求,在盈利的同時回饋了社會。
(2)組織管理能力和財務經營能力。社會工作是在一定的社會福利制度框架下運行和發展的,資金多來源于社會籌資與政府購買,對管理者要求不高。隨著非營利組織數量的不斷增加,非營利組織成員的非專業性和管理的非經濟性導致其成本高,效率低下。但社會企業本質上為企業,所以管理者必須擁有很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與財務經營能力,才能助力社工項目向社會企業的轉型。“笨爸爸”的創始人有成熟的企業管理經驗,又有多年社工項目經歷,這為“笨爸爸”從短期社工公益項目轉型為長期社會企業奠定了基礎。在現實生活中,社工項目大多是由社會工作專業的人發起、組織和形成,他們清楚和熟悉社會工作項目的運作機制,但是不了解一個企業真正的運作機制,在轉型為社會企業的過程中會因為管理者組織管理能力和財務經營能力欠缺使得社會企業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3)目標群體互動。社工項目往往是短期制,項目結束服務也結束,很少有能力考慮與目標群體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但社會企業與社工項目不同,它可持續的發展需要與目標群體形成較為良好的互動。服務對象對于社會企業而言,不僅僅是顧客也是合作伙伴,在創造經濟價值的過程中也伴隨著社會價值的實現。結合國內外父愛教育理論和經驗,笨爸爸提出了“父愛化賦能”,將傳統木藝文化中的匠人精神融入產品中,不斷完善產品質量和服務,實現產品的標準化,最終形成了“父愛木工課+線下父子挑戰營+線上父愛學院”三大標準化產品結構。產品本身作為賦能工具,強調父子合作、父子互動。在專業的老師的幫助與引導下,讓爸爸和孩子在進行木藝創作的過程中,也進行了愛的互動與溝通,讓他們得到滿意的商品以及美好的心情,形成了服務對象與社會企業的良性互動。
1.嵌入的概念
在研究社會工作項目向社會企業轉型的過程中,本文運用了嵌入理論。社會企業需要運用商業的手段去達成社會的目標,它的混合性質注定了它向社會的嵌入會比較特殊:一是利用社工項目本身的公益性嵌入社會,精準把握社會問題,實現社會價值創造;二是通過付費產品感知需求,突破市場因素的制約,提升自己經濟價值創造能力,實現商業向社會嵌入。
在自然科學領域,嵌入的理解通俗易懂,但把它引入社會科學領域,就出現了不同的理解。首先利用此概念的是格蘭諾維特,他在《鑲嵌、社會網與經濟行動》一書中以波蘭尼(Polanyi,1957)的“經濟是社會的一部分”,“經濟行為是嵌入社會行為中的”思想為基礎,與新古典經濟學對話,認為勞動市場理論具有局限性,“完全市場”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將社會網作為分析工具,說明經濟行為是嵌入于社會網之中的,進而說明經濟行動與社會結構的密切關系。本文借用此概念,重點討論社工項目向社會企業轉型這一路徑過程中,社會企業向社會的嵌入。所以本文運用嵌入的概念主要來自王思斌(2011)對嵌入理論的定義,對該嵌入過程進行討論。
2.嵌入的幾個基本問題
嵌入的主體,在本文中是指由社工項目轉型而來的社會企業,近些年來,我國對社會企業的研究逐漸增多,但社會企業在實踐中的發展還是很緩慢的,主要還存在沒有統一的定義和標準、沒有相應的法律地位和鼓勵措施、影響力太小等問題(劉文奎,2021)。一些地方政府正在不斷推進社會企業的發展,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社會問題的增多使政府用來購買社工項目等的資金出現了短缺,社會企業這類可以幫助政府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便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政府的青睞,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如今的成都已經形成了一個較好的社會企業生態。
嵌入的對象是原有的社會服務領域和商業領域,社會企業本身具有混合的性質,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導致社會企業并沒有統一的規范的認證,它們有的注冊為社會組織類型,有的注冊為企業類型。所以社會企業的加入,不僅會對致力于解決社會問題的非營利性組織產生影響,也會對一般商業企業產生影響。
社會企業嵌入的過程和空間是指社會企業怎樣進入和嵌入具體的社會服務領域和商業領域:一是利用社工項目本身的公益性嵌入社會,精準把握社會問題,實現社會價值創造;二是通過付費產品感知需求,突破市場因素的制約,提升自身的經濟價值創造能力,實現商業向社會嵌入。
社會工作的嵌入效應是指在社會企業嵌入社會的過程中產生的效應。分為兩個部分:對自身產生的效應主要是指對社會企業發展帶來的變化,通過這種方式向社會的嵌入,是否有利于自身的發展;對社會產生的效應主要是指社會企業是否真正解決了社會問題。這是社會企業發展的根本基礎。對于社會企業而言,解決社會問題才是它的最終目的和追求,所以我們更加關注社會效應。
3.嵌入的基本過程
為了能夠更加清晰地去討論本文的主題,我們在這里再次給出社會企業嵌入的含義。在中國,社會企業出現時間較短,具體形態多種多樣,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導致社會企業并沒有統一的規范的認證,有的為社會組織類型,有的為企業類型。所以社會企業向社會的嵌入既是一個向社會服務領域嵌入的過程,也是一個向社會商業領域嵌入的過程。
對于社工項目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考慮社會使命,但有限的政府資助與受限的公眾捐助常常使得社工項目無法對社會問題可持續地優化,而社會企業本質上作為企業能夠通過商業模式進行自我“造血”從而進一步解決社會問題,所以越來越多的社工項目選擇轉型成為社會企業,本文涉及的“笨爸爸”就是這種類型。通過對“笨爸爸”發展過程的描述,為更多社工項目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笨爸爸”致力于向各類組織機構提供基于性別平等理念的父愛教育理論支持,幫助爸爸和孩子獲得高質量親子陪伴,支持男性成為更好的父親和照顧者,促進家庭成員身心健康,推動家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這一項目是在為期一年的社工項目結束后,針對“父愛缺失”這一社會問題創立了“笨爸爸文創科技有限公司”。由社工項目轉型而來的社會企業本身帶有公益性,并且該公益項目已經經過一定的實踐,所以能夠減少社會企業成立初期的困難,幫助社會企業利用社工項目本身的公益性嵌入社會,精準把握社會問題,實現社會價值創造。
對于社會企業而言,商業的運作也十分重要。“笨爸爸”屬于工商注冊的公益組織模式,這一模式是指由私人或團體投資成立的社會企業,其運作形式與一般商業模式非常類似,采用公司或企業形式,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具有很強的市場運作能力,同時有著公益服務的宗旨。這類組織目前獲得的政策性支持比較少,所以自我“造血功能”是這類社會企業能夠生存下去的重點。“笨爸爸”向社會商業領域的嵌入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一是服務收費方式,通過木藝課堂,向來到父愛空間進行木藝創作的父親和孩子收取服務費用。二是研發木藝產品,進入市場進行售賣。三是通過付費產品感知真實需求,突破市場因素的制約,提升自身經濟價值創造能力,實現商業向社會嵌入。
社會企業的社會效應是我們重點關注的部分,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必然會出現社會問題清單,在部分“市場失靈”“政府失靈”“志愿失靈”的情形下,社會企業參與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顯得尤為重要。站在宏觀的角度,社會企業發展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更是為了改變社會規則,推動制度變遷,從而促進社會不斷地進步。當然,新的社會規則產生新的社會現象,從而出現新的社會問題,如此循環往復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笨爸爸”的發展不僅會解決“父愛陪伴缺失”的社會問題,它的一步步壯大,會讓更多的父親注重親子陪伴,讓更多的母親擁有選擇的權力,讓更多的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擁有健全的思想和人格。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各地尤其是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對社會企業進行嘗試,時至今日,已有了較為成熟的發展。在我國,社會企業方興未艾,具體形態多樣。關于社會企業實現路徑等問題,理論界和一些地方社會企業團體在不斷探索,但相關研究仍然較少。本文對社工項目到社會企業的這一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會企業實現路徑進行了研究,并給出了以下建議。
1.重視社會型制度企業家的發展
企業家才能是引導社會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社會企業的創立常常是許多社會企業家追求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結果。企業家本人的人生經歷也往往影響著社會企業發展的方向和宗旨,社會企業家對于社會企業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培養良好的社會風氣,增強對社會企業家的認可度,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愿意成為社會企業家。
2.政府與高校聯合促進復合型人才培養
社會企業“用商業的手段實現社會目標”,具有混合性質,所以需要對社會工作組織等非營利組織有所了解,對企業運作也有一定了解的復合型人才來經營。一方面,社會工作者清楚和熟悉社會工作項目的運作機制,能夠對社會企業社會目標的設定有更準確的把握,但是他們不了解企業的運作,使得企業的自我生存成為一個問題;另一方面,企業工作者有企業工作經驗,能有效地運用商業手段幫助企業實現自我“造血”,但他們習慣了利益最大化的邏輯,不利于社會問題的解決。目前還鮮有高校開設社會工作與商科相結合的專業,這無疑是社會企業發展的一大障礙。所以,政府應該與高校聯合促進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為社會企業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3.健全社工項目轉型為社會企業的判斷標準
雖然對于社工項目而言,轉型為社會企業是一個較好的選擇,但并不是所有的社工項目都適合轉型為社會企業。是否適合轉型為社會企業要有一個精確的判斷標準,這對社工項目和社會企業的發展都非常重要:有些社工項目可以在短期內較好地解決某一個社會問題,沒有必要再通過社會企業進行長期地維持;也有一些社工項目不具備轉型為社會企業的條件,轉型的過程費時費力又很難有結果。這些項目的轉型往往只會浪費社會資源,不利于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
4.完善社會企業相關法律法規
社會企業在我國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規都不完善,這就導致社會企業雖然目的在于解決社會問題,但卻很難享受到像社工組織這類非營利組織所享有的優惠,沒有獲得“合法”地位,會阻礙更多社工項目向社會企業的轉型,既不利于社工項目可持續發展,也不利于社會企業的發展。所以,完善社會企業相關法律法規是一件非常必要且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