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年
(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北京 100875)
中國概況課是不同層次來華留學學歷生(包括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唯一公共必修課。隨著來華留學生整體人數的不斷增長,來華留學學歷生的人數也在不斷遞增。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2萬名留學生來華留學,其中,來華留學的學歷生達25.81萬人,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52.44%(史競男、胡浩,2019)。由此可見,中國概況課在來華學歷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學習者基數的龐大。對該課程的教材進行分析研究有助于總結已有教材的得失與研發更高質量的新教材。目前學術界已有一些文獻,如劉慶 福(1999)、孫 立 峰(2002)、韓 秀 梅(2004)、祖曉梅、陸平舟(2006)、黃卓明、呂兆格(2020)、吳成年(2020)等對中國概況課的教學進行探討。中國概況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獻主要有三類:一是側重于對單部或數部代表性中國概況教材的分析研究,如馮銳(2012)、姜興蔚(2015)、康潔(2015)、劉佳(2015)、孟和(2015)、金春燕(2018)、劉亞男(2018)、馮 凱 云(2019)、韋 梓 珩(2019)、劉怡凡(2019)、湛諶(2019)、杜芷儀(2019)等;二是側重于對近三十年中國概況教材的宏觀研究,目前僅有劉元滿(2020)這一篇論文通過對三個時期中國概況教材目錄關鍵詞的統計分析、探討中國概況教材編寫的階段性發展變化;三是側重于探討中國概況教材的編寫研究,如吳瓊(2018)、張維嘉(2019)、楊瑩雪(2020)、王群(2020)等。
自90年代以來,漢語教學界就不斷推出中國概況教材,本文以近30年出版的22部中國概況教材作為考察對象,從教材基本出版信息、適用對象、體例結構、專題內容等方面分析比較這22部教材的特點與編寫得失,為今后研發新教材提供參考①這22部中國概況教材包括了同一教材的不同版次以及不同語種版本,分別是:1)王順洪.中國概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第1版,1998第2版,2003第3版,2015第4版;2)陳仁鳳.中國概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3)夏自強.中國概況[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6;4)高雄飛.當代中國概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5)孫巖等.中國概況[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英文版);6)胡孝群、吳蕾.新編中國概況[M].北京:線裝書局,2008;7)肖立.中國概況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8)郭鵬、程龍、姜西良.中國概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中文版),2012(英文版);9)包文英、劉弘.當代中國概況[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莫海斌等.中國概況[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11)寧繼鳴.中國概況[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3第1版,2018第2版;12)祁述裕.中國概況[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13)吳平.中國概況[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14)張勝林.中國概況[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15)馬瑩主編.中國概況[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7;16)程愛民.中國概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8中文版,2019英文版.。
從表1可以看出:
一是中國概況教材出版在三個十年呈明顯遞增趨勢:1990—1999年代出版4部;2000—2009年 代 出 版5部;2010—2019年 出 版13部,比前面20年出版數量總和還要多。這與國內來華留學學歷生的規模不斷擴大、作為來華留學學歷生公共必修課的中國概況需要合適教材的客觀需求密切相關。

表1:22部中國概況教材出版時間統計
二是在這三十年中,2011-2015這5年是中國概況教材出版的高峰期,共出版9部教材,接近這三十年中國概況教材出版總數的一半,接近其他25年出版的中國概況教材數量的總和。
從表2可以看出:
一是從中國概況教材作者數量來看,只有5部教材是由1位作者編寫的,其他的17部教材都是由2位或2位以上作者編寫的,即現有的77.3%的中國概況教材是由2位或2位以上作者合作編寫的。由于中國概況教材涉及多方面專題內容、需要良好的多學科知識背景,單人編寫挑戰極大,合作編寫成為主流與趨勢。
二是從中國概況教材主編或第一作者的單位分布來看,除了一部教材主編(孫巖)單位信息不詳之外,其余的21部教材主編隊伍中,只有1部教材的主編(夏自強)屬于教育部(原國家教委),其他20部教材主編都來自國內13所高校。在這13所高校研發的20部中國概況教材中:北京大學4部;北京語言大學3部;暨南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各為2部;華東師范大學等7所高校各1部。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暨南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共編寫了13部中國概況教材,超過高校研發的中國概況教材總數的一半,顯示出超強的實力,也與這5所高校在國內留學生教育、華文教育的優勢地位相匹配。
三是從中國概況教材的出版社和出版社所在地來看,共有15家出版社出版了這22部中國概況教材,高校出版社(8家14部)與北京地區的出版社(9家14部)占絕對優勢。可見,出版中國概況教材的北京出版社數量與教材數量都是占絕對領先優勢,體現了北京作為外國留學生來華留學中心與首選目的地的強勢優越地位。

表2:教材作者與出版社信息統計
四是從同一套教材的及時修訂來看,只有兩套教材出現修訂版:北京大學王順洪的《中國概況》不斷與時俱進先后出現4版,第1版1994年、第2版1998年、第3版2003年、第4版2015;山東大學寧繼鳴主編的《中國概況》先后出現兩版,第1版2013年、第2版2018年。其他中國概況教材都只有1版。中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變化,很多重要的新內容應及時補進中國概況教材中,因此,中國概況教材及時進行修訂是勢在必行的,王順洪版和寧繼鳴版的《中國概況》的不斷修訂值得其他作者借鑒、學習。
五是從教材的使用語言來看,有3部中國概況教材是英文版,其他19部教材都是中文版。值得一提的是,郭鵬與程愛民分別主編的《中國概況》教材先后推出中文版與英文版,便于學習者選擇合適的教材。
中國概況課教材作為一種來華學歷生使用的中國文化與國情類教材,應考慮到使用對象的語言水平與學歷層次,這樣便于不同水平與學歷層次的使用者選擇相對合適的教材。這22部中國概況課教材對適用對象介紹的清晰度相差甚大。
目前的22部中國概況教材的適用對象可分為四類:
一是教材供來華留學生、特別是學歷生使用。這是目前中國概況教材的主流,共有16部這種類型的教材,占總數的72.7%。
二是教材主要供華裔使用,適用于華文教育。共有2部教材屬于該類,都是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由暨南大學教師編寫的教材:高雄飛《當代中國概論》、莫海斌等《中國概況》。
三是供港澳和外國公務員研修培訓用書。只有1部,是由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出版、國家行政學院專家祁述裕等《中國概況》。
四是供外國讀者使用的英文版《中國概論》。共有3部:孫巖版、郭鵬版、程愛民版《中國概況》(英文版)。
可見,目前中國概況教材主流是中文版、供來華留學生使用;英文版、專門供華裔及海外公務員使用的教材是少數。
3部英文版中國概況教材不涉及使用者的漢語水平問題,其他19部中國概況教材都涉及使用者的漢語水平問題,但并不是每一部教材的作者都注意教材語言適用使用者的漢語水平問題。
一是適用于專門類的3部中文版中國概況教材都沒有說明教材使用者的漢語水平要求。供華文教育的兩部教材(高雄飛《當代中國概論》、莫海斌等《中國概況》),海外公務員使用的祁述裕等《中國概況》,這3部教材的前言與后記都沒有對教材使用者漢語水平要求的說明。
二是供普通的來華留學生使用的16部中文版中國概況教材中,對教材使用對象的語言水平是否有界定可分為三種類型:1)教材使用對象的語言水平未作界定、對教材編寫的語言未見明顯控制,有兩部(陳仁鳳版、夏自強版),考慮到這兩部教材分別出版于1994年、1996年,處于中國概況教材的早期編寫階段,對教學對象漢語水平未作界定可以理解。2)對教材使用對象的語言水平未作界定、但對教材編寫的語言有明顯控制,有7部(胡孝群版、肖立版、寧繼鳴版第1版和第2版、張勝林版、包文英版、程愛民版),這些教材的作者有明顯控制教材編寫語言難度的意識,加強對教材超綱詞或較難詞語的控制與注釋,但對教材適用對象的漢語水平未作明顯說明或解釋,略顯不足。3)對教材使用對象的語言水平作出界定、對教材編寫的語言有明顯控制,有7部(王順洪的4個版本、吳平版、馬瑩版、郭鵬版)。在這7部教材中,對教材適用對象的漢語水平描述的精確程度呈現差異:王順洪的1994、1998、2003、2015年版本指出“適合具有中級以上漢語水平的學習者使用”,相對比較寬泛;吳平版指出“開設在二、三年級階段比較合適”,這用來指來華留學本科學歷生比較合適,但不適用于研究生學習者,因為國內高校來華留學研究生一般安排在第一學年學習中國概況課;相比較而言,馬瑩版與郭鵬版對學習者漢語水平的要求表述最為精確。馬瑩版指出“本教材適用于漢語水平達到新漢語水平考試(HSK)四級的學習者”,郭鵬版指出“漢語水平達到新HSK四級的學習者,可嘗試借助詞典及教師講解來閱讀本書,并圍繞相關話題展開一定的討論;達到新HSK五級者,可適當借助詞典來閱讀理解,并圍繞相關話題展開比較充分的討論;達到新HSK六級者,則可自行閱讀本書,并圍繞相關話題展開充分而深入的討論”。
考慮到中國概況課是面向不同專業背景的來華留學學歷生的公共必修課,因此中國概況教材編寫者應自覺控制教材編寫語言的難度,并確定教材使用者的最低漢語水平的門檻,在眾多教材中,馬瑩版與郭鵬版做得最明確,都強調學習者漢語水平應達到HSK四級,值得稱道。但新HSK四級、五級、六級的詞匯量分別是1200、2500、5000個,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達到新HSK四級水平的學習者使用郭鵬版還是困難重重、挑戰過大;而且這兩部教材盡管對編寫語言盡量控制難度,但實際上,這兩部教材編寫的語言難度在新HSK五級水平之上。因此,從名實相符與表述嚴謹的角度考慮,中國概況教材的學習者應具備新HSK五級及以上水平,最佳是具有新HSK6級水平。
中國概況教材的體例結構應貫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意識,可以設立正文前導入、正文部分的注釋、正文后精當的練習等,這樣便于留學生學習,增進對中國國情的理解。
由于3部英文版的中國概況教材(程愛民版、郭鵬版、孫巖版)與其他的19部中文版中國概況完全不同,故本文此處只集中討論19部中文版的中國概況教材體例結構。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是中國概況教材體例組成部分達12項(其中練習題此處歸為一大類統計,練習題具體種類另作統計分析),比較多樣離散。在這19部教材中,具有10項、6項組成部分的各有2部教材,具有8項、7項組成部分的各有3部教材,也就是說,達到12項組成部分半數以上的有10部教材、占52.6%;低于6項組成部分的有9部教材、占47.4%。

表3:教材體例構成分布①為節省篇幅,表3與表4中的王順洪編寫的4版《中國概況》教材、寧繼鳴主編的2版《中國概況》教材都分別放在一列內加以統計。寧繼鳴版第2版出現的與第1版不同的獨有項,用“2”標示。
二是12項中國概況教材體例組成部分中,有5項組成部分的教材為7部,占比最高,達36.8%;有7、8項組成部分的教材分別為3部;有6、10項組成部分的教材分別為2部;其他有2、3項組成部分的教材各為1部。
三是12項中國概況教材體例組成部分中,在19部教材中分布超過半數以上的體例組成部分有:正文19部;前言18部;圖表17部;練習題16部;圖片11部;提要11部。在19部教材中分布不到半數的體例組成部分有:正文夾注拼音7部;生詞表5部;關鍵詞4部;頁邊注、后記各3部;導入2部。可見,在12項中,分布在10部教材以上的僅有6項。
四是19部教材的練習題分布差異較大。19部教材的練習題共有11種題型,題型數量與對應的教材數量分布為:5種題型的有1部;4種、3種題型的各有1部;2種題型的有2部;1種題型的有10部;沒有練習題的有3部。可見,具體中國概況課教材練習題的種類不多,10部教材只有1種題型。11種題型分布相差較大:思考題(簡答題)13部;延伸閱讀4部;選詞填空、小組討論各3部;選擇正確答案2部;其他的讀短文做選擇題、讀后回答、口語練習、用關鍵詞寫短文、調研實踐、話題討論都為1部。可見中國概況教材的題型分布差異性很大,只有1種題型,即思考題(簡答題)達到13部,其他10種題型分布率非常低,不到教材數的1/4。
由此不難看出,19部中文版中國概況教材在體例組成部分上共有意識偏低、個性差異較大,這體現了中國概論教材整體編寫體例結構的共同意識較差,有著較大的差異性與隨意性。
一是今后的中國概況教材編寫時,應將已有大部分教材共有的6項體例組成部分作為必備項:正文、前言、圖表、圖片、提要、練習題。
二是應增加圍繞正文部分的附屬體例組成部分,降低學習者學習正文部分的難度。除了高頻分布提要、圖表、圖片這3項體例組成部分,對于低頻分布的導入、關鍵詞、正文夾注拼音、頁邊注、生詞表(生詞注釋)這5項體例組成部分也應納入為今后中國概況教材編寫的必備體例組成部分。這8項體例組成部分都有助于降低正文學習難度,給學習者提供各種便利與幫助,都有存在的必要與價值,應成為中國概況編寫正文部分的共識。
三是中國概況教材的練習應該少而精,根據課程教學的實際需求來適度編排。目前19部中國概況教材中共有11種題型,只有思考題(簡答題)這種題型是高頻出現,其他的10種都是低頻出現題型。考慮到中國概況課是來華留學學歷生的公共必修課,學習者平時以專業學習為主,該課程一般一周只有2學時,學習者課外投入到該課程學習的時間非常有限,練習過多,學生沒有過多時間去做,基本就成了擺設。因此中國概況教材的練習不宜編寫以提升學習者漢語水平為目的的練習題型,如讀短文做選擇題、選詞填空、(語言類)選擇正確答案、讀后回答、口語練習、用關鍵詞寫短文等偏重于語言水平提升、語言能力訓練的題型;也不宜出現占用學生大量課外時間、不易完成的題型,如調研實踐,學生不易完成,要么完成要花費大量時間。排除這兩類題型之外,剩下的其他題型,如已有中國概況教材高頻出現的思考題(簡答題),已有中國概況教材低頻出現的小組討論、話題討論、延伸閱讀等,這4種題型可以作為今后中國概況教材必備的題型,可以在各課交替出現,學習者在課上或課外不必花費過多時間就可以輕松完成,符合中國概況課教學的實際情況。
此外,教材如果前言介紹了各種相關信息,后記這項可以不必作為必備項。
綜合上面探討的中國概況教材的三類必備項,共計有11項體例組成部分,按照一般教材編排次序大致排列為:前言、提要、導入、關鍵詞、正文、正文夾注拼音、頁邊注、圖片、圖表、生詞表(生詞注釋)、練習題[小組討論、話題討論、思考題(簡答題)、延伸閱讀]。
按照這11項必備項來考察現有的體例組成部分最多樣的2部中國概況教材,就可以看出:郭鵬版與程愛民版的《中國概況》的10項體例組成部分達到了11項必備項中的10項,是現有中國概況教材中體例最完備的教材。而這2部教材都出版于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在體例結構上代表著當今中國概況教材的新成就,當然仍有進一步完善之處。
現有的中國概況教材都是按專題來編排章節的,對現有教材的專題分析有助于深入評判教材內容編排的得失。
從表4可以看出現有中國概況教材專題分布的特點:
一是現有的中國概況教材共涉及26個專題,各部教材涵蓋的專題數如下:17個專題6部;16個專題、14個專題各3部;15個專題、18個專題各2部;9個專題、12個專題、22個專題各1部。可見,14-18個專題占主流,共有16部,占19部教材的84.2%。這與目前多數高校實際教學周數比較一致。

表4:教材的專題分布統計
二是現有的26個專題中,有16個專題分布在9部(含9部)中國概況教材以上,10個專題分布在9部(不含9部)中國概況教材以下。各專題及其分布教材數由高到低的次序為:歷史(19部);國土、地理(18部);政治(18部);經濟(18部);科學技術(18部);人口(16部);民族(16部);教育(16部);外交、國際交往(16部);資源(15部);藝術(15部);民俗(15部);哲學、傳統思想(14部);文學(13部);旅游(10部);宗教(10部);軍事、國防(8部);文化(7部)、文化交流(7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7部);語言文字(7部);體育、武術(6部);環境保護(5部);醫療衛生(4部);古代中國人的生活(2部);移民(2部)。根據已有中文版19部中國概況教材專題分布頻率高低,可以將分布超過半數中國概況教材的16個專題作為優先選擇的共有專題:歷史;國土、地理;政治;經濟;科學技術;人口;民族;教育;外交、國際交往;資源;藝術;民俗;哲學、傳統思想;文學;旅游;宗教。其他分布未達到半數中國概況教材的10個專題可作為候選專題:軍事、國防;文化;文化交流;當代中國人的生活;語言文字;體育、武術;環境保護;醫療衛生;古代中國人的生活;移民。
從表5可以看出:在19部中文版中國概況教材中,古今內容比例大致相當(相差不超過一章內容)的有9部教材;以古為主的只有1部教材;以今為主的有9部教材。“據調查,多數學習者……希望文化教材多介紹當代中國人的禮儀和道德標準,幫助其了解當代中國。”(周小兵、羅宇、張麗,2010)李泉、丁秋懷(2017)也指出當前文化教材編寫應以今為主、古今兼顧。應該說,目前絕大部分中國概況教材古今兼顧或以今為主,基本符合學習者的期待。

表5:教材專題內容的古今分布比例
結合已有中國概況課教材編寫的得失,本文對研發新教材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中國概況教材編寫應與時俱進,及時補進當代中國的重要發展變化與重大成就等內容。在目前出版的中國概況教材中,王順洪版先后出現4個版本、寧繼鳴版先后出現2個版本,這樣可以不斷擴大同一套教材的影響力,在不斷更新中打造精品中國概況教材。
二是中國概況教材應有明確的適用對象,應界定適用對象的語言水平、學歷層次,像目前一本教材“通吃”不同語言水平、不同學歷層次留學生的現狀應加以改變。面向留學生本科生的中國概況教材以介紹有關中國的常識性的知識為主,以介紹思想觀念、學術見解為輔;面向留學生研究生的中國概況教材應以介紹有關中國常識性知識為基礎,加強思想觀念、學術見解的引入,突出思想性、學術性與研究性。
三是教材的體例結構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如設立正文前的導入、正文的注釋、正文后少而精的思考性、討論性練習。由于來華留學學歷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差別很大,正文前的導入可以讓學生了解相關專題的背景知識,引發學生的思考,發展新的閱讀圖式,讓學生更容易學習專題內容,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專題內容起到預熱作用。正文部分應有對較難的詞語、文化術語等進行注釋,便于學生閱讀正文時及時理解。受學習時間限制,正文后的練習應少而精,練習的類型應以促進專題內容理解的拓展性、交際性練習為主,避免耗時過多、單純訓練語言技能類的練習。基于現有教材編寫得失,今后教材優先編排的11項體例組成部分為:前言、提要、導入、關鍵詞、正文、正文夾注拼音、頁邊注、圖片、圖表、生詞表、練習題(小組討論、話題討論、思考題、延伸閱讀)。
四是教材的專題內容應注重介紹當今中國、古今兼顧。外國留學生在中國留學、生活,最想了解的是當今的中國,中國概況教材在古今內容的比例上應以今為主或古今兼顧。在介紹古代中國時也應優先選擇延續至今、影響當今的古代文化(李泉,2011;李泉、丁秋懷,2017)。如在介紹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科技的同時,也應介紹當今中國的科學發展與成就,像新四大發明、北斗導航、超級計算機、量子計算機、量子衛星、5G技術、核能、特高壓輸電技術、空間站等;在介紹中醫古代的杰出成就時,也應該介紹中醫在2003年抗擊“非典”疫情、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的巨大貢獻;在介紹古代絲綢之路時,更應該介紹“一帶一路”倡議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今后教材優先選擇的16個專題為:歷史;國土、地理;政治;經濟;科學技術;人口;民族;教育;外交、國際交往;資源;藝術;民俗;哲學、傳統思想;文學;旅游;宗教。
五是融入課程思政建設新理念,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新途徑。中國概況是來華學歷生的唯一公共必修課,在實現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即通過講好中國故事,潛移默化地培養新時代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青年人才。增強教材的趣味性,采用生動的語言與精彩的故事,吸收任務型教學法的理念來編排教材內容,采用圖文并茂的排版等。中國概況課教材涉及到眾多的中國專題,如果在介紹專題內容時有意引入一些精彩的故事定能增強教材的吸引力,也更容易為學習者所理解,如李世民重用魏征與勇于納諫的故事體現了一代明君的風采及智慧、進而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大唐盛世的成因;再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跡展現了中國當代杰出科學家的人格魅力與重大科技貢獻;鐘南山院士、張伯禮院士、甘如意等醫護人員抗擊疫情、樂于奉獻的動人故事;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智慧創業的故事可以展現當代高科技企業的變化;青年時代楷模黃文秀為脫貧攻堅獻出寶貴生命的感人故事等。事實上,中國的人文歷史與當代文化故事浩如煙海,只要教材編者有心去根據專題分門別類地擇取,定能找到深化教材專題內容的精彩故事,可惜現有中國概況課教材對此重視得不夠。中國概況教材應立足于講好中國的精彩故事,增強教材的可讀性,自然而然地吸引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實現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
六是提供教材的教輔材料資源,如提供給教師的教案、PPT等,為教師的規范化教學提供參考。目前漢語文化類教材比較忽略教材教輔材料資源的開發、配備,中國概況課教材也是如此,當前只有郭鵬版和程愛民版的《中國概況》教材配有PPT課件,特別是程愛民版還配有教學短視頻,值得借鑒與推廣。假如教材編寫者配備了基本的教案與PPT,使用該教材的教師在已有的教案與PPT的基礎上作些個性化的處理與增刪,備課的質量與教學效果會更有保障,并避免了很多重復性的工作。配有教輔材料資源的教材,教師使用起來更加方便,自然更受歡迎。
總之,今后中國概況教材研發應積極借鑒過去三十年中國概況編寫的得失,生動有趣地向來華留學學歷生客觀介紹中國國情,以打造高質量的精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