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福
近日,一位名叫侯翠翠的短視頻U,主爆.紅網絡。這位95后姑娘分享著返回家鄉官城的工作與生活日常,加上東北人自帶的幽默屬性和嘮嗑技能,迅速引起很多人共鳴。“侯翠翠現象”的意義在于,它折射出近年來一個比較明顯的社會趨勢,那就是一些年輕人正在“逃離天城市,返回小地方”。
筆者與所在研究團隊一直在關注“小鎮青年”群體,發現年輕人返鄉出現明顯“代藤差異”。80后返鄉更多是生活推動,為了小孩教育和照顧父母而回到縣城,是家庭生命周期演進的結果。90后特別是95后則更多是就業推動,或者主動返鄉創業,或者受父母安排返鄉就業。在80后的價值譜系上,大城市仍然高于小縣城。而在90后的觀念里,二者的價值落差正在迅速縮小,甚至發生逆轉。這或許意味著一代人的“價值覺醒”。
今年7月,筆者在浙東一個工業強鎮調研,訪談到十幾位從杭州、寧波等大城市返鄉的95后年輕人,他們沒有表露出任何比待在大城市“低人一等”的意思,反倒是話里話外表達著三個字:舒服啊。一位生于1998年的姑娘,大專畢業輾轉杭州寧波,換了三份工作,每次辭職都是因為職場關系令她“不舒服”。她直言自己“沒有職業規劃” 像侯翠翠一樣,換工作便頗有些“隨心所欲”“率性而為”。新一代年輕人顯然更在乎個人感受。有段子說“80后被老板辭,00后辭老板”,雖然夸張,卻也說明了“價值覺醒”的部分事實。
“率性而為”當然需要付出,浙東的年輕人背后有父母強大的經濟資本與社嘗資本的支撐。“率性而為”背后也有年輕人對大城市強競爭社會的心理倦怠與逃避。“卷” 不動便走人,許多人在經歷大城市的“階層突圍”后選擇返鄉。或許有人將其視為年輕人的消極應對,但這其實是“戰略進取”前提下的“戰術退卻”,是“階層突圍”暫時受挫后的賽道切換。須知中國人是以綿延性的家庭為單位,以代際接力的方式參與到城市化與階層流動的社會發展之中的,筆者稱之為“接力式城市化”。返鄉后,在父母與社會的支持下,他們可以更從容地規劃個人生活,更好地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關系、教養子女與個人職業和生活質量的關系,獲得絕對收入不高、但相對收入可觀的體面生活,從而積聚資源,支持下一代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實現更高質量的階層躍升。或許可以說,小縣城正在治愈著大城市帶來的婚育焦慮與社交倦怠。
年輕人的返鄉,也在悄然推動著社會的轉型。他們帶著外部世界的知識、信息、觀念與生活方式而來,潤物無聲地推動著“小地方”的更加開放。他們善壬運用新技術新媒介,讓“小地方”的迷人魅力萩看見、被發現、被向往,慢慢重塑著城與鄉的價值序列。在濃厚的地方熟人社會中,他們也正在塑造迥異于父輩“深社交”的“淺社交”方式,這顯然是一種更加城市化而非鄉土化的“社交革命”。因此可以說,返鄉青年是城鄉融合的“社會催化師”。
以縣城為代表的廣大中小城市和廣袤鄉村,為年輕人提供了“戰術退卻”的廣闊空間。在大部分人逐夢大城市的時候,小地方的經濟機會與發展空間,足以承接得了另外一部分人的留守與返回。巨型單一市場是中國的優勢,這種優勢使得深嵌于大市場中的小地方,同樣可以成為奮斗的大舞臺。家庭則是“戰術退卻”的微觀支持與保護機制,經濟資本與社會資本正是通過代際傳遞發生集聚與放大效應,支撐著接力式的社會流動穩健實現。
我們應該為年輕人創造更友好的輿論環境,大城市不應成為社會評價體系中標識“成功”的單一符號。我們還要為年輕人創造更完善的制度環境,剔除可能誘導他們投機取巧、透支消費的因素,強化有助于他們體面安居、埋頭苦干的因素,使更多自愿選擇留守家鄉和返回家鄉的小鎮青年,與這個時代同頻共振,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環球時報202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