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曉艷 洪峰
近年來可持續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的熱點問題,ESG作為一種關注環境責任、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績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逐漸成為評價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核心理念。ESG理念強調企業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的綜合價值,亦越來越被監管部門、上市公司、投資機構所重視。隨著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對ESG信息的需求與日俱增,企業提供的ESG報告也呈快速增長態勢(黃世忠,2021)。但現有研究表明,由于缺乏共同的ESG報告標準,以及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和ESG報告實踐的多樣性,管理者在戰略性地披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方面擁有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Cho等,2014;Peters和Romi,2015;Muslue等,2018),這可能會導致企業ESG報告的信度與效度面臨質疑,此外,部分企業ESG信息披露也確實存在“報喜不報憂”和“漂綠”的問題。O'Dwyer等(2011)認為,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披露可信度的一種方式是由外部第三方進行鑒證,黃世忠(2022)也認為,只有借鑒財務報告的獨立審計機制,引入ESG報告獨立鑒證機制,才能抑制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漂綠”沖動。因此,第三方機構對企業ESG數據可信度的鑒證尤為重要。北京注冊會計師協會2021年9月發布的《北京注冊會計師協會專業技術委員會專家提示[2021]第2號—ESG碳排放鑒證業務介紹》指出,開展ESG報告鑒證特別是對碳排放信息的鑒證,可幫助企業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增加報告公信力和利益相關方信心。王愛國(2019)表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環境審計監督和評價,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于2021年12月也曾報道稱,可持續信息鑒證將成為下一個全球趨勢。獨立鑒證有利于投資者結合企業ESG表現進行安全投資,也有利于推動市場經濟可持續發展。但從實踐而言,目前我國企業進行ESG鑒證的比率偏低,導致ESG報告可信度不高,甚至出現“漂綠”問題。因此,進一步推動我國企業ESG鑒證的實踐發展尤為必要和緊迫。
在學術界,ESG的學術研究也存在“漂綠”問題,主要表現為借ESG研究之名行超額回報研究之實,目前只有少數學者關心ESG投資是否會對社會責任和環境產生積極影響(黃世忠,2022)。相比ESG而言,ESG鑒證是一個近期興起的話題,在過去幾年針對這一話題發表的研究數量才逐漸增加(Hazaea等,2022)。由于ESG鑒證具有三項原則:社會原則、環境原則和經濟原則,并從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衡量組織價值(Coyne,2006;Ackers,2011)。因此,獨立第三方對企業進行的ESG鑒證不同于企業本身的主觀行為,更不同于以往研究的ESG績效和ESG信息披露。企業ESG鑒證的相關研究強調,ESG投資不能僅側重經濟回報,更需要注重改善社會公平正義和保護生態環境,助推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學術上,ESG鑒證研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解ESG研究的“漂綠”問題。
綜上,在實務界和學術界中,企業ESG鑒證均具有較為突出的實踐意義和研究價值。本文從我國企業ESG鑒證的制度變遷、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方面進行研究與思考,并就未來發展提出對策和建議。
ESG理念最早起源于歐美,可追溯至18世紀衍生的“社會責任投資”理念(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簡稱SRI)。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4年提出最早ESG的概念,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發起了ESG倡議,討論如何在投融資活動中融入ESG因素。隨著國際機構對環保問題的日益關注,2006年,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PRI)成立,旨在推進投資者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要素融入投資戰略決策。2007年高盛首次將ESG理念納入其投資決策,并將其作為量化指標考量風險與回報,引起投資界廣泛關注。后經國際組織和投資機構的不斷推進,ESG概念得到不斷完善和深化,成為政府、投資者都認可的投資理念,并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統的評估方法和信息披露標準。
目前ESG普遍可接受的定義是:ESG是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三個英文單詞的縮寫,是一種關注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績效而非單純財務績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ESG可以概述為一個理念、兩個角度、三個維度:(1)一種理念是指ESG投資理念,ESG最為核心的理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2)兩個角度是:企業既可以從自身發展角度,運用ESG企業評價標準實現自身管理建設,降低運營風險;又可以從業務角度出發,做出符合ESG評價標準的投資決策,降低投資風險;(3)三個維度是指從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三個維度構成對企業的評價標準。
1.關于鑒證的定義。國內外機構對其界定稍有不同,但都強調鑒證具有增信作用。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的定義為:鑒證業務是指從業人員的目標是獲得足夠的適當證據,以表達旨在提高責任方以外的預期用戶對主題信息的信任程度的結論(IAASB,2013)?!吨袊詴嫀熻b證業務基本準則》將鑒證業務定義為:是指注冊會計師對鑒證對象信息提出結論,以增強除責任方之外的預期使用者對鑒證對象信息信任程度的業務。
2.關于ESG鑒證的定義。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界定如下:ESG報告鑒證業務是指“鑒證服務提供方就某個鑒證對象(例如可持續發展報告/社會責任報告/ESG報告中披露的關鍵數據)依據鑒證工作準則陳述一個結論,用以增強除了該對象責任方以外的預期使用者對該鑒證對象產出結果的信任程度”。根據該定義,ESG鑒證的范圍較寬泛,包括對可持續發展報告、社會責任報告、ESG報告等不同名稱報告的鑒證等。
3.關于ESG鑒證的作用。(1)根據ESG鑒證的定義可知,ESG鑒證可以增強ESG信息披露的可信度,體現了鑒證業務最基本的增信作用;(2)ESG鑒證是獨立第三方對企業的環境、社會和治理信息提供鑒證業務,最終對該企業出具獨立的鑒證報告。ESG鑒證報告披露后,其他利益相關者能夠獲取的企業ESG信息數量有所增加,對企業ESG信息質量的信任程度也會增加。因此,ESG鑒證對企業ESG信息披露產生了“信息增量”作用,其中的“增量”既有信息數量的增加,又有信息質量的增加;(3)ESG鑒證如同審計職能一樣,可以作為一種“監督機制”。相比單純的ESG信息披露,ESG鑒證既有“信息披露”的共性,又有“監督機制”的特性。
ESG鑒證涉及到的ESG報告范圍較廣。本文“企業ESG鑒證”是對“企業ESG報告鑒證”的簡稱,其中的“ESG報告”范圍較為寬泛,包含以“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報告”、“企業社會與環境報告”、“綜合報告”等名稱命名的報告。目前,學術界和實務界在引用和介紹ESG鑒證時,ESG鑒證涉及的報告范圍都比較廣。例如,在學術界,黃世忠(2021)指出,ESG報告經常被冠以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名稱,他在分析中未對ESG報告和可持續發展報告作嚴格區分。Zhang(2017)提出,企業社會責任鑒證也被稱為社會和環境鑒證、社會和環境審計、企業責任鑒證。Christensen等(2021)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性的含義非常接近,兩者可以互換使用。在實務界,《上海青悅環保信息技術服務中心》的ESG報告驗證首頁明確界定,ESG報告鑒證中的ESG報告包含: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報告(ESG),環境社會責任報告(CSR),可持續發展報告(SD),綜合報告(IR)等。《商道融綠》機構和財經專業媒體《投資時報》也明確指出,ESG報告包含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等。因此,本文中的“企業ESG鑒證”亦不對上述這些報告的名稱作嚴格區分。
ESG鑒證的服務商并不局限于會計師事務所,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2013)將ESG鑒證服務商劃分為三類:會計/審計公司、咨詢公司、工程/認證公司。不同的鑒證服務商,其出具的ESG鑒證報告可分為三種形式:(1)由專業審驗機構提供的正式審驗聲明;(2)由行業協會、咨詢機構等非專業機構提供的第三方意見;(3)由具有影響力的社會責任領域專家發表的第三方評論。學者們還經常將上述這些供應商進一步分為兩大類:會計師事務所和非會計師事務所(Edgley等,2015),他們發現,不同鑒證服務商提供的ESG鑒證可能發揮不同的有效性。
ESG鑒證和財務報告審計的不同之處,體現在鑒證/審計的范圍、對象、主體、結論和使用者等方面:(1)審計是指提供合理保證的鑒證業務,而鑒證既包括合理保證的鑒證業務,又包括有限保證的鑒證業務,因此,鑒證的范圍比審計要大;(2)ESG鑒證和財務報告審計的對象不同,財務報告審計側重財務報表中的財務信息,屬于歷史財務信息審計業務。而ESG鑒證主要是對ESG報告中非財務信息的鑒證,屬于其他鑒證業務;(3)ESG鑒證和財務報告審計的主體以及出具結論不同,財務報告審計的主體限于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審計報告和審計意見。而ESG鑒證的主體不限于會計師事務所,鑒證報告形式和結論也比較多樣;(4)ESG鑒證和財務報告審計的使用者不同,ESG報告的使用者比財務報表更廣泛,這意味著對ESG信息披露及其鑒證工作更加寬泛的預期和信息需求。
ESG鑒證和財務報告審計的相似之處,體現在其職能和作用方面:(1)兩者都屬于鑒證業務的范圍,鑒證的作用是提高報告的可信度和信息質量?!拌b證”一詞,有時與“審計”或“驗證”等其他術語互換使用(O'Dwyer和Owen,2005;徐細雄和李搖琴,2016);(2)ESG鑒證與財務報告審計均可作為一種“監督機制”。王愛國(2012)和趙放(2014)認為,碳審計具有傳統審計的一般特性,能夠對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監督、鑒證及評價,Sauerwald和Su(2019)也指出,自愿可持續性鑒證可以作為一種外部監督機制。
近年來,我國對ESG信息披露的相關政策不斷增加,逐步引導企業、投資者提高對ESG信息披露的重視程度。但是,除香港特別行政區在2012年出臺了《環境、社會和治理指引》,要求上市企業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個維度進行信息披露之外,大陸地區在2016年之前并沒有明確要求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個維度綜合評價企業,而是對其中的單個或者兩個維度進行規定。直到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我國環境信息披露“三步走”路徑以來,ESG相關政策開始不斷完善。從全球發展趨勢來看,ESG信息披露的要求不斷提高,我國未來也會實現從自愿性披露逐漸過渡到“不披露就解釋”的半強制披露,然后再到強制披露。2021年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制度基本形成,這對加快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意味著企業依法披露環境信息工作進入全面加速階段。
目前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的質量和數量都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越來越多的監管機構在企業達成一定ESG信息披露基礎后,開始鼓勵或建議企業進行第三方鑒證,聚焦于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本文梳理了我國企業ESG鑒證的相關制度變遷,如表1所示。

表1 企業ESG鑒證的相關制度變遷
經對我國企業ESG報告及ESG鑒證的數據統計梳理發現,近年來我國企業ESG報告信息披露呈增長態勢,但企業ESG鑒證的比例仍然偏低。
圖1是《商道融綠》機構統計的A股上市公司ESG報告(包含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等)發布數量,結果顯示,A股上市公司發布ESG報告數量從2009年的371份發展到2020年的1021份,數量增幅持續穩定。圖2是《商道融綠》機構統計的A股上市公司ESG報告發布比例統計,結果顯示,A股上市公司ESG報告發布比例每年具有一定的波動。這可能與A股上市公司的數量變動較大有關,因為每年A股市場都會增加很多新的上市公司。但ESG報告發布比例都穩定在22%-27%之間,說明ESG報告的數量也有增加。此外,2021年7月11日,中國證監會中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馬險峰在“中歐氣候投融資暨ESG國際合作會議”上表示,我國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呈增長態勢,滬深300企業中已有259家發布了獨立的ESG報告。頭部大型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質量較高,示范效應比較明顯。

圖1 A股上市公司ESG報告發布數量統計

圖2 A股上市公司ESG報告發布比例統計
圖3是A股上市公司ESG報告鑒證比例,結果顯示,總體上我國上市公司進行ESG報告鑒證的比例偏低。在2007-2012年ESG報告鑒證比例呈穩步上升,而在2012-2020年ESG報告鑒證比例總體呈緩慢下降趨勢,這可能與A股上市公司ESG報告發布數量大幅增加有關。實際上,ESG報告鑒證的數量也在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小于ESG報告數量的增加幅度,導致ESG鑒證比例緩慢下降,這也說明我國企業的ESG鑒證實踐還有待進一步推動和發展。

圖3 A股上市公司ESG報告鑒證比例統計
1.我國企業ESG鑒證相關的立法工作有待加強。目前只有法國、瑞典和丹麥等少數國家對特定企業的ESG報告獨立鑒證提出強制要求,其余大部分國家的企業ESG報告均以自愿的方式接受獨立鑒證。我國監管機構對于上市公司進行獨立第三方鑒證,秉持“鼓勵和建議”的態度,而非強制要求。除了2021年北京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北京注冊會計師協會專業技術委員會專家提示[2021]第2號—ESG碳排放鑒證業務介紹》之外,我國監管機構還沒有針對企業ESG鑒證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也未出臺具體指引。
2.我國ESG鑒證準則尚未形成,且缺乏ESG報告的獨立鑒證機制。引入ESG報告的獨立鑒證機制,必須加快鑒證準則的制定步伐。盡管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已在2012年制定了《國際鑒證業務準則第3410號——溫室氣體排放報告鑒證業務》,北京注冊會計師協會于2021年也就碳排放鑒證業務發布了專家提示,中注協也將頒布溫室氣體報告鑒證準則提上日程,但這些還不是真正意義的ESG鑒證準則。目前,我國企業均是自愿性進行ESG鑒證,必須加快鑒證準則的制定步伐。
1.我國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較低,客觀上阻礙了ESG鑒證的發展。很多上市公司把ESG信息披露當成一種成本,未意識到ESG信息披露及企業ESG鑒證的重要性,加之沒有強制性的制度要求,企業缺乏披露ESG信息的動機。有些上市公司在ESG所披露的信息也多與年報脫節,對關鍵的、實質性的ESG議題缺少明確的管理戰略和承諾,或者有意模糊、掩蓋處理負面信息的披露。企業ESG信息披露的局限問題,將會對獨立第三方的ESG鑒證帶來較多阻礙和難度,降低企業ESG鑒證結論的可靠性。
2.我國企業ESG報告的選擇性披露和“漂綠”問題,客觀上增加了企業ESG鑒證的實踐難度。黃世忠(2022)分析了133家上市公司ESG案例發現,十種“漂綠”行為在我國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中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捌G”問題會導致外部利益相關者和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削弱ESG報告的公信力,更為外部獨立第三方增加了鑒證的工作量和難度。
3.我國企業自愿進行ESG鑒證的比率偏低,降低了ESG報告的可信度。ESG鑒證處于起步階段,ESG鑒證完全是自愿行為,企業可自愿聘請獨立第三方進行ESG鑒證活動,也可不進行ESG鑒證。2021年10月普華永道發布的《香港上市公司ESG報告調研》顯示,2020年香港上市公司的樣本中有68%的公司選擇獨立披露ESG報告,有16%的ESG報告經過第三方鑒證。而我國大陸上市公司的ESG鑒證比例卻不足8%,可見,我國大陸上市公司的ESG鑒證實踐相對香港上市公司更弱,獨立鑒證環節的薄弱或缺失會使得ESG報告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1.制定并優化監管部門對企業ESG鑒證的相關制度。從宏觀角度,嚴格的法律制度對鑒證活動起到積極作用。目前,我國企業ESG鑒證相關的立法工作有待加強,ESG鑒證準則還尚未形成,且缺乏ESG報告的獨立鑒證機制。因此,我國政府機構等相關監管部門應重視并加快企業ESG鑒證法律法規的制定步伐,可針對企業ESG鑒證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及單獨的具體指引,明確要求企業聘請第三方機構對其發布的ESG報告進行獨立審驗,或可借鑒法國、瑞典和丹麥等國家的經驗,通過自上而下強制立法推動ESG鑒證,從政策上引導企業ESG鑒證發展。
2.完善金融機構對企業ESG鑒證的激勵機制。從中觀角度,綠色金融機構可為實施ESG鑒證的企業提供激勵機制,自下而上引導金融機構等綠色資金支持,共同推動ESG鑒證實踐發展。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也就是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碳基金等等。由于ESG鑒證不僅提高了企業ESG信息的可信度,還產生了企業ESG信息的增量,可幫助綠色金融機構更好地識別并服務于這類企業的綠色項目。因此,綠色金融機構應增加規定并強調,企業進行ESG鑒證有利于獲得更多的綠色金融支持,比如更大的融資規模、更低的貸款利率等,這些無疑會為企業ESG鑒證提供一種外在的激勵機制。
3.增強企業聘請第三方獨立鑒證的主動性。從微觀角度,企業可主動提升聘請第三方獨立鑒證的意愿和行動力。目前,我國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較低、存在選擇性披露和“漂綠”問題,從客觀上阻礙了企業ESG鑒證的發展和實踐難度,且我國企業自愿實施ESG鑒證的比率也偏低。因此,推動我國企業ESG鑒證的實踐發展,企業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其作為第三方機構實施ESG鑒證的主體對象,主觀意愿影響著ESG鑒證的發展進程。企業進行ESG鑒證可獲得多方面的回報,如吸引外界投資者的更多投資,提升企業經濟價值及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等,這些回報可作為企業主動進行ESG鑒證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