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容,黃榮韶,李良波,姚紹嫦,譚 勇,明如宏,黃 鼎
(廣西中醫藥大學,a.教務處;b.藥學院,南寧 530200)
牛大力為豆科雞血藤屬植物美麗雞血藤[Callerya speciosa(Champ.ex Benth)Schot]的干燥塊根,其別名又為山蓮藕、豬腳笠、金鐘根,廣泛分布于廣西、廣東、福建、貴州、海南等地區,為藥食兩用的植物,具有降糖、抗疲勞、提高免疫、保護肝臟、平喘、祛痰、鎮痛、抗氧化、消炎、抗腫瘤、抗輻射等作用[1]。近年來,廣東、廣西大力發展牛大力產業,牛大力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廣西)牛大力種植面積為5 973 hm2,主要分布在南寧、欽州、玉林、防城港、百色、貴港等地區。隨著牛大力的連片規模種植,病蟲害防治已成為牛大力種植成功與否的關鍵技術因素。許多學者做過相關研究,韋榮昌等[2]提出了牛大力種子規范化生產操作規程,對牛大力種子生產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提出具體措施,并對牛大力規范化栽培病蟲害防治提出了無公害防治措施,李濤等[3]指出牛大力栽培其苗期的病蟲害防治是重點,黃浩[4]對牛大力病蟲害防治提出了農業、物理、生物和化學等防治措施,但是牛大力的病蟲害發生規律的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對牛大力的病蟲害發生規律進行調查分析,整理歸類,梳理其病蟲害種類及流行規律,并通過隨機區組設計,比較不同藥劑對牛大力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探索最佳的綠色防控技術方案,為牛大力白粉病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1.1 調查地點 以南寧市邕寧區那樓鎮屯了村廣澤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牛大力種植基地作為調查地點,調查區東經108°35′9″,北緯22°38′24″,海拔127 m。
1.1.2 調查方法 從2019年3—10月開始,每月調查1次,記錄觀察數據。以株齡為4歲的牛大力植株作為調查對象,選擇長勢良好、均勻一致的地塊進行調查。有代表性地選取3塊地,每塊地采用對角線法進行5點取樣,每點篩查10株。每株調查30張葉片或其他部分,將所有采集到的害蟲及病葉或其他病害部位,利用成蟲及病斑等特征進行鑒定,計算病情指數,對病變部位進行歸類分析,記錄其典型癥狀,然后對典型發病部位或嫩葉進行拍照,每個典型至少采集2~3份,制成發病部位或嫩葉的電子檔案。
1.2.1 供試藥劑3×108CFU/g哈茨木霉菌(美國拜沃股份有限公司),0.5%大黃素甲醚(內蒙古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2%寡糖·硫磺(海南正業中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1%蛇床子素水乳劑(成都綠金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江蘇劍牌農化股份有限公司),對照為清水(CK)。
1.2.2 試驗試劑 供試藥劑及用量如表1所示。
1.2.3 小區排布 共設6個處理,3次重復,共計18個小區。小區面積20 m2,隨機區組排列。所有試驗小區的栽培條件均一致。
1.2.4 試驗方法 在牛大力白粉病發病初期進行噴霧防治,噴藥量以牛大力植株完全濕潤,藥滴剛開始下滴為準。每隔7 d施藥1次,每個處理共施藥3次,最后1次施藥后7 d,調查牛大力白粉病的病情指數。
1.2.5 調查標準 根據《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每小區隨機取4點,每點調查2株的全部葉片,每片葉按病斑占葉面積的百分率分級記錄。白粉病的分級方法(以葉片為單位):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0%;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1%~4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40%以上。施藥前1 d調查病情基數,第一次、第二次藥后7 d各調查1次病情發生情況和防治效果。
藥效計算方法如下。

1.2.6 安全性評價 田間觀察5種不同農藥對牛大力植株、葉片及其他的生物影響。
1.2.7 數據處理 使用SPSS軟件,統計施加防護措施和未施加防護措施的植物之間的差異。差異顯著,說明藥物有效。
牛大力的病蟲害種類及危害程度見表2。由表2可知,牛大力移栽后病蟲害發生較少,主要有根腐病、銹病、白粉病、炭疽病、葉枯病及蚜蟲等。田間發生的達到防治指標的病蟲害主要有白粉病,少量地塊有蚜蟲發生為害,其他田間發生的病蟲害均危害程度較輕。

表2 牛大力的病蟲害種類及危害程度
不同藥劑對牛大力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見表3。由表3可知,施藥3次后,不同藥劑對牛大力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有著明顯差異。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對牛大力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株防效達到98.0%,其次是42%寡糖·硫磺,株防效為89.0%,1%蛇床子素水乳劑的株防效為76.8%,3種藥劑施用后的病情指數與CK對比,差異顯著,且三者間無顯著差異,說明3種藥劑對牛大力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好,均適合防治白粉病;其余2種藥劑的防治效果相對較差,0.5%大黃素甲醚的株防效為27.6%,3×108CFU/g的哈茨木霉菌的株防效為13.8%,與前面3種藥劑間差異顯著。因為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為化學藥劑,綜合考慮防治效果及牛大力藥材的質量,采用42%寡糖·硫磺、1%蛇床子素防治白粉病,其中,最佳的綠色防治技術方案為42%寡糖·硫磺與1%蛇床子素交錯使用。

表3 不同藥劑對牛大力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值)
經調查發現,白粉病是危害牛大力較為嚴重的病害之一。白粉病是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真菌性病害,是最常見、最容易識別的植物病害之一。而廣西的桂南、桂中南、桂東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潮濕天氣居多,栽培作物非常容易發生白粉病,如西瓜、黃瓜、甜瓜等瓜類,在南寧、北海、欽州、玉林地區時有發生。目前對白粉病的防治主要是噴施殺菌劑。截至2021年8月10日,中國農藥信息網登記防治白粉病的藥物備案信息多達1 263條,其中有效成分含三唑酮的為227條,含植物、動物、微生物、礦物來源(含多抗霉素、寧南霉素、大黃素甲醚、芽孢桿菌類、蛇床子素、木霉菌、幾丁聚糖、礦物油等)的約80條,而含硫磺的就有97條,且所有的藥物中登記的作物均無牛大力。
本研究所用的三唑酮、大黃素甲醚、寡糖·硫磺、蛇床子素登記的作物分別為小麥、黃瓜、西瓜,國內木霉菌登記的作物為番茄、馬鈴薯、煙草。盡管白粉病影響許多植物,但不同的白粉病真菌是具有宿主特異性的,這意味著每種白粉病真菌僅感染特定的寄主植物,即玫瑰花上的白粉病不會傳播到葡萄或丁香上。同理推測,同一種藥物,對一種作物的白粉病防效好,對另一種作物的防效未必能收到同樣的效果。
本研究中,0.5%大黃素甲醚與1%蛇床子素為植物源藥物,3×108CFU/g哈茨木霉菌為微生物菌劑,42%寡糖·硫磺為含生物菌劑與礦物藥的復配藥物,防治效果最好的25%三唑酮是化學藥物,其次是微生物菌劑與礦物藥的復配藥物42%寡糖·硫磺及植物源藥物1%蛇床子素,而另外2種生物菌劑藥物的防效較低。如果長期使用化學藥劑三唑酮,不僅會產生抗藥性,還會產生藥害,從而降低藥材的質量,并且存在安全隱患。隨著人們對農產品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在加強生產栽培管理的基礎上,實行綠色防控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技術措施,而采用低毒、高效的微生物菌劑、礦物藥、或者植物源藥物進行防控更是綠色防控措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更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其他研究者從多種植物源農藥中篩選出0.5%大黃素甲醚AS對刺梨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較好[5],并提出最適合使用濃度范圍為12.5~25.0 mg/L[6],同時還篩選出6%大蒜素EC防治刺梨白粉病的最適使用劑量為600~1 200 mg/L[7];孟祥魯等[8]研究表明,濃度為10.2~12.6 g/hm2的2%幾丁聚糖水劑對黃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安全;張偉等[9]研究表明1%蛇床子素對小麥白粉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李玲等[10]研究表明,孢子濃度為1×106CFU/mL的哈茨木霉124D和孢子濃度為1×107CFU/mL加納木霉DB35不僅可以有效防治小麥白粉病,還可以提高小麥品質。今后,對牛大力白粉病的防治研究,可以25%三唑酮為參照,從已經登記備案的藥物中篩選不同的微生物源、礦物源、植物源農藥進行更加深入研究,為牛大力綠色種植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