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蘭 張宜南 徐衛國 朱海濤
結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第3位和第5位,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階段[1]。結直腸癌患者由于疾病因素可出現機體代謝消耗增加、進食障礙等癥狀,因此其營養不良的發生率遠高于其它腫瘤[2]。前白蛋白是由肝臟合成的一種運載蛋白質,具有運載甲狀腺素、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能力,在臨床上常用于患者營養不良的診斷[3]。體成分可準確描述人體內脂肪、骨骼、水和肌肉的百分比。有研究[4]表明,人體體成分指標與胃腸道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態密切相關,且影響患者術后發生低白蛋白血癥的風險,但鮮見結直腸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與體成分指標之間相關性研究。本文回顧性分析171例結直腸癌患者臨床資料,旨在探究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與體成分指標之間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江蘇省腫瘤醫院收治的171例結直腸癌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69例;年齡26~68歲,平均(55.87±8.04)歲。根據第七版《外科學》對營養不良的判定標準[6],將患者分為正常前白蛋白(≥180 mg/L)組(n=125)、低前白蛋白(<180 mg/L)組(n=46)。正常前白蛋白組男性77例,女性48例;年齡28~68歲,平均(55.97±8.13)歲;低前白蛋白組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26~67歲,平均(55.60±7.9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18周歲;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20年版)》中的診斷標準[5];③所有患者均為初次確診。排除標準:①接受過手術或者其它放化療方案者;②伴有嚴重水腫、腹水、積液等影響體成分指標測量者;③患者合并其它部位惡性腫瘤;④合并有營養代謝性疾病。
1.2 方法 比較兩組結直腸癌患者性別、年齡、合并淋巴結轉移、TNM分期、浸潤深度[5]、大便隱血情況以及體成分指標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體脂肪百分比(body fat percentage, BFP)、無脂肪重量指數(fat free mass index, FFMI)、內臟脂肪指數(visceral fat index, VFI)等資料。通過Pearson 相關性分析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與體成分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影響因素。
(1)收集歸納患者一般臨床資料,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合并淋巴結轉移、TNM分期、大便隱血情況等。(2)患者入院確診后24 h內抽取靜脈血5 mL,離心后取血清,采用免疫投射比濁法檢測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所用檢測儀器為羅氏c702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為羅氏原裝試劑,檢測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每份血樣檢測3次取其平均值。(3)采用InBody770人體成分分析儀對患者體成分進行測量,包括BMI、BFP、FFMI、VFI。

2.1 臨床資料比較 正常前白蛋白組浸潤深度T3~T4和大便隱血陽性患者比例均低于低前白蛋白組,體成分指標BMI、BFP、FFMI、VFI水平均高于低前白蛋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結直腸癌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2.2 Pearson相關性分析 171例結直腸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與BMI、BFP、FFMI、VFI均呈正相關(r=0.359、0.511、0.500、0.355,P均<0.05)。見圖1。

注:A為血清前白蛋白與BMI的相關性;B為血清前白蛋白與BFP的相關性;C為血清前白蛋白與FFMI的相關性;D為血清前白蛋白與VFI的相關性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浸潤深度、大便隱血、BMI、BFP、FFMI、VFI水平作為自變量(賦值見表2),將結直腸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正常與否作為因變量(前白蛋白水平正常=0,前白蛋白水平降低=1)納入logistic回歸模型,選擇逐步向前法,行LR檢驗。結果顯示,浸潤深度 T3+T4、大便隱血陽性、BMI偏低、BFP偏低、FFMI偏低以及VFI 偏低均為影響結直腸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的影響因素(P均<0.05)。見表3。

表2 結直腸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

表3 結直腸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結直腸癌是一種好發于4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的惡性消化道腫瘤,其分型大多數為直腸癌,結腸癌相對較少,臨床以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改變、便血為其主要癥狀,同時還可伴隨有腹痛、乏力、消瘦等癥狀,可通過年齡、糞便潛血以及有無家族史等進行早期篩查診斷,以達到預防和早期治療的目的[7-8]。研究[9-10]表明,惡性腫瘤患者大多數存在有營養不良的情況,且以消化道腫瘤更為顯著,而營養不良狀態又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恢復、并發癥發生以及不良預后均有著密切的聯系。前白蛋白是一種富含色氨酸的運載蛋白,其生理活性與白蛋白類似,但由于其半衰期短,對評估機體營養狀況以及免疫力均有著更高的靈敏度[11]。
本次研究171例初次確診為結直腸癌患者中,血清前白蛋白偏低者46例,占比26.90%,說明初診結直腸癌患者約有1/4以上存在營養不良的情況,這可能與腫瘤增加了機體的營養消耗有關。本研究顯示,結直腸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與BMI、BFP、FFMI、VFI均呈正相關(P均<0.05),說明結直腸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隨著體成分相關指標升高而增高,這與張丕偉等[4]研究結果相似,研究通過對胃腸道新發腫瘤患者進行研究,結果認為營養不良導致患者體脂相關指標下降,進而造成低白蛋白血癥發生的風險增大。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浸潤深度T3~T4、大便隱血陽性、BMI 、BFP 、FFMI 以及VFI 均為影響結直腸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影響因素(P均<0.05)。分析原因:①結直腸癌患者腫瘤浸潤越深,其發生低前白蛋白的概率就越大,這與沈小鋼等[12]研究結果相一致,這可能是由于隨著腫瘤浸潤深度的增加,機體從腸道吸收營養物質的能力大大降低,同時腫瘤快速生長對機體自身消耗也有所增加,因此導致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下降快,進而導致患者營養不良的風險增大。②結直腸癌患者大便隱血陽性,其發生低前白蛋白的概率越大,這可能是由于結直腸癌患者消化道內因腫瘤存在導致少量出血,而長期出血易導致機體營養物質的流失,也是導致機體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下降的關鍵因素,因此結直腸癌患者大便隱血陽性是導致其營養不良的影響因素。本研究中,131例患者大便隱血陽性,占比76.61%,這也說明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存在大便隱血的現象,可作為結直腸癌早期廣泛篩查的指標之一[13]。③體成分各指標均為影響結直腸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影響因素,體成分指標水平越低,結直腸癌患者發生低前白蛋白的概率越大。有研究表明,肥胖、內臟脂肪增多[14]以及肌肉量減少[15]均是個體發生結直腸癌的風險因素,因此體成分分析對于結直腸癌的診斷、治療均有著較高的意義。BMI和BFP是用來評估個體是否肥胖的指標;FFMI是用來評估個體肌肉量的指標;VFI是用來評估個體內臟脂肪含量的指標;以上各指標均可以從側面反映個體是否存在營養過剩[16],同時結合本次相關性分析結果,體成分各指標水平越高,結直腸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則越高,因此體成分各指標可以用來快速篩查結直腸癌患者是否存在營養不良。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與體成分構成之間密切相關,體成分各指標偏低均是結直腸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異常的危險因素。醫務人員可根據結直腸癌患者快速體成分分析結果來判斷其是否存在營養不良,進而通過營養干預來改善其營養狀態,從而降低后續治療帶來的并發癥與不良預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