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倩 章 瑋 張 利
伴隨急診救治水平提高,遺留慢性意識障礙(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pDoC)患者數量日益增多。現階段我國有pDoC 患者70000~100000 例,以每年10 萬人次速度增加,累計醫療支出達(300~500)億元[1],對患者家庭和社會均造成沉重的負擔。尋找治療pDoC 的有效措施一直是該領域的難點[2-3],近年來中醫治療因其方便、經濟的優勢逐漸受到重視,以醒腦開竅針法應用最普遍。但研究對象主要為急性意識障礙患者,對pDoC 患者的報道較少[4-5]。多項研究證明,經顱直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具有神經調節功能的非侵入性皮質刺激技術,憑借其可調可控、無創、便捷等優點有望成為臨床上非侵入性神經調控促醒治療的首選[6-8]。因此,t-DCS 的神經調節功能或可增強醒腦開竅針法的促醒療效。本研究擬通過連續腦電功能檢測,并結合相關量表評分闡明醒腦開竅針法聯合t-DCS 治療在促進pDoC 患者意識恢復中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浙江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收治的pDoC 患者60 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t-DCS 組、醒腦開竅針刺組(針刺組)和醒腦開竅針刺聯合t-DCS 組(聯合組),每組20 例。本研究已通過浙江省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19KY230)。
1.2 納入標準(1)符合Giacino 在2002 年制定的MCS 國際診斷標準[9]或Laureys 在2010 年提出的UWS 診斷標準[10];(2)病程在28 d 以上;(3)近1 個月內均未使用任何鎮靜藥物或抗癲癇藥物;(4)無顱骨缺損或顱骨修補;(5)無明顯腦水腫、無嚴重腦萎縮;(6)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1)既往神經或精神疾病史;(2)有腦缺血或腦出血病史;(3)有腫瘤病史;(4)生命體征不穩定。
2.1 治療方法 t-DCS 組、針刺組和聯合組均給予常規促醒治療,包括藥物、語言、聲光刺激、運動療法和高壓氧治療等。
2.1.2 針刺組 采用醒腦開竅針法治療,主穴取百會、人中、涌泉(雙)、勞宮(雙)、風池(雙);配穴取印堂、內關、三陰交、十宣、關元、氣海、太沖。常規消毒皮膚,采用“華佗牌”無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用提插捻轉瀉法強刺激雙側內關穴,直刺1~1.5 寸,行針1 min;繼用雀啄法刺水溝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 寸,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再刺三陰交,沿脛骨后緣與皮膚呈45°角斜刺1~1.5寸,用提插補法,以肢體及手指、抽動3 次為度。留針20 min,1 次/d,5 次/周,持續治療4 周。
2.1.3 t-DCS 組 采用美國Soterix Medical Low-Intensitive tES 型經顱直流電刺激器,4.7 cm×6.7 cm EASYpad 海綿電極。陽極刺激左側背外側前額葉背外側前額皮層區,根據國際腦電圖10/20 系統電極放置法,定位F3,陰極置于對側肩部。刺激強度為2 mA,20 min/次,1 次/d,5 次/周,持續治療4 周。
2.1.4 聯合組 在t-DCS 治療同時進行醒腦開竅針法促醒治療,療程時間同t-DCS 和針刺組。
2.2 觀察指標
2.2.1 量表評定 所有患者在入組前后均完成修訂的JFK 昏迷恢復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11]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GCS)[12]評定,3 個月后再進行格拉斯哥預后評分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13]評定。所有評定由經過統一培訓的2 名康復醫學臨床醫師共同完成。其中CRS-R 評定內容包括六個方面:聽覺功能、視覺功能、運動功能、言語反應、交流和喚醒度,總分為23 分,當運動功能評分達到6 分或交流功能評分達到3 分時,認為患者達到脫離最小意識狀態(exit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eMCS),即感知恢復。GCS 昏迷程度以睜眼、言語、運動三者分數加總來評估。清醒:15 分,輕度(似睡非睡):13~14 分,中度(淺昏迷):9~12 分,重度(昏迷):3~8 分,以評分等級降低代表昏迷程度減輕。根據GOS 評分,分數為4~5 分時患者預后良好,1~3 分時患者預后差。
2.2.2 連續腦電功能監測 分別在患者入組前和治療4 周后使用智能連續腦電監測30 min,使用美國尼高力公司生產的Nicolet One Monitor 腦功能監護儀描記,常規腦電圖參照國際10/20 電極安放法,采用8 導(Fz 點為接地電極,Cz 點為參考電極,以及F3、F4、C3、C4、T3、T4、P3、P4)記錄。各導聯電阻控制在5 kΩ 以內,濾波范圍1~30 Hz,持續監測患者雙側振幅整合腦電圖(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aEEG)。根據每階段患者多次監測數據,分別計算患者雙側aEEG 靜息狀態下的平均值,按照分類標準,10 μV<aEEG<50 μV 為正常,5 μV≤aEEG≤10 μV 為輕度異常,aEEG<5 μV 為重度異常,aEEG<2 μV 為腦死亡,由1 名有經驗的臨床醫師記錄、計算并轉化為等級分級。
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三組pDoC 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三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pDoC 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3.2 三組pDoC 患者GCS、CRS-R 及GOS 評分比較三組患者治療前GCS、CRS-R 和GO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4 周治療后,三組患者GCS、CRS-R 和GOS 評分均有明顯改善(P<0.05),聯合組GOS 評分明顯優于各單獨治療組,CRS-R 評分優于針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pDOC 患者治療前后CRS-R、GCS 及GOS 評分比較(分,)

表2 三組pDOC 患者治療前后CRS-R、GCS 及GOS 評分比較(分,)
注:t-DCS 組為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予t-DCS 治療;針刺組為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予醒腦開竅針刺治療;聯合組為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予t-DCS 聯合醒腦開竅針刺治療;pDoC 為慢性意識障礙;t-DCS 為經顱直流電刺激;CRS-R 為修訂的JFK 昏迷恢復量表;GCS 為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OS 為格拉斯哥預后評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t-DCS 組治療后比較,bP<0.05;與針刺組治療后比較,cP<0.05
3.3 三組pDoC 患者aEEG 分級比較 三組患者治療前aEEG 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4 周治療后,三組患者aEEG 分級正常者增加,重度異常者減少,治療前后aEEG 分級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間比較,聯合組優于針刺組和t-DCS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pDoC 患者aEEG 分級比較[例(%)]
3.4 三組pDoC 患者感知恢復、昏迷減輕及預后良好組間比較 各組pDoC 患者感知恢復、昏迷減輕及預后良好例數比較,其中昏迷減輕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優于針刺組和t-DCS組(P<0.05)。見表4。

表4 三組pDoC 患者感知恢復、昏迷減輕及預后良好比較(例)
pDoC 是指多種原因導致高級神經中樞結構與功能活動受損,患者對自身和周圍環境刺激的覺醒感知能力下降或喪失,在中醫屬于“神昏”“昏聵”“厥”“逆”等范疇,界定時間為發病28 d 后。pDoC 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較為流行的有中央環路假說及神經機制假說[14]。t-DCS 作為一種無創、可控和便攜的新技術在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和生理學等領域都有優秀的表現。研究表明,t-DCS 是通過閾下神經元膜電位的調節改變自發的大腦活動和興奮性,從而分別增加或減少皮質的興奮性[15-16]。且t-DCS 有調節神經元及膠質細胞功能,參與谷氨酸能、氨基丁酸能、多巴胺能、羥色胺能、膽堿能遞質及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的調節[17],磁共振波譜分析在t-DCS 陽極和陰極刺激M1 區后觀察到了γ-氨基丁酸的減少[18]。以上證據均表明,t-DCS 在治療意識障礙方面有充分的理論支持,但未細分到pDoC 的治療上。
醒腦開竅針法是石學敏院士針對中風的基本病理因素“瘀血、肝風、痰濁”等蒙蔽清竅導致的“竅閉神匿、神不導氣”病機新說提出的針刺療法。中醫認為,昏迷多因清竅被蒙,“神明”失其作用而成。其病機為神不導氣,氣血阻滯,腦髓失養。昏迷早期,往往出現“閉證”,治療上宜蘇厥醒神,開竅通關為主[19]。故醒腦開竅針法近年來不僅被廣泛用于治療中風引起的急性昏迷,也用于治療顱腦損傷、缺血缺氧等原因引起的意識不清[20-21]。龐青民等[22]研究顯示,醒腦開竅針刺法能夠激活mTOR-EAAT2 通路,從而減輕神經功能損傷癥狀,抑制肌張力提高,改善大腦皮層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代謝。韓林等[23]研究發現,醒腦開竅針刺法可抑制腦缺血后細胞凋亡,對抗腦缺血再灌注損傷。
研究表明,聯合組的患者經過一個療程的治療后GCS、CRS-R、GOS 評分及aEEG 分級均有明顯改善,表明t-DCS 及醒腦開竅針法對pDoC 患者有明顯治療效果,且聯合組優于t-DCS 組和針刺組。分析原因與醒腦開竅針法改善大腦血流灌注,激發腦細胞活性,而t-DCS 增強皮質脊髓束興奮性,在一定程度上修復連接意識的基本環路,增加神經可塑性有一定關聯,這兩種方法聯合使用起到了協同增效的作用。區分植物狀態和最小意識狀態是CRS-R 量表的優勢,聯合組感知恢復例數大于針刺組和t-DCS組,但無明顯差異。這可能與pDoC 疾病損傷嚴重,且病程較長有一定關聯,但在恢復意識方面的療效也不可忽視。而昏迷程度減輕能分階段描述患者的變化,聯合組明顯優于針刺組和t-DCS 組。aEEG 作為一種客觀證據,已經成為腦功能檢測的首要手段之一,能有效評估腦功能狀態,對預后的評價、可逆性的昏迷、植物狀態和腦死亡的判斷和甄別都有一定的價值。本研究中的aEEG 分級比較,聯合組明顯優于單獨針刺及t-DCS。
綜上所述,醒腦開竅針刺法聯合t-DCS 治療可改善pDoC 患者意識障礙,緩解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療效優于單純醒腦開竅針刺或t-DCS 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