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宇潔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
唐代女性群體的社會地位的特殊性,源于當時的唐代婦女處于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特殊時期[1]。唐皇室對于胡風的推崇以及在當時空前繁榮的民族融合的影響下,伴隨胡風而來的胡人審美便在唐人中十分流行,唐代女性服飾文化便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顯現出唐代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高度融合的特色。
少數民族尤其是當時的西北游牧民族對于唐人的影響極大,滲透到了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當時唐周邊少數民族與國家都保留著一部分母系制度的遺風,女性地位相對較為尊崇。此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多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女子可以外出從事生產活動,她們騎馬射箭、放牧打獵,形成了強悍壯碩的身姿風貌。再加之少數民族認為壯碩的女子易生產,對于繁衍后代更有優勢,不易難產,因此少數民族女子多以壯碩為美。受到胡人的影響,唐朝女子的生活逐漸變得豐富自由,她們經常參加戶外活動,穿著胡服或女扮男裝參加打球射獵,到郊外、街市上游玩,踏青,這使得唐代女子的性格逐漸變得勇敢強悍,身形審美也逐漸變為以壯碩、長白為主流。
唐代女子服飾在唐前期沿襲前朝,流行窄袖短上衣,裙子也比較修長,如唐朝閻立本的《步輦圖》中所繪制的女子身著窄袖間色長襦裙;隨著民風開放,逐漸流行女子著胡服以及女著男裝。盛唐時期婦女衣裙趨于寬肥,袖口逐漸加寬,袒胸襦裙逐漸流行。中唐以后寬肥之風盛行,婦女衣裙肥闊,大袖寬裙,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中的仕女形象身姿豐腴,身著寬袖曳地襦裙,鮮明地體現了中唐的典型穿著風范。
唐代女子服飾主要分為日常服飾以及特色服飾。日常服裝主要為襦裙,即上衣下裙。上衣較短束在長裙內,上衣主要有衫、襦、襖,袖口也有窄袖和寬袖,領型有交領、圓領等,還有半露出胸脯的領口式樣。還流行半袖上衣,稱為“半臂”,多套在窄袖上衣外,既可保暖,又起到裝飾作用。長裙通常為多幅拼制,大多為六幅,裙色除了常見的單色裙以外,也有兩種或多種顏色間隔拼制而成的,稱為“間裙”。裙腰束在腋下,長裙長度有時可曳地,顯得身形修長,有的長度在腳踝處。披帛在唐代女子間也較為普遍,即一種長披巾,或繞于雙臂自然垂下,或將一側束于裙帶中,另一側搭在肩背自然垂于腰間,起到裝飾作用。婦女特色服飾主要為身著胡服,穿胡服、戴胡帽、穿胡靴是當時唐代女子的流行裝扮。胡服是指除去本土服飾以外其他西域服飾的總稱,唐代胡服風潮遍布各個階級,不僅影響到了貴族貴婦,普通百姓也身著胡服。唐代女子著胡服為翻領或圓領窄袖長袍,腰間系著腰帶,可掛刀子配件等物品,袍內穿條紋窄口褲,褲口系到皮靴內。女子穿成套胡服活動方便,十分適合在外出進行娛樂活動時穿著。戎裝、男裝也是屬于唐朝女子獨特的裝扮,女子身著男士袍衫,腰間佩戴戈帶,頭戴幞頭,腳穿靴子,與男子裝扮無異。初唐時期的女著男裝表現為幾乎完全復刻男子裝扮,到武則天時期,女性在身著男裝時會在領口以及袖口位置做出改變并加以點綴;女著男裝最為盛行的開元天寶時期,從貴族女子到民間百姓均流行著男裝;中晚唐時期,女子不再成套的穿著男裝中的幞頭以及靴子;安史之亂后女著男裝便不常見。
唐代婦女發式花樣繁多,主要有髻、鬟、鬢三種。髻與鬟不同在于鬟中空,以雙鬟為主。根據女子年齡以及身份,髻分為單髻和雙髻兩類:單髻多是在女子成年后或者嫁人后將頭發向上梳于頭頂形成的一種發式;雙髻在未婚女子以及幼女或婢女中最為常見,即將頭發從中間分開,在左右盤成對稱的螺式樣或角狀的發髻,稱為“丫髻”。根據位置,髻又分為頂髻、平髻與垂髻。頂髻將頭發梳于頭頂再向前或后翻綰,高聳于頂,視覺上顯得人極高,稱為“高髻”,高髻在初盛唐時期的壁畫以及陶俑中非常常見,流行時間一直從初唐延續到盛唐以后,可以說是流行于唐代女性中最具代表性的發式之一。平髻指平梳于頭兩側或后側,并不高聳于頭頂,也并不下垂。垂髻指發髻下垂于頭的一側或雙側,有名的垂髻為“倭墮髻”,流行于盛唐,發髻有單個或者多個,由后向前垂于頭頂,如同墮下。鬢主要垂于臉兩側,唐末盛行的“墮馬髻”即為兩鬢抱面,鬢發垂于臉部兩側,發髻偏于頭部一側。
唐代女子妝容式樣豐富,且具有其獨特的時代風格特點,其中最鮮明的特點為胡風濃郁,表現為妝容風格不同于以往流行清水出芙蓉式淡妝,唐代女子妝容審美濃艷俏麗,妝飾紛繁[2]。
初唐時期,妝容風格受到前朝影響,妝飾風格不同于后期的夸張繁雜,相對簡單樸素,妝面清淡秀麗,含蓄收斂,眉形流行纖細或短小,唇形小巧淡雅。唐高宗時期,民風逐漸開放,妝容逐漸由清淡向復雜化發展,面靨、斜紅、花鈿齊全的華麗妝面出現并開始流行,眉形也逐漸變為粗闊濃烈。武周時期,女子的妝面越發得華麗復雜,胭脂的面積逐漸擴展為半張臉側,花鈿斜紅的造型更加豐富。開元初期,由于受到統治者的影響,剛繼位的唐玄宗倡導樸素,嚴禁奢靡華麗之風,女子妝容也逐漸回歸收斂樸素的風格,濃烈復雜的妝面變為相對樸素,面部的復雜妝飾也不常見。直到開元后期,或是國力強盛,或是統治者喜好的轉變,當時的社會奢靡之風強盛,妝容風格也越發的繁雜華麗。胭脂涂抹越發濃重,甚至除了額頭、鼻子以及下巴處以外的整個面部均涂滿了胭脂,眉形樣式也越發的豐富起來。到了中唐時期,女性妝容發展的更加夸張、怪誕,“險妝”“血暈妝”均是這一時期流行的妝面。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以某種文化或者實體為基礎形象創作出的具有辨識度的獨特形象,具有明顯的符號性和傳播性,IP 與傳統文化結合使得IP 擁有建立在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傳遞IP 背后的故事以及文化價值的能力,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傳統文化貫穿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種類豐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結晶與文明的總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巨大能量還待轉化與發掘,當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美學價值與深刻內涵被充分挖掘并賦予現代化的表達方式,更能夠引起現代人的文化共鳴,使傳統文化“活起來”[3]。如2021 年河南衛視春晚中《唐宮夜宴》節目的爆火使得仕女形象IP 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喜愛。節目中的仕女形象身穿唐三彩紗衣,柳葉眉櫻桃嘴,面部點綴斜紅、花鈿與面靨,身形豐腴,通過鮮明的造型以及服裝特征將盛唐時期獨特的美學特點呈現出來,仿佛再現了唐代女子風貌,將濃厚的歷史文化與現代的視覺結合,展現了唐代仕女不同于其他朝代女子的獨特而富有蓬勃朝氣的美。
對于傳統文化IP 設計來說,一個成熟的且具有商業價值的IP 形象應該是全方位展現其故事性、獨特性以及文化性。將傳統文化結合融入現代IP 設計當中,可以讓更多人通過IP 形象了解到IP 所傳播的傳統文化,培養屬于中國自己的文化自信。
2.2.1 故事性
IP 形象不是單一存在的,一個IP 形象要想高效傳播,僅需要在滿足外形條件的基礎上具有獨特的視覺形象,更要具有故事性[4]。IP 的視覺形象需要故事去表達其內涵,以大眾認可的傳統文化為基礎賦予IP 專屬故事性,通過生動的人物設定使IP 具有血肉鮮活感,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吸引大眾的眼球。
2.2.2 獨特性
一個IP 的開發需要濃厚的自我價值,IP 自我價值不夠豐滿會造成IP 形象傳遞的信息單薄。每一個個性鮮明的IP 都是獨一無二的,個性獨特是IP 形象吸引受眾的關鍵。高辨識度是一個優秀的IP 角色最基礎的要求,優秀的IP 角色通常都具有獨特的形象,并且通過簡化都可以一眼被識別。由白茶創作設計的IP 系列角色“吾皇萬睡”中的“吾皇”,以貓咪生性傲嬌霸氣的性格入手,胖貓形象深入人心,其個性鮮明,形象獨特,賦予其人格化的傲嬌性格,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迪士尼中米老鼠這一IP 角色的形象、色彩、個性均具有高度的識別性,其形象甚至可簡化為兩大一小的三個圓形都能被精準識別。
2.2.3 文化性
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圍繞傳統文化所產生的IP具有文化附加值與文化內涵,使得IP 更加具有生機與活力,而不是一件冰冷的設計方案。“唐妞”是由二喬先生創作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的IP 形象代言人,唐妞以陜西歷史博物館中的文物“粉彩仕女俑”為創作原型,提取了彩繪仕女俑的圓潤體型,唐朝流行的高髻、紅潤的唐妝、以及唐代女子的日常服飾襦裙,結合現代的漫畫手法設計而成。有西安這座古城豐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基礎,“唐妞”成了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飽滿的IP 形象角色。
IP 的視覺形象決定了人們對于IP 的第一印象,其設計水平是吸引受眾的最重要之處,直接決定了人們對于IP 形象的關注度。通過對于唐代女性身形、服飾等形象特征進行匯總研究,將本次IP 形象設計主體形象定為唐代女性,繪制復原唐代不同時期女性妝容、發式以及服飾特點,以唐代女性身形壯碩、好穿胡服與男裝、妝容艷麗等特征作為主要設計元素,將其區別于其他朝代的女性形象特征運用到IP 設計當中,融合了現代的Q 版設計手法,形成“唐曉燦”這一IP 形象。在IP 角色命名上,考慮到唐代女子社會地位與其他朝代女性有很大的區別,從女子身形服飾裝扮性格等都可以體現出唐代開放包容燦爛的文化與景象,“唐曉燦”這一命名即包含唐朝燦爛的文化,又突出IP 角色燦爛開朗的性格設定,使得IP 具有親和力。IP 形象人物設定方面,為了滿足IP 形象特有的記憶性獨特性,又能表現初盛晚唐期間不同的服飾特色,IP 角色設定為在唐朝生活了289 年的小仙子,熱衷于追趕裝扮潮流,見證了唐朝的興盛繁華與衰敗。豐富美觀的視覺元素使得IP 形象在第一眼便可以抓住人們眼球,獨特的人物設定加上唐朝本土所特有的文化性,使得IP 形象得以在市場競爭中被人們記住。通過IP 形象設計將唐代不同時期的女性裝扮特色展現在受眾面前,使受眾更加直觀地了解唐代女性形象,了解大唐盛世下女性的服飾文化魅力。
IP 整體形象根據唐代女性身形特征,偏圓潤壯碩,參考不同時期不同的造型裝扮特點(見圖1)。初唐曉燦,IP 形象的基礎設定,參考初唐時期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中的女性角色裝扮,還原初唐敦煌莫高窟中第375 窟的南壁女供養人像的服飾特征,IP角色身穿初唐時期流行的交領窄袖襦裙,肩披披帛,著梅花妝、卻月眉,頭梳雙螺髻。武周時期IP 形象中,妝容還原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納唐長安三年張禮臣墓的樂舞屏風中的仕女妝容,服飾參考1987 年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韓森寨紅旗電機廠唐墓出土的抬手女立俑,IP 身著闊袖袒胸襦裙,披帛一側掖入裙腰,一側披掛于肩上,妝容艷麗多姿,花鈿面靨斜紅吊梢眉,倭墮髻盤于頭頂,襦裙上的紋樣為多寶花紋樣。盛唐時期IP,參考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納的天寶年間仕女圖屏的女子妝容特點,還原出土于皇室貴族李憲墓室中的彩繪陶仕女俑的服飾,IP 頭盤高髻,妝容為當時流行的酒暈妝,著半臂闊袖襦裙。胡服IP 形象畫斜紅,分梢眉,帶胡帽,腳踩胡靴,刻畫了唐朝時期女子常穿的胡服造型。女著男裝IP 形象中,IP 身穿唐朝盛行的男裝,造型著清淡的桃花妝,涵煙眉,嘴角點面靨。
中國歷史上的女性地位在度過母系氏族制度之后大多處于第二地位,但是唐代女性是其中格外特別的存在,她們的地位相對來說比較開放自由,唐朝女子特有的裝扮特征體現了大唐的開放包容繁華,將唐代女性的形象特征運用到IP 設計當中,提供了一個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審美的設計方法。通過對于唐代女性身形特征、服飾發式以及妝容的研究提煉,再進行現代化的設計、簡化,使設計方案既有大唐的時代特征,又符合現代的審美需求,讓傳統文化煥發其新的力量與活力,發揚其獨特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