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曼,王馳
(常州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常州 213159)
纖維材料是生活中應用最廣的材料,節能環保,還具有良好的彈性,在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中不會輕易變形,具有多變的加工造型的特征,兼備審美功能與使用價值,在此基礎上也有很高的應用價值[1]。
各種不同類型的纖維材料之間也有著或多或少的差別,在造型上也是千姿百態,大小各異,在質感上有光滑、粗糙、柔軟、堅硬之分。不同的纖維材料具有各自獨特的質感及審美價值,并且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為創作者提供藝術靈感和契機。纖維材料主要包括天然性纖維材料和化學性纖維材料兩大類。
天然性纖維材料指天然形成未經人工雕琢、自然界中本來就存在的材料,如動物纖維或植物纖維。棉、麻、絲、柳、藤、毛、棕等都屬于天然纖維材料。天然纖維材料在人類的生活及生產中是使用最多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纖維材料,它具有不同其他材料的親和力以及藝術特性,也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極強的可塑性。
化學纖維材料是工業革命后現代技術不斷革新的產物。目前我們常見的金屬、尼龍、滌綸、合成纖維和有機化學纖維等都屬于化學纖維。與自然界中本來就中存在的棉、麻等纖維材料相比,化學纖維材料的可塑性更有利于現代藝術作品的創作。隨著化學纖維材料的不斷運用,使纖維材料以更豐富多變的立體形態走進人們的生活,藝術家們“各顯神通”,運用獨特手法使用化學纖維材料制成各種纖維藝術作品,如纖維材料的壁畫、纖維藝術建筑等,在視覺上帶給人們新的觸動,引發人們對人文精神的新思考。
運用不同的材質創作出來的壁畫其審美與應用價值各不相同,人們通過感知創作者所使用材料的細膩與粗糙冷暖與軟硬等,從而通過視覺感知出不同的主觀審美直覺[2]。壁畫創作可選擇的材料有金屬、陶瓷、木材、石料,或者其他綜合材料,可謂多種多樣。纖維材料壁畫作為一門獨立的壁畫藝術形式,具有明顯的不同于其他壁畫的獨特之處。
社會轉型帶來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發展與城市環境的改善使人們對生活質量需求越來越高。在鋼筋混凝土的封閉和冷漠環境中,心理認同感和歸屬感是當今人們越來越需要的,滿足精神需求,而不能僅限滿足于生活中物質文明建設。
纖維材料作為當今壁畫藝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纖維材料壁畫以自然氣息的軟性材質和多變的藝術形態,成為連貫環境與人的情感紐帶,以獨特的溫暖親和感在人們生活散發著魅力。纖維材料壁畫自身的親和力滿足了人們對理想的生活環境的向往,溫暖的天然纖維材料可以打破高樓大廈、銅墻鐵壁帶給人們的冷漠、空洞的心理感受,在生態振興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希望重回原生態的心理訴求愈加明顯,纖維材料壁畫的出現,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新的契機,人們可以不用去大自然就可以感受到溫暖、自然的氣息。同時,纖維材料壁畫也可以滿足人們與日俱增的審美需求,采用多種溫暖、柔軟質地的天然材料,通過細致的制作工藝創造出獨特的纖維材料壁畫,其藝術內蘊符合現代人所需要的簡潔、溫和的整體環境基調,從視覺和情感上滿足了人們對生活環境增加內涵的渴望,并且以其獨特的表現力,極大地滿足了當下人們的情感需求。
纖維材料壁畫中具有的文化價值極其豐富,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纖維材料壁畫的發展不只是工藝與材料的變革,同時也是不同時代民族文化精神及社會發展歷程的演變,纖維材料的發展受到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人們的審美能力以及各個地區不同生活習性的影響。
在纖維材料壁畫的創作過程中,我們要牢牢抓住當代人的審美觀念,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其中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壁畫藝術相結合,反映現代的時代特性,使纖維壁畫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在發展的同時也要思考傳統文化的傳承.例如,纖維材料的許多制作工藝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如傳統纖維中的織錦工藝、紡織品材料的蠟染制作工藝、印花布織染制作技藝及刺繡等技藝都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并且這些傳統的工藝為我國傳統文化注入了最獨特的民族血液。其中,南京的云錦織造技在2009 年錄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若將這一工藝應用于纖維材料壁畫的創作中,不僅有利于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技藝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利于纖維材料壁畫的發展。
纖維材料壁畫形態語言十分獨特,使它具備了相較于使用其他材料的壁畫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也獲得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而運用肌理上存異的纖維材料進行互相交織,能夠使壁畫作品形成不同的視覺呈現效果,不同纖維材料內部與外部結構的質感,也會隨著藝術家創作的需求而進行加工改變,由此更豐富了纖維材料壁畫的視覺美感。在纖維材料壁畫等藝術作品的制作過程中,經過創作人員對纖維材料進行各種工藝手法的嘗試與研究,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使纖維材料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變,在肌理效果上使纖維材料明顯異于濕壁畫的繪制和陶瓷、木材等材料的雕塑表現方式。
纖維材料壁畫與其他壁畫不同,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對視覺形態的追求,通過編織、刺繡的工藝制作方法表現材料的張力,創作成果由各種不同材料相融合,加上造型與色彩的搭配選擇,創造了多種維度的空間美感。創作者內心審美意識、精神面貌以及民族精神面貌等的表達。
在壁畫藝術起興中,纖維材料為壁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更豐富的審美感受。同時,多樣的纖維材料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多種可能性,也賦予了纖維材料壁畫不同于其他材料的肌理美感,改變了傳統壁畫一直以來的單一性。目前,壁畫中的主要材料就有纖維材料,纖維材料壁畫通常采用溫暖柔軟等質感的天然棉麻等為主要原料,運用編織、機織、手繡等工藝手段來制作而成,其嚴謹的工藝、精進的技藝,以及材料本身的紋路與色澤交相呼應形成了它的肌理美,給人帶來溫暖、柔和的視覺感受,是其他材料無法代替和比較的。
圖1《思想的碰撞》是波蘭藝術家阿格塔·澤林斯卡·格洛瓦卡的作品,作者在制作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不同材料的特性,在使用亞麻、羊毛,絲等線性材料時,嘗試不同的編織手法,在不破壞材料本身形態的同時通過不同的編織手法得到多變的肌理效果,使羊毛、亞麻、紙、絲狀物這些材料本身的特性更加自由、地表現出來。纖維材料的使用,打破了中規中矩的傳統壁畫形式,不再是平面式的表現方式,畫面中不同材質交織在一起,產生了新的視覺肌理效果。羊毛、絲、亞麻、紙等各自的材料粗細、柔韌不一,作者在創作時充分保留材料的特性,在工藝上對所需要的材料進行肌理效果的強化,再結合整體的效果對部分材料進行鈍化,創造所需的特征,將羊毛、亞麻、絲、紙等材料多次組合對比,使線性的自然材料纏繞在一起變得具有韌性,具有立體的形態。這些纖維材料在被組合,排列的同時,依舊保持著自身的材料特性,但是通過獨特的工藝去制作出創作者所需要的肌理,看似自由,隨性的作品,是經由藝術家的手,反復研究工藝手法,反復推敲才能被觀眾所看到。豐富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創新性,作品表面的凹凸與平坦的對比,平與凸的碰撞,使作品產生了獨特的肌理對比和審美感受,作品給觀眾帶來的不只是視覺感受的碰撞與沖擊力,還有觀者內心深處思想與靈魂的碰撞,這獨特的審美感受正是在藝術家鍥而不舍的探索中創作出來的。
纖維材料除了能夠制作出視覺沖擊力強的作品以外,材料自身還具有吸光、隔音、吸潮等實用功能。纖維藝術創作者充分研究纖維材料的自身屬性,不斷對材料的制作工藝進行創新,創造了許多視覺沖擊強、符合大眾審美以及人文性的纖維材料壁畫作品,它能夠增加立體空間中的層次感,可以使肌理語言與空間環境進行相互作用,使纖維材料壁畫作品能夠引發觀者內心情感與思想的碰撞。
圖2 作品《夢境》中,創作者將布料裁剪成多邊形進行懸掛,打破布料原有的平面二維形態,利用布料的線性結構創造出大大小小的不同肌理效果,用單體懸掛的方式展現出立體的三維造型藝術作品。在圖案創作時選用紋理粗糙的白布進行創作,形成紅白相間的圖案。創作過程中首先設計好想要表達情感的圖案,再使用手工染色的方法,對白布進行處理,將所需要的圖案印染在相應的位置。作品所表達先出來的正是藝術家內心深處為對“夢境”的想象,作者為了表達內心深處的夢境,不斷進行創新與研究,經過嘗試與加工才能使自己的想法通過作品傳達出來[3]。
目前纖維材料壁畫在創作過程中會適當使用如金屬、紙片、木材、塑料、皮革等材料,不局限于自然纖維材料中的棉、毛、絲、麻這些傳統纖維材料,充分結合軟性與硬質材料之間不同屬性,利用藝術家擅長的創作手法,為材料壁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圖3 作品《緩慢》在材料的運用上更加大膽,突破了原有平面墻體的載體,連續兩次在纖維展中脫穎而出。創作者在材料的選擇上從傳統的自然纖維材料中跳脫出來,使用金屬絲、銅絲和鐵絲等綜合化學纖維材料,將大面積不規則的金屬片進行切割,得到所需要的片狀后,將一條條線條形的金屬絲進行纏繞,纏繞出不同形態的人物外形,他們手拉手緩慢前行,鏤空的身體表現出在戰爭面前自顧不暇、流離失所的情景。作者正是用這一組作品呼吁社會對難民的關注,也是呼吁各國停止戰爭,和平共處。
綜上所述,纖維材料的應用在壁畫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纖維材料以自身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及視覺沖擊力裝點著我們的生活空間,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情緒。從纖維材料在生活中的運用來看,纖維材料本身具有其他材料所不及的功能性和裝飾性,這使纖維材料在壁畫創作時脫穎而出,藝術家可以在纖維材料中尋找獨特的肌理美感,不斷嘗試新的制作方法,更好地發揮出纖維材料在壁畫藝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