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雷蕾 葉紅玉 劉 銳#
(1.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浙江省水質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浙江 嘉興 314006;2.浙江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7)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受到國家的高度關注。2021年3月,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首次被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和突出短板,是一項關系到我國5億多農村人[1]福祉的民生工程。國務院發布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提出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其標準體系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標準體系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中起著指引和規范的作用,構建科學合理的標準體系對于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保障處理設施長效穩定運行至關重要。2021年1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七部委發布的《關于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標準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農村生活污水標準體系是農村人居環境標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農村生活污水標準體系有利于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勢在必行。
受經濟文化、地理位置和生產生活習慣等影響,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具有獨特性,因此在規劃設計、建設施工、運維監管和組織管理上的要求與城市污水處理有很大不同,不能照搬已有的城市污水治理標準體系,需要因地制宜專門設計[2-3]。
浙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在全國先試先行。2003年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為契機,開啟了長達十幾年的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作為農村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4]。2014年開始大規模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至2016年底已建處理設施超過10萬座[5],2020年行政村覆蓋率超過九成,位居全國第一[6]。浙江在推進處理設施的規模化運維管理工作過程中,逐步意識到構建標準體系的重要性,為此建立形成了一套以地方標準為主、指導性技術文件為輔的標準體系,并于2019年通過了《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理條例》(國內首個針對處理設施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從法律層面保障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實施。
本研究系統研究了我國國家層面和浙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標準體系現狀,分析了存在問題,并提出完善建議,為全國其他地區相關標準體系的構建提供參考。
原則上,一套完整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標準體系至少應對以下5個方面進行規范:專項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維護、監督管理、水質要求。
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標準體系的建設剛起步。目前,國家層面針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專項規劃編制發布了1項指南,針對設計建設發布了3項國家標準和5項行業標準,針對監督管理發布了1項國家標準和1項行業標準,但在處理設施運行維護方面尚缺少文件和標準指引(見圖1)。

圖1 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標準體系
在水質要求上,排放標準是影響處理設施工藝設計、建設改造及運行維護成本、相關設備選型的關鍵因素。由于全國各地的復雜性,我國尚未建立全國性處理設施排放標準,最早建立農村污水排放標準的省份是寧夏(2011年),浙江也較早(2015年),而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福建、河南、湖南等絕大多數省份的排放標準是應《關于加快制定地方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排放標準的通知》的要求,建立于2018年以后[7-8]。
日本、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地區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起步較早,目前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標準體系,以日本為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逐漸形成了凈化槽標準體系,包括《凈化槽構造標準》《凈化槽施工技術標準》《凈化槽維護檢查技術標準》《凈化槽清掃技術標準》《凈化槽性能評價方法細則》《凈化槽出水技術標準》等[9-10]:其中,《凈化槽構造標準》和《凈化槽施工技術標準》對凈化槽工藝技術的要求、每個單元的設計和制造、設備選型、處理性能、施工安裝等都做了詳細的規定,內容如同技術手冊一般全面詳實;《凈化槽維護檢查技術標準》和《凈化槽清掃技術標準》針對不同工藝技術和規模的凈化槽運維頻率、運維內容及流程等做了詳細規定;并且,凈化槽各類相關人員(如運維人員、清掃人員、安裝人員、水質檢測人員等)都需強制進行相應的專業培訓并通過考試取得一定資格才能對凈化槽進行運行維護、清掃、安裝以及檢測等工作;另外,日本政府還出臺了《凈化槽法》對凈化槽各環節(如生產、安裝、運行維護、清掃等)中涉及到的參與者的職責和負責內容做了細化,從法律層面確保了各環節能順利執行。
浙江至今印發了7項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相關省級地方標準和23項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簡稱“指導性技術文件”),基本建成以地方標準為主、指導性技術文件為輔,擁有專項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維護、監督管理、水質要求5塊內容的標準體系(見圖2)。由于浙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還在探索中,技術和認識不斷發展,直接制定地方標準有很大難度但又有現實的迫切需求,所以針對專項規劃、運行維護、監督管理等缺失標準的環節先形成指導性技術文件,引導治理工作有序開展。這些指導性技術文件以標準化的格式呈現,沒有地方標準編號,由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在實踐中不斷被修改完善,為今后形成省級地方標準奠定良好的基礎。

圖2 浙江現有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標準體系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數量多,建設和運維資金投入大,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科學的規劃有利于明確階段治理目標,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為指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編制和實施,浙江2018年發布了《浙江省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編制導則(試行)》,包括建設改造規劃、運維管理規劃、規劃成果、規劃管理和實施等內容,并提供了規劃編制大綱;指導各縣因地制宜擬定農村污水的近中遠期治理目標,總結經驗并厘清薄弱環節,在此基礎上,結合新標準/政策,從整體布局、建設改造、運維管理、資金籌措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保障農村生活污水長效治理[11]。緊隨其后,2019年生態環境部也印發了《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編制指南(試行)》,指導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編制。
科學設計建設是保障處理設施長效穩定運行的前提和基礎。我國早期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由于缺少標準的指導,出現設計不合理、建設不規范、管材不合格等情況較多,導致后續長效運維困難。浙江現行設計建設相關的技術規程DB33/T 1199—2020,遵從“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針對處理設施的設計建設和改造,從污水收集、預處理、省內常見工藝、施工、驗收等方面規定了詳細全面的技術參數和要求。相較于GB/T 51347—2019(只提出了設計建設的基本要求),DB33/T 1199—2020結合了當地近年來的治理經驗和實際問題,更能切實地指引及規范浙江處理設施的設計建設及改造工作。
農村地區處理設施量大面廣、形式多樣,加上受經濟水平等制約,長效運行維護困難。日本等發達國家針對不同工藝技術的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單獨處理凈化槽、合并處理凈化槽、中大型凈化槽、去磷脫氮凈化槽、膜凈化槽)建立了對應的運行維護技術指南,明確了日常檢查次數、檢查項目、運維頻率等要求[12]。我國雖已建成大量處理設施,但設施運行維護工作尚處于摸索階段。
浙江2016年發布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技術導則(試行)》對處理設施運維、應急處理及水質檢測等提出了基本要求。然而實際操作時發現,僅靠基本要求遠不能指導繁雜的運行維護工作。因此,2017—2020年,針對采用不同工藝技術(如厭氧處理、厭氧/缺氧/好氧處理、厭氧/好氧處理、人工濕地、生物濾池)的處理設施及管網等制定了更具體的運行維護導則,見圖2。但如何從這些指導性技術文件中提煉出規律形成科學合理且省內通用的運維標準,目前還任重道遠,是亟需加強的工作。
運維專業水平直接影響運維效果。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處于初期階段,運維單位的準入門檻不高,其運行維護水平千差萬別。為避免行業內惡性競爭、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并構建誠信有序的行業環境,浙江2017年針對運維單位準入條件,頒布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第三方運維服務機構管理導則(試行)》,對運維單位資質、信用記錄、配套人員與體系、運維管理內容提出了要求。
此外,水質檢測是運維單位掌握處理設施運維情況、確認其水質是否符合要求的必要手段。2020年浙江發布了《農村生活污水水質檢測化驗室建設導則》,對運維單位水質檢測化驗室的選址、布局、設計、儀器配備、采樣方法、結果表示、人員配備、質量體系、安全防護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政府的監管對保障處理設施長效運行和穩定達標至關重要。監管到位,將極大促進設施運維效果;反之,監管缺位,則會導致設施運行維護要求得不到落實,投入的資金不能發揮應有效果。為監管好處理設施,浙江重點圍繞責任分工、評價方法、信息化建設啟動了標準化嘗試。
首先,為落實監管責任,2017年發布的《浙江省縣(市、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導則(試行)》明確了“以縣級政府為責任主體、鄉鎮政府為管理主體、村級組織為落實主體、農戶為受益主體以及第三方運行維護服務機構為服務主體的‘五位一體’管理體系”,細化了各級政府的管理內容。
其次,為監督運行維護行為,2018年印發的《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標準化運維評價導則》首次明確處理設施應進行標準化運維評價,并于2020年上升為地方標準(DB33/T 1212—2020)。DB33/T 1212—2020對標準化運維評價的條件和方法做了規定;從管網、處理設施、運維和安全管理等各個維度詳細制定了評價指標,規定符合所有指標和總評分要求的處理設施才能被評為“標準化運維”設施。
此外,為提高監管效率,浙江啟動了信息化建設工作。2017年頒布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編碼導則(試行)》為每個處理設施設置了設施代碼(類似設施身份證號碼);2021年發布的《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在線監測系統技術導則》統一了在線監測系統的軟硬件設備要求,引導全省利用物聯網和水質在線監測技術來提高處理設施的運維監管效率。
水質要求是環境規劃和管理的關鍵依據。浙江針對處理設施的排放污水和排入污水都制定了相應的水質要求。現行排放標準分為集中處理設施排放標準DB33/ 973—2021和戶用處理設備排放要求DB33/T 2377—2021,對不同規模的處理設施設定了不同的水污染物排放要求,解決了2021年前浙江不同規模的處理設施共用一個排放標準(DB33/ 973—2015)的問題。另外,浙江還針對集中處理設施制定了污水排入標準(DB33/T 1196—2020),進一步保障了設施的長效運行。該標準在考慮到浙江農村地區污水種類繁多(如農家樂、美容美發、家庭作坊等污水)的基礎上,為防止其中有毒有害物質或過量污水排入集中處理設施,對嚴禁排入的污水、可排入的污水(水量及水質控制)、取樣與檢測方法做了詳細規定。
(1) 標準體系尚需完善。浙江在農村污水治理的長期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專項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維護、監督管理和水質要求5塊內容的標準體系基本框架。但目前還處于標準體系構建初期,對于整體框架的認識尚顯不足,上述環節具體應有的內容尚未確定。并且,在運行維護方面還比較薄弱,僅有指導性技術文件,還沒形成省內通用的運維標準。應結合國外先進經驗,進行探索和細化。
(2) 戶用處理相關標準欠缺。浙江農村生活污水除直接納入城鎮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以外,采用集中處理設施(即聯戶式處理設施)和戶用處理設備(即單戶式處理設施)進行處理。由于戶用處理設備工藝技術較簡單、分散性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環境敏感性低,因此在排放要求、設計建設、運維頻率等方面應與集中處理設施有不同的標準。2021年前浙江戶用處理設備和集中處理設施共用一個排放標準。2019年后,其他省市開始陸續對戶用處理設備水污染物排放做了更寬松的規定,浙江受到啟示,現已發布戶用處理設備水污染物排放要求。今后應專門針對戶用處理設備的設計建設、運行維護等方面制定標準。
(3) 信息化需要規范。面對量大面廣的處理設施,信息化是提高處理設施運維監管效率的重要手段。浙江的信息系統根據使用對象分為政府信息系統和運維單位信息系統。浙江已建成省市縣三級聯網的政府信息系統,具有數據報送功能,在系統功能、硬件配置、數據接口等方面已初步形成共識,但還沒形成技術規范。針對運維單位信息系統,2020年8月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公布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第三方運維服務機構管理平臺建設導則(征求意見稿)》試圖從信息系統和展示中心的建設,及其安全管理方面提出總體要求。隨著處理設施信息化運維監管的推進,亟需加強政府與運維單位信息系統的有效銜接,以及規范智能化運維監管。
(4) 水質現場速測缺少標準指引。農村生活污水的水質檢測目前只承認國家標準方法,但國家標準方法耗時長、費用高,無法得到即時檢測數據,無法指導現場運行維護工作、實施及時的對應措施。因此建立高效準確的水質現場速測體系,提高運行維護效率、降低運行維護成本,標準化農村污水水質現場快速檢測成為亟需完成的任務。
(5) 運維廢棄物處置及監管亟需規范。由于運行維護過程中除了排放的污水,還會產生各種運維廢棄物(例如剩余污泥、植物殘枝、化糞池清掏物等),然而目前這些廢棄物缺乏處理場地、沒有規范化處置,有時存在亂丟亂棄的現象。亟需制定運維廢棄物的處置、監管以及資源化利用相關標準,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另外,還需加強廢棄物/廢水資源化利用,建議加快形成相關標準,以“源頭減量、分類處理、循環利用”為導向,比如黑水與灰水分開進行處理、尾水與農村產業進行結合實現資源化利用等[13]。
浙江在處理設施規模化建設、運行維護后,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初步形成以地方標準為主、指導性技術文件為輔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標準體系,可為其他亟需構建相關標準體系的省市提供參考。但浙江標準體系構建之路任重道遠,以下方面還需加強。
(1) 逐步完善標準體系,加強在運行維護方面的標準化工作。針對戶用處理設備,從設計建設、設備評價、運行維護和排放標準等方面形成專門的標準。形成更加完善的農村生活污水標準體系,提高戶用處理設備運行效率。
(2) 有序推動運維監管信息化建設,加強頂層設計,盡快明確各級政府信息系統的管理職能和數據收集的權限,以及運維單位信息系統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礎上對系統功能、硬件配置、數據接口等進行規范,大幅提升處理設施的運維監管效率。
(3) 加快形成經濟高效的水質現場速測技術標準,規范運維廢棄物處理處置,加強資源化利用。鼓勵運維單位快速發現水質和運行問題并及時解決,降低運行維護成本。對運維廢棄物進行詳細分類,結合農村情況,提出可操作性強的廢棄物管理辦法或處置指南,加快制定廢棄物、廢水資源化利用相關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