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瑛
(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116)
ERP 系統屬于現代企業管理重要方法,其能夠實現企業管理結構的優化,使業務活動更為便捷地開展,繼而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現階段已進入大數據時代,數據采集分析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部分,在此形勢下,可將大數據融入傳統ERP 系統中,打造智能ERP系統,用于提升ERP系統功能效果,繼而增強企業管理效能。
以大數據為技術支撐,能夠進一步提升ERP 系統的功能效果。在傳統ERP系統中,其主要由外部集成、內部集成兩部分;在大數據應用下,可實現內外部數據的整合分析處理,以數據為依據,運行ERP 系統,使ERP系統功能更為可靠[1]。將大數據技術融入ERP系統后,更易于業務流程及管理功能的優化,使系統業務活動能夠更加貼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繼而出現系統性流程。此外,還可依托于大數據完成企業外部信息數據的集成,整理與企業經營發展相關的所有數據,如運輸、參數、成本、合同、報價等,使大數據成為企業管理的重大優勢,確保企業能夠快速響應外部市場環境變化而做出調整,以此促進企業實現精益化發展。通過持續性的流程優化,彌補原有薄弱環節,以此打造優勢供需鏈。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升級及大數據技術的日漸完善,可對ERP 系統進一步升級優化。在本次智能ERP系統設計過程中,將大數據技術融入ERP系統中,根據企業常規業務結構,設置了不同層次的功能單元,具體如下。(1)核心層功能單元,主要包括需求單元、生產計劃單元、采購單元、運輸單元、財務單元、經營單元、企業績效單元。(2)基本功能單元,主要涉及采購、生產、庫存、銷售、財務。(3)公共功能單元,包括加工單元、供應商單元、客戶單元、渠道單元、訂單單元。(4)待增單元,該單元尚未設置,隨著企業生產經營的發展,根據企業實際需求,增設新的功能單元,用于保障智能ERP系統的功能完整性。
為確保所設計的ERP 系統能夠切換發揮出其功能,應做好智能ERP 系統的單元設計。本次智能ERP系統的單元設計情況如下。
(1)績效單元。智能ERP 系統依托于互聯網而運行,在實際管理中,績效單元為重要管理內容,此時,可依靠大數據庫及數據挖掘情況做好信息支撐,將績效單元進一步劃分為目標管理單元、預算管理單元、業務合并單元。目標管理單元涉及關鍵績效、企業戰略等子單元,以企業愿景為基礎,做好績效規劃;預算管理單元涉及調賬、預算編制等工作,主要通過預算管理控制為企業發展提供保障;業務合并單元涉及合并報表、數據查詢等內容,可使企業業務管理工作更為有序[2]。
(2)采購單元。在企業發展經營過程中,必然會面臨采購管理難題,此時,可通過智能ERP系統采購單元計算成本權重,以企業實際需求及采購流程為基礎,確定采購單元功能。在本次所設計的智能ERP系統采購單元中,可完成采購申請、收料通知、收料入庫、結論、庫存查詢、報表分析、查詢分析、供應商管理、核算采購參數、上報采購結果等業務,通過該智能ERP 系統,可一體化完成常規性采購業務活動。
(3)財務單元。該單元內容體系繁雜,其以總賬單元為核心,逐漸外延至應付應收賬款、存貨管理、報表管理等單元,同時,為保障企業財務信息的安全性,還需在智能ERP系統采購單元中設置保密單元[3]??紤]到資本管理對于企業經營發展的重要性,還可單獨設置資本管理單元,從應收賬款管理、現金管理、存貨單元3個部分入手,并將財務管理單元與企業管理層、生產模塊、銷售模塊、客戶體系、辦公室信息管理系統、企業數據信息庫進行關聯,依靠ERP系統財務單元,實現企業范圍內的財務數據共享,以此營造穩定有序的企業財務管理環境。
數據從挖掘采集到存儲使用是一個持續化的過程,故基于大數據構建智能ERP系統時,應結合數據產生到應用的全過程進行分析。
2.3.1 數據源
數據源是智能ERP 系統實現數據分析應用的基礎,在企業智能ERP 系統中,其數據源則為ERP 系統的各個子系統運行數據,如財務管理單元、采購單元等,所有ERP系統單元在運行期間均會產生海量數據,當有數據產生時,則會在第一時間被捕捉,繼而為后續數據處理分析奠定良好基礎。
2.3.2 數據采集
智能ERP系統的部分數據來源于常規化的企業結構數據,如物料存儲數據、員工信息、客戶信息、產品參數等,當該類常規數據產生后,將會被存儲至SQL Server、Oracle、MySQL 等關聯數據庫內,為常規數據的調取奠定良好基礎[4]。對智能ERP系統中數據產生渠道進行分析,其主要來源于以下幾種渠道:(1)Web 網站訪問日志;(2)系統網站界面的js 代碼記錄,如用戶訪問時的頁面組件等,此外,ajax后臺日志同樣可獲得相關信息數據;(3)系統網站頁面上的埋點像素圖片,當有頁面訪問記錄產生時,其相關數據將會直接上傳至記錄日志中。結合ERP 系統實際應用情況來看,能夠被智能ERP系統所采集到的信息主要有產品產生數據、ERP系統操作信息、銷售數據、業務訂單信息等,隨著企業的穩定運行,智能ERP 系統內的數據規模將會不斷增大,并逐漸構建為基礎數據網,將各類信息數據進行關聯,使ERP系統內數據信息可更好地被利用。
在ERP系統實際應用期間,所有的操作數據、企業生產數據、業務訂單情況、業務銷售數據都將會被采集到智能ERP系統中,以此構建成企業最基礎的數據庫。企業生產經營期間所涉及的數據存在相互關聯的關系,無論是日志數據還是HDFS數據,都是智能ERP系統的數據采集過程。智能ERP系統實現數據采集的相關技術較多,具體如下。(1)Shell 腳本。該技術具有開發簡單、應用便捷、輕量級的優勢,但無法控制在數據采集期間形成容錯情況。(2)Java程序。該采集程序能夠實現數據精準控制,但在實際開發應用期間存在一定難度。(3)Flume 框架。該技術屬于成熟性數據采集系統,其歸屬于Hadoop 體系,故其能夠與其他技術體系實現良好融合,繼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數據采集的容錯能力及可靠性。經上述數據采集技術分析后,最終選擇采用Flume 框架進行數據采集,以智能ERP 系統為基礎,進行Agent 節點的部署設置工作,完成文件配置修改后,將開啟Agent節點,節點啟動后,即可將數據上傳至指定HDFS 目錄內,為后續數據處理分析與應用奠定基礎[5]。
2.3.3 數據預處理
智能ERP 系統數據采集是一個廣泛化的過程,部分錯誤數據、低效數據、無效數據同樣被采集存儲至數據庫內。為避免該部分數據影響后續數據分析工作,在數據最終存儲及分析決策之前,應通過數據預處理過程,剔除誤數據、低效數據、無效數據,并將數據信息的格式進行規整轉換,以數據分析需求為依據進行數據分類。智能ERP系統所獲得的數據在規格大小及類型上存在一定差異,給數據存儲分析帶來一定局限,此時,可應用Map Reduce 工具,此工具屬于分布式運算程序框架,其以Hadoop 數據為基礎設定框架結構,該Map Reduce 工具的核心功能在于編寫邏輯代碼,將具有特定特征的數據組件進行整合,并將其歸納至同一Hadoop集群上[6]。使用Map Reduce工具時,應將系統開發重點放在業務邏輯的編寫上,通過計算機分布式框架,完成數據預處理工作。
2.3.4 數據存儲
在智能ERP系統中,其主要依托于Hadoop集群完成大數據分析,而分析功能的實現主要依靠Hive 倉庫工具來實現。Hive倉庫工具歸屬于Hadoop體系,其能夠將結構化數據按照特定數據庫表的形式進行轉化映射,同時還可借助SQL語法完成數據信息智能查詢[7]。若在數據存儲期間直接在智能ERP 系統內引入Hadoop 體系,將會帶來較高的系統開發成本,并造成一定技術學習成本;另外,企業項目周期相對較短,若引入Map Reduce 工具,則會形成較高的時間成本,同時還會造成一定邏輯開發難度。結合上述分析,可在數據存儲過程中引入Hive 倉庫工具,以SQL 語法為操作接口,以此實現快速開發,避免了其他技術所造成的額外成本。
完成數據采集并預處理后,將數據傳輸至Hive 數據倉庫內,以Hive 數據倉庫為載體進行數據信息挖掘與分析,而在此期間,可劃分層次,分層進行數據分析。從本質上來看,智能ERP 系統數據存儲分析的過程是從ODS 原始數據內調取中間表的過程,將url、時間等非結構數據提取出來,并細化數據字段信息,最終形成明細中間表,以明細中間表為基礎進行數字指標統計分析。通常情況下,企業ERP 系統所應用的數據屬于關聯型數據庫,即SQL Server、Oracle、MySQL 等,在數據存儲期間,可在關聯型數據庫基礎上接入HBase 數據庫,使智能ERP系統的數據存儲功能更加完善,借助HBase 數據庫,完成大型數據的分析存儲工作[8]。在以往ERP 系統中,常見的數據庫問題為部分數據無法存儲,且備份機制缺失,當數據庫內存儲數量較高時,則會出現數據庫運行緩慢的情況。而接入HBase數據庫后,則可良好規避上述問題,通過實現數據的線性擴展,增大數據存儲量,并構建了完整的備份機制,為智能ERP系統的數據存儲功能提供了保障。
2.3.5 分析決策
在大數據技術作用下,企業智能ERP 系統能夠實現廣泛化數據采集與分析存儲,在此基礎上,還可依托數據庫展開數據統計分析,交叉計算數據維度及指標,以此獲得精準化數據分析結果。通常情況下,企業在生產經營期間將會生成不同的數據統計需求,其中,多維度PV 統計、來訪者數量、業務請求數量等屬于企業典型指標[9]?;诖髷祿闹悄蹺RP 系統,在分析決策功能設計期間可融入Map Reduce程序,對用戶訪問數據進行識別,并將企業所需的指標數據導入信息表內,以此為基礎獲得用戶停留時長等指標,繼而更好地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依據。
2.3.6 數據展示
完成智能ERP 系統數據的處理存儲與分析后,可將有效數據呈現為生產報表,并將數據從ERP 系統中導出。在智能ERP 系統中,數據經過了采集、預處理、存儲、分析等過程,此時,為更好地完成智能ERP 系統數據應用,可依據企業需求,將數據以不同形式呈現出來,如可視化銷售統計表、財務報表等。智能ERP系統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依靠Hadoop 體系,得出數據報表結果,可進一步將其從Hive 數據倉庫內導出,呈現為可視化報表,以此用于企業的業務經營發展。基于大數據的ERP系統,運行期間,經過了數據采集、分析、結果導出的過程,在系統設計時,可將上述任務劃分為多個Oozie 工作流,借助程序進行調節,繼而使數據信息以多元化形式呈現出來。在ERP系統數據分析功能設計時,應增設前端展現工具,設計前端展現工具,將Java Web嵌入系統體系內,在Java Web作用下,讀取報表結果,進一步將報表結果以Java 報表網頁的形式呈現,為企業經營運行提供便利。在設計ERP 系統前端展現工具時,企業需根據自身需求確定展現方式,搭建完整的技術框架,挖掘MySQLl 關聯數據庫內信息,使信息以Json 格式傳輸至系統頁面,運用Eharts 程序解析Json 格式信息,以此確保ERP 系統內信息數據可被展現出多種形式,以供利用。
為驗證本次所設計的智能ERP 系統的性能,選取某上市公司公開數據為基礎,運行智能ERP系統,從系統模塊化、反應時長、安全性3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為使性能驗證效果更直接,選取其他兩種ERP 系統,將其分別定義為系統2 與系統3,而本次所設計的智能ERP 系統則為系統1。運用Matlab 平臺進行系統模塊化功能檢驗,發現系統1、系統2 存在明顯的模塊化變化,可見隨著公司的運行,系統2 與系統1 隨之運行。由此可證明,本次所設計的智能ERP 系統具有良好的模塊化功能,且因ERP系統還設有待增單元,可結合市場變化或企業戰略發展而動態增設功能模板,使智能ERP系統的功能模塊更為靈活、可靠[10]。
對3 個ERP 系統的反應時長數據進行采集,其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表1數據可見,本次所設計的智能ERP 系統(系統1)對于系統運行操作的平均反應時長為3.6μs,系統2 的平均反應時長為9.2μs,而系統3 的平均反應時長為10.4μs,根據平均反應時長的數據對比,不難發現,本次所設計的智能ERP系統在反應時長上具有顯著優勢,系統運行效率更佳。

表1 3 個ERP 系統的反應時長數據
為檢驗智能ERP 系統的安全性,了解ERP 系統的穩定性與抗風險性,對3個ERP系統設定了攻擊源,在不同攻擊源狀態下,采集3個系統的安全系數,具體如表2所示。在不同攻擊源數量條件下,3個ERP系統表現出了差異化安全系數,其中,本次所設計的智能ERP系統(系統1)在攻擊源條件下,其平均安全系數為0.982,系統2 的平均安全系數為0.73,系統3的平均安全系數為0.756。根據3個ERP系統的平均安全系數,不難發現,本次基于大數據所設計的ERP 系統在安全性方面存在顯著優勢,面對攻擊源仍可穩定運行。此外,為最大限度地提高智能ERP系統運行安全性,在本次模塊單元設計中,于財務系統單元內增設了保密單元,用于增強ERP系統財務數據安全性,進行財務數據加密存儲與傳輸,以此保障ERP系統數據安全。

表2 3 個ERP 系統的安全系數對比
綜上所述,以大數據為技術支撐的智能ERP 系統可大幅提升企業管理質量,提高企業信息化層次,使企業管理活動能夠更規范地進行。在設計智能ERP系統時,應在明確基本框架基礎上,做好單元設計,并從數據源確定、數據采集、數據預處理、數據存儲、分析決策、數據展示6個方面入手,確保大數據能更好地融入ERP系統中。將本次所設計的智能ERP系統與其他系統進行對比,發現本次所設計的系統在響應性及整體功能上存在良好優勢,具有較強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