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春 田振忠 燕同祥*
(1.壽光市漁政漁港站 山東壽光 262714;2.壽光市海洋漁業發展中心 山東壽光 262700)
目前,增殖放流是被國內外公認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養護水生生物的手段之一。自2005年至今,為改善水生生物資源日益衰退的嚴峻情況,我國開始進行全國性的大規模水生生物的增殖放流行動。自行動開展至今,已經成為了一項由政府主導的可持續性活動,且受到了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支持。但在具體放流工作中仍存在著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所以必須尋求強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管理體系的有效路徑,以保證這一工作的可持續性、健康、快速發展的目標順利完成,實現我國水生物生態系統的平衡和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
有序開展和落實增殖放流工作已經是國內外工人的保護水域生態資源和環境的最佳手段之一,其不僅是當代漁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水域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有效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內在要求的主要路徑,是提高漁業管理部門形象和地位的有效途徑,更是完成漁業資源整合和轉調的重要平臺和載體[1]。但從目前增殖放流工作的開展來看,其雖然得到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參與,但不論是從重視程度還是支持度上來看,其與植樹造林戰略仍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漁業法》中也鮮少有見,其戰略和法律地位依然很低,這些問題都會對增殖放流工作的開展、落實和后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造成很大的阻礙。
增殖放流的管理工作是一項技術性非常強的工作,其涉及生態、漁業和漁場環境、水產養殖等多個專業學科。也就是說,想要具體開展和落實增殖放流工作,保證這一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專業的管理和工作人員,通過不斷的實踐來總結和積累經驗,才能做到真正有效。而目前除山東和遼寧外,我國根本沒有專門負責增殖放流工作的省級管理機構,大多數都是由當地的各級漁業部門進行監管,在管理人員配置上也較為隨意,這也直接導致了增殖放流工作難見成效。還有一些地區在工作的開展和落實上存在著“重形式,輕效果”的情況,對于放流工作的質量和效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我國增殖放流目前的發展水平、效果和質量與現代漁業建設的要求、水域生態的保護和建設任務的要求都十分不符,其投入量與水生物資源的衰退率、廣大漁民提高生活質量奔向小康生活的愿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從各地所能征收上來的增殖保護費和處罰所得的資源補償費用規模上來看,資金十分有限、流向單一,水生物資源的生態補償制度尚未建立,就算是有些地區進行了嘗試,但也因各類因素的阻礙導致制度無法施行或是效果不佳[2]。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物質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時,其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也隨之增強,以企業、宗教、民間團體或是個人自發所組織的放流(放生)活動蔚然成風,這些社會力量也隨之成為了保護水域生態平衡、實現漁業資源養護目標的重要力量。但其中仍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如因放流組織人員對增殖放流的基本知識不夠了解,導致整個放流活動出現了淡水、海水互放,產地不同的物種互放,大菱鲆、鱷龜、錦鯉等外來物種或是雜交物種的放流等亂象的出現,這些不僅背離了以放流來實現維護水域生態平衡的初衷,甚至還會對整個水域或是整個地區的生態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2013年,農業部開展了公益性農業科研專項漁業項目調查,結果顯示,一些諸如外來雜交鯉(鱘)等物種已經定居在了黃河下游的河道當中,其中克氏原螯蝦(俗稱小龍蝦)、牛蛙等物種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山東的菏澤至聊城的河段當中,這些物種的出現對于本就已經十分脆弱且原生物種已經極度瀕危的黃河水生態系統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增殖放流是當下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是改善漁業環境的重要途徑,更是保障國家水生態平衡的重要舉措,其對國家的生態文明和發展建設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要從真正意義上提高放流工作的戰略和法律地位,可以借國家修訂《漁業法》之機,單獨將水生物增殖業進行更全面、更詳細、更系統的闡述,將增殖放流的各項條例進行擴充,而非只是作為一個簡單的條款,以此來作為提高放流工作的戰略和法律地位的有效工具。同時,也希望各省市漁業部門提高對增殖放流工作的重視,創設各類諸如“經驗總結會”“表彰先進活動”等,來查找放流工作階段性的不足,提高工作人員的干勁等[3]。
咨詢和管理機構的設立需要將養殖、資源、捕撈、水域環境與生態、水生物疾病防控等眾多內容綜合考慮其中。咨詢機構需配備各學科的專家,組成咨詢委員會,其主要作用如下:定期對全國范圍內的增殖放流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檢驗,并能夠做好分層設計和系統規劃;對放流工作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給出可行性的整改和提升意見或建議;對增殖放流的發展方向進行規劃;對放流技術的革新進行攻關立項;對生態安全進行全面的防控;對全國范圍內的增殖放流工作效果進行系統的評價,且能夠及時地提出整改方案。根據放流工作的開展和落實的整體情況與發展趨勢,進行預警性研究,提出最適合當下放流工作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有效的方向與對策,保證放流工作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管理部門也應由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構成,確保工作的每一步都具備高專業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放流目標。
建議政府機構盡快建立以自身投入為主的放流資金投入機制,且將資金投入機制多元化,如將海域使用金、燃油補貼資金、放流資金、社會捐助和公益眾籌資金、水生態資源補償費、國際援助等作為重要補充。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設置。
第一,將增殖放流資金列入到各級政府的年度財政預算當中,增加放流資金投入力度,國家對工作開展較為突出、貢獻較大的省市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
第二,借國家調整燃油補貼機制之機,加大對放流工作的資金投入力度。
第三,在國家各類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案和規劃相繼出臺之際,加快固化水生物資源生態補償制度的腳步,將所有征收上來的生態補償資金用于對水生物資源的專項養護上。
第四,拓展資金湊集渠道,鼓勵各行各業、人民群眾、社會團體等廣泛參與進來,提高全民對增殖放流重要性的認識,成立獨立的水生物增殖放流資金,有效將社會資金引入增殖放流工作當中。
創設完善的管理體系,對放流組織進行規范化、科學化的引導,有效防止外來物種和雜交物種的入侵,是目前構建水生態文明的保障。為順應社會團體的放流需求,確保放流生態平衡,科學、規范地對社會放流進行引導,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
第一,創設完善的管理體系。在國家建立增殖放流管理機構的同時,地方也應積極成立獨立的放流管理部門,定期組織放流知識宣傳活動,普及科學放流的方法,引導和規范社會放流行為。
第二,建立與宗教、企業等各社會放流組織間的溝通協調管理機制,實現管理上的互通互助,交流放流經驗,探索易復制、好推廣的社會放流管理辦法。
第三,有效做到增殖放流與漁業管理各機構的有機結合。增殖放流工作只是漁業管理工作當中的一個環節,將其與水域生態文明的建設,如漁業休閑示范區、海釣基地或是公園的建設,進行有機結合,在促進增殖放流工作有序開展的同時,還可以有效提升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實現以增殖放流帶動漁業發展,維護水生態平衡的目標。國家和地方可設立專項基金,在我國重點水域或是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來建設一批高標準、高起點的大型綜合性放流平臺,整個平臺應包含漁業文化的宣傳、漁業資源基本養護知識的普及、社會放流平臺等功能,在滿足社會放流需求的同時,放流生態的安全也能得到更好的維護。其中,在放流平臺的建設方面,可以借鑒廣東和山東兩地的建設經驗。
第四,對放流苗種的供應渠道進行嚴格把控。放流物種供應渠道的雜亂性也是目前影響放流安全性的因素之一。管理部門必須對其進行嚴格的把控,建立或是推薦一批專門供應放流苗種的基地,保證苗種的健康性和安全性,確保放流生態安全。
第五,明確各方權責。想要確保放流工作的有序開展,就必須明確放流監管部門、放流團體(組織或捐助方)、苗種供應機構等各方的相應權責,創造和諧的放流體系,如此才能保證放流的有效性和質量[4]。
第六,創設對外來水生物種入侵的檢測防控體系,對入侵物種上岸后的處理和管理問題進行詳細的研究,確保后續工作的有序開展。
地球是所有人共同生存的家園,需要每個人細心地保護,無論是保護水生資源,還是建設生態家園,都需要全民共同的努力。建議在國家所打造的“放魚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對品牌意識進行強化,爭取將每年的一個特定日期設為“放流日”,提高全民的參與意識,傳遞人人都是生態文明的建設者、保護者的理念。與此同時,宣傳方式也要緊跟時代的腳步,利用大眾能夠接受的新穎的方式進行多元化、全方位的宣傳,如微信公眾號推廣、微博,以及各類大眾常用的APP、新媒體等,也可以采取制作簡單且易被大眾認可記憶的公益廣告、聘請具有影響力的形象大使等措施,讓放流文化真正被大眾熟知,真正地融入大眾的生活當中,提高民眾的放流意識,提高其參與生態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讓增殖放流成為與植樹造林一樣實現了各界支持的大型的全民參與的公益活動,讓放流這項工作成為真正的生態建設工程、公益事業、環保行動[5]。
當下,放流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所存在的最大阻礙之一就是“重放流,輕管理”的觀念,如不做出及時的轉變,很容易讓放流工作停滯不前。想要改變,就需從以下方面做起。
第一,政府之間建立區域性的、綜合性的環境治理和資源保護協調機制,應用統一行動的方式來共同強化環境管理和資源保護的工作力度,提高增殖放流質量和效率[6]。
第二,對現行的休漁制度進行進一步的完善,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對休漁時間進行調整,進一步延長休漁時間。從對目前我國的漁業資源的存儲與漁船作業時間的對比分析來看,若要改變捕撈量高于增殖量的情況,可以將渤海夏季的休漁期調整為每年的5月1日到9月15日,這需要國家漁業部門進一步地開展統一的論證。與此同時,還應對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漁船作業方式進行限制或是嚴令禁止,以漁業法中明確規定的禁漁期制度為標準,對水生物資源的主要洄游地、產卵地等區域設立獨立的禁漁區,根據不同時段,開展有針對性的禁漁活動,設定獨立的禁漁期,或是對較為重要的區域建立常年休漁制度[7]。
第三,漁業部門應強化對增殖放流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監管制度,確保做到從前到后的無縫銜接,保證放流工作的有序開展和后續的良好養護,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第四,將增殖放流工作與其他水資源保護區建設和保護機制進行有效結合,實現綜合性、立體性的養護效果,將放流工作融入水生物資源保護的每一個環節,真正將其在資源保護中的重要作用發揮出來。
綜上所述,作為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態資源的重要手段,增殖放流工作的開展必須要得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參與和支持,實現全民參與的最終目標,如此才能讓增殖放流的意義最大化,才能達到通過增殖放流來改善水生生物資源的目的。我國作為漁業大國,更應認識到這項工作開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完善各項管理機制,督促地方落實增殖放流工作,通過實踐,不斷總結經驗、革新理念,為實現魅力中國建設奠定堅實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