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琛
(云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云南昆明 650221)
云南地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南緣與云貴高原的結合部,最高海拔6 740 m,最低海拔76.4 m,最高點與最低點直線距離約900 km,立體的氣候特征、極大的海拔高差及高山峽谷相間的特殊地貌決定了云南農業種類繁多而又難成規模的特點。在云南種類繁多的農產品中,水果、蔬菜、花卉和茶葉等高原特色農產品較具市場競爭優勢。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是云南省布局發展的重點產業,加快發展這一重點產業,符合云南立體氣候明顯、動植物資源豐富的氣候、自然資源優勢,符合云南作為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區位優勢,符合云南發展的戰略定位,對于云南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農業保險作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器”,是國際上利用市場化手段化解農業風險問題的通行做法,符合WTO的綠箱規則,已成為國家“三農”領域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和農業支持政策體系的重要支柱。近年來,農業保險正逐漸由“保生產”向“保全產業鏈”轉型升級,農業產業的風險保障需求正在由傳統上游產業的風險分擔,向加工、銷售、研發等下游和高層次產業鏈的風控需求轉移。云南農業保險保障與風險脫節;上游產業保險產品供給多,下游產業保險產品供給少;保險政策布局與產業升級發展需求不相適應,未形成產業鏈風險保障全覆蓋等不足和問題逐漸顯現。
本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州草果產業鏈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草果產業鏈各環節的風險和保險保障需求,構思設計了怒江州草果產業產業鏈保險產品,以期豐富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鏈保險的研究成果,為保險企業設計更多高原特色農業保險產品,提高風險保障范圍及保障水平形成借鑒,從而使農業保險在推動云南農業現代化轉型,加快高原特色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王文權等歸納認為,國內對于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定義主要從云南農業發展階段和云南農業地區的自然屬性2個視角進行解讀。其中李永前等從云南農業發展階段的視角出發,將高原特色農業定義為基于云南高原地區農業的特點,利用經濟區域比較優勢及區域分工,以市場為導向、具有高原地域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而向明生及龍蔚等則基于云南農業地區的自然屬性,定義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為包含地形和氣候類型多樣立體化的高原性的自然資源、兼具生態、旅游、文化功能特色的復合性的發展模式、相較而言缺乏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和金融服務體系、農業生態環境易遭破壞等內容的一種差異化的地區農業。
目前對于農業產業鏈的定義,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如楊汭華在研究我國農業產業鏈保險現狀和提升路徑時,認為農業產業鏈由農產品生產、儲存、加工、物流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組成,其各個環節相互依存、相互合作,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多個農業部門及相關組織機構,是一個以勞動分工及降低交易成本和經營風險為內驅動力的自組織系統。葉淇等在研究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全產業鏈保險時對農業產業鏈也進行了類似的定義,認為農業產業鏈是一個產業在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過程中,從初始的原材料提供到最終產品銷售,按照內在的技術經濟關聯要求,前后順序關聯的經濟活動、經濟過程、生產階段或經濟業務所構成的整個縱向鏈條。
目前行業內對于特色農業產業鏈保險尚無明確定義,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保險的內涵及范圍。已有研究有葉淇等將農業產業鏈保險定義為廣義上的農業保險在農業產業鏈上的延伸。其中廣義農業保險包括農資供應環節的農業信貸保險、生產環節中的養殖險和種植險、農產品加工環節的農業機械設備保險和工傷保險等企財險、團意險和雇主險以及農產品儲藏、運輸和銷售環節的保險。本研究認為保險的基礎是風險概率問題,產業鏈涉及多個環節以及不同風險因素,產業鏈保險既不可能滿足全部的風險保障需求,同時在實際經營中也不需要對全部風險進行保障,只需要保障對產業鏈或者產業鏈中的特定主體有重大影響的風險。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對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定義,將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鏈保險定義為:針對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農業產業中的核心成員和關鍵環節提供的因自身風險或產業上下游環節斷裂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的補償,從而保障該核心成員或關鍵環節恢復再生產的風險保障方式。
怒江州森林資源豐富,氣候溫熱,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草果的生長。怒江州自1979年起引進草果種植,至今已有40多年的種植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種植技術和經驗,草果已成為怒江第一農業產業。截至2020年年末,怒江州草果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11.4萬畝(1畝≈667 m,下同),草果掛果面積超過40萬畝。主要種植區為怒江州福貢縣、貢山縣和瀘水市。其中,福貢縣種植面積最多,達56.55萬畝,貢山縣及瀘水市種植面積分別為34.29萬畝和20.14萬畝。年總產值超過6億元,直接帶動瀘水市、福貢縣、貢山縣30萬種植群眾人均增收2 000元以上,成為當地帶動力最強、輻射面最廣、貢獻最大的支柱產業。全州草果產量占全國草果產量的近1/3,占云南省草果產量的近1/2,是全國草果的核心主產區和云南省最大的草果種植區。
2.2.1 草果生產特點 草果是姜科豆蔻屬多年生莖叢生草本植物,藥食兩用中藥材大宗品種之一,既可以作為調味品,也可用于治療寒濕內阻、脘腹脹痛、痞滿嘔吐、瘧疾寒熱,用途廣泛,經濟價值高。多生于溫暖、陰濕的溝谷疏林下,其生長過程要求蔭蔽的自然環境、充沛的降雨和富含養分的有機質黑沙壤,適宜在林下或溪邊濕潤處種植。就近些年怒江州草果種植情況來看,草果適宜種植在海拔高度為1 100~1 800 m的溪邊、山谷坡地及樹林遮陰等地區。怒江北緯28°是草果種植的界限,北緯28°附近及以北地區少有草果種植。
草果生產周期較長,栽種后3年掛果,6—7年進入盛果期,隨后產量會逐年下降,需要進行植株的替換,掛果周期15年。如遭受自然災害,至少需要3年的生產恢復期。每年4—5月進入花期,采收的最佳時間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
2.2.2 林下種植及小農生產為主 怒江州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橫斷山脈縱谷地帶,其境內除蘭坪縣的金頂鎮、通甸鎮有少量平坦山間槽地和江河沖積灘地外,全州98%以上的面積是高山峽谷,可耕種土地面積少。耕地沿山坡垂直分布,76.6%的耕地坡度在25°以上,可耕地中高山地占28.9%,山區半山地占63.5%,河谷地占7.6%。因此草果種植地塊多選擇坡度在25°以上的林間空地或疏林地。草果生產以小農生產模式為主,全州擁有草果生產龍頭企業6家,草果專業合作社36個。
云南省怒江州草果產業鏈主要包括良種研發、農資供應、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及銷售環節。在生產環節總體來說以小農經營為主,管理粗放,部分草果種植處于野生或半野生狀態,種植密度在200塘/畝左右,卻也存在如瀘水市農業農村局草果種植示范基地的“主導產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種植規模較大,管理相對規范并配備草果種植所需的水利設施。在加工環節,由于草果采摘后一般采用柴火烘烤或電烘烤就地干燥加工,因此,2016年起已有由云南能投集團與怒江州政府合資成立的怒江州扶貧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投資1.04億元建設的怒江大峽谷農副產品加工交易中心等加工龍頭企業,建有全國第1家全自動化、高技術標準草果電烘烤草果生產線。但根據楊清等實地調研發現大部分農戶仍采用傳統的柴火烘烤方法。在銷售環節中目前怒江州草果產品以草果干果等原料及粗加工產品為主,其中銷售的草果原料主要用于食品加工的香辛原料,在藥用及化工領域用量占比較低;粗加工產品中常見的有草果酒、草果精油、草果膠囊等。大部分草果種植戶及加工企業對粗加工產品沒有標準化的包裝和分級。整個產業缺乏產銷龍頭企業,云南省內經營銷售渠道單一,在怒江州當地以出售鮮草果為主,州外其他地區主要銷售草果干果及粗加工產品。本地市場由農村經紀人、本地經銷商或者農民自主銷售組成,省外銷售以企業訂單或電商銷售為主。云南省怒江州草果產業鏈結構如圖1所示。

針對云南省怒江州草果產業鏈風險,本研究借鑒楊汭華的方法,將怒江州草果產業鏈風險劃分為以下4種。
3.2.1 涉農生產要素風險 涉農生產要素是指人類為了獲得所需的農產品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各類資源稟賦及科技手段,因此,涉農生產要素風險就是指農業生產環節中涉農生產要素不可得或者涉農生產要素投入所造成損失的不確定性。按農業生產經營階段可將農業生產要素風險區分為產前和產中2個部分。其中產前涉農生產要素風險包括制種、化肥等農用生產資料的可滿足程度低、農業生產資金供給不足所造成的風險。產中涉農生產要素風險包括農業播種、收割、加工機械和農用倉儲用房等固定資產損壞以及土地、農業生產者健康、農業生產技術等方面的風險。針對怒江州草果產業而言,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戶小額貸款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解農戶資金不足、資金緊張問題,對農村經濟發展表現出了較強支持作用。但是從怒江州目前農戶小額貸款情況看,擔保問題依然是農戶小額貸款最大的瓶頸。擔保物不足,農戶僅能獲得較少的信貸資金,難以擴大生產。資金不足,農戶可能采取不同機構多筆貸款方式進行變相處理,一旦資金鏈斷裂,連鎖反應明顯。二是良種研發投入不足,種植品種混雜,僅根據草果外形將其簡單劃分成4個不同種類,缺乏草果品種鑒定和優良品種選育。栽培技術落后,缺少科學管理方法,大量草果生長處于半野生狀態,使得怒江州草果種植整體坐果率較低。三是由于怒江州草果種植的特點,其成本主要產生于移栽和草果采摘階段,其他時期沒有太多的成本支出。若仍采取傳統的種植保險僅負擔種植成本的模式,則會導致保險的保障水平較低,一方面,較低的保障水平會降低農戶有效需求,另一方面,難以實現草果保險分散農戶種植風險、促進當地草果產業健康發展的目標。
3.2.2 自然災害風險 自然災害風險是指由具有災害性的自然現象的發生所造成損失的不確定性,是農業生產環節中面臨的主要風險。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土地資源的聚集和農業規模化生產使得自然災害風險在農業生產環節集聚,并且沿農業產業鏈向農產品加工、物流、銷售等下游環節進行傳遞。怒江州草果產業鏈上的自然災害風險具體表現在:一是干旱、雪災、凍災風險。草果對環境要求特別嚴格,氣候因子是影響草果產量及質量的決定因素,近年來的極端氣候因素對怒江州草果產量影響較大。若開花季節遇上干旱,花就會干枯而不能坐果;若雨量過多,則會造成爛花不結果。從歷史損失來看,2016年云南雪冰凍災害造成部分草果被凍傷或凍死,導致產量下滑。2019年早春怒江州境內受高溫干旱天氣影響,草果開花期缺水導致減產20%~50%。二是病蟲害風險。草果面臨的主要病害有葉斑病、莖腐病、炭疽病等,這些病害尤其在草果種植遮陰條件差、氣候干旱少雨時發生的概率將會顯著提高。怒江州草果種植面臨的蟲害主要是以舞毒蛾為主,舞毒蛾的幼蟲以草果的樹葉為食,會導致草果植株死亡。例如由于2021上半年的干旱高溫環境,怒江州草果遭受的病蟲害比之往年更加嚴重。據初步統計,截至2021年6月,怒江州草果病害發生面積達17.729 7萬畝,以舞毒蛾為主的蟲害發生面積達1.77萬畝。
3.2.3 市場風險 農業市場風險是農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由于消費者消費需求變動、市場行情波動、市場經濟政策變化等或經營管理不善、信息不對稱、產品質量問題等引起的經濟損失。農業市場風險廣泛存在于農業產業鏈中的儲藏、加工、物流、銷售等下游環節。怒江州草果產業鏈上的市場風險具體表現在:一是價格變動風險。由于怒江州草果產品市場體系發育尚不健全,價格信號失真和市場調節功能缺失等問題導致云南的草果市場基本屬于買方市場,草果作為非必需品需求彈性較大,價格波動明顯,導致種植戶在整個草果產業利益分配鏈條中獲利十分有限。同時由于草果產業鏈鏈條較短,缺乏精深加工產品,使得產品附加值難以提升。二是倉儲風險。即草果在產后存儲環節中可能面臨的如倉儲用房坍塌或火災等風險。三是運輸風險。即在物流環節貨物由于冷鏈系統受損或運輸工具意外事故等因素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
3.2.4 產業鏈利益聯結風險 楊汭華認為農業產業鏈中各環節上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聯結風險將阻礙農業從業者獲取產業融合的增值收益,其中產業鏈利益聯結風險主要包括合同合作式風險、入股式風險及員工加入式風險3種形式。怒江州草果產業鏈上的產業鏈利益聯結風險具體表現在:一是訂單農業中的違約風險。截至2020年,已有云南能投集團怒江州產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采取“龍頭企業+基地+電商平臺”模式,大力推進訂單農業利益聯結模式,成功帶動了福貢縣、貢山縣草果種植農戶1 500多人創收2 750萬元,有效地降低了產業鏈風險,提高農民生產力,刺激企業經營銷售活動,擴展了農民和企業的利潤空間,但同時也產生了公司違約率較高的訂單農業違約風險。二是土地流轉違約風險及入股式風險。據云南省人民政府網站資料顯示,華喜農業有限公司采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推進租賃聯結、股份聯結和勞務聯結等利益聯結模式。農戶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將土地流轉給企業獲得租金,將農戶產業信貸資金經由合作社入股到企業并獲得分紅。其中有可能存在著土地流轉合同違約的風險及草果種植戶以信貸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資料入股后利益分配占比較低的入股式風險。
本研究將云南省怒江州草果產業鏈保險劃分成如表1所示的創新型險種。

表1 云南省怒江州草果產業鏈保險產品設計
針對草果良種研發過程中科研項目無法完成而造成損失的風險,為怒江草果產業發展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定制研發草果種子研發保險,用以分散良種研發機構科研項目中止或災害事故造成損失的風險,推動草果品種結構優化。重點保障:一是與草果產業相關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自身的研發能力有關的風險,具體包括科研院所和企業受制于自身的研發水平和能力或受政策影響無法繼續執行研發項目的風險,及研發企業由于經營管理不善以至于破產、倒閉或重組所造成的前期投入費用的損失。二是不可抗力所造成的風險和法律政策風險。
具體包括:火災、電氣故障等意外事故造成的用于草果良種研發的場地、核心機器設備損失或故障導致科研項目被迫中止或中斷的風險以及法律法規變化、政策變化、知識產權糾紛等引發的法律、政策類風險。三是人力資本流失或損失造成的風險。包括草果種子研發項目中重要研究人員離職、疾病、死亡、傷殘等意外情況無法繼續研究工作,研發項目被迫終止的風險。四是成果轉化不確定風險。包括良種研發項目的成果無法通過后續市場實驗、試驗、應用、推廣的風險。
針對草果種植戶小額貸款擔保問題,應積極開發草果種植戶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該保險產品在政府、農業企業、保險公司、銀行、擔保公司、金融服務公司之間等機構間分擔風險,主要覆蓋了農資供應環節上的農業信貸違約風險,以草果種植戶的信用風險作為保險標的,在模式上可采用“政府+銀行+保險”“銀行+擔保+保險”“企業+金服+保險”等形式,重點解決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問題。
針對草果生產環節面臨的自然風險和怒江州草果的種植特點,開發草果綜合種植收入保險。對于草果綜合種植保險,由于怒江州草果種植的特點,其成本主要產生于移栽和草果采摘階段,其他時期沒有太多的成本支出。若仍采取傳統的種植保險僅負擔種植成本的模式,則會導致保險的保障水平較低。為了克服傳統種植保險的缺陷,在怒江州推行草果保險的過程中,可以探索將傳統保障成本的種植保險與收入保險進行融合的新模式,采取傳統種植保險的操作模式,結合收入保險保收入的特質,在怒江州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草果種植保險。結合怒江地區還未形成成熟的種植管理、產量和價格采集體系的現實情況,將保障水平覆蓋接近于農戶的真實收入水平,既降低保險企業在承保理賠過程中的難度,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草果種植戶的利益。
在草果銷售及土地流轉環節,針對農業加工、銷售企業違約以及土地流入方未按時履行合同約定向土地流出方交付租金等風險,開發草果訂單履約保證保險及草果土地經營權流轉履約保證保險,以滿足草果種植戶對種植收益穩定性以及土地流出方對土地流轉收益穩定性的風險保障需求。其中草果訂單履約保證保險以訂單合約中約定的收購數量和收購價格未保險標的,主要保險責任是加工、銷售企業違約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草果土地經營權流轉履約保證保險以土地流轉合約中規定的租金金額作為保險標的,主要保險責任是土地流入方未按合同月底履行繳付租金等義務所造成的土地流出方的經濟損失。
針對草果加工環節中機械設備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故障導致設備損壞或停工風險,開發草果烘干及加工機械設備保險。該保險主要以草果生產及加工過程中的相關機械設備為標的,保險責任主要是草果烘干及加工機械設備損失,即因不可控災害、機械制造安裝員工操作不當等原因引起的涉及草果烘干及加工機械設備的損失。同時加工環節的配套設備和附屬設施的損失以及烘干加工場所的財產損失和操作人員的人身意外傷亡,也應當以組合保險的形式納入到保險范圍內從而擬定綜合費率。定損時,應充分考慮農機購置資金補貼、烘干和加工機械折舊等因素,遵循損失補償原則,理賠金額應當以草果加工企業的實際損失為限。
該保險主要針對草果倉儲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如倉儲用房坍塌或火災以及物流環節貨物因運輸工具意外事故等因素而造成損失等風險。
地方政府和保險公司應當基于云南省各市州的實際情況,創新農業產業鏈保險模式。例如考慮到各市州尚不具備成熟的產量和價格采集體系,可以考慮將傳統保障成本的種植保險與收入保險進行融合。同時要合理設計農業產業鏈保險推廣政策,遵循從小規模試點到全域推廣的原則,將農業產業鏈保險產品中運行時間久、市場基礎好、擁有中央或省財政補貼的險種先行推廣,再逐漸過渡到產業鏈各環節上各險種的推廣。對于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新型農業利益聯結方式開發的農業產業鏈保險,初期可以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模式推行。例如對于土地經營權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初步推行時可按照土地流入方強制參保,政府財政給予補貼的“聯辦共保”的模式進行推廣。在農業產業鏈保險補貼方面,應當給予多層級的財政補貼對農業產業鏈保險推廣進行支持,同時采取以獎代補的補貼政策以提高農業產業鏈保險補貼效率。
地方政府和保險公司應當注重專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以應對農業產業鏈保險較高的研發能力和服務能力需求。具體應當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農業產業鏈保險人才培養和引進責任機制,成立農業產業鏈保險人才培養和引進專門領導工作小組,小組成員須由地方政府官員、農險公司人員及專家智庫多方共同組成。該領導工作小組應當充分落實責任,科學合理制定農業產業鏈保險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明確農業產業鏈保險人才培養目標、方式以及人才引進方法,培養和引進兼具農業產業鏈保險理論知識和實務能力,既熟悉農業保險又了解產業經濟的復合型研發和服務人才,建立起一批農業產業鏈保險專業隊伍。二是在政府支持下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下的訂單型農業產業鏈保險培養模式。農險公司可根據推廣農業產業鏈保險的實際需求,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在專業理論知識培養方面的優勢和自身在實操實務方面的優勢,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與國內專業的財經或農業院校合作辦學,開展農業產業鏈保險專業人才訂單型培養模式,定向培養農業產業鏈保險推廣所需的研發和服務人才。
承保主體與政府部門應當基于平臺聯動的服務模式,借助政府、保險公司和專家智庫等專業技術力量,建立全產業鏈和全流程的風險監測及預警機制,實現“保險+科技+服務”,形成農業產業鏈風險系統集成管理,提高農業產業鏈風險管理的效率。具體應當包括:一是繪制高原特色農產品種植數字地圖。高原特色農產品種植數字地圖應當包括農產品種植區經緯度、農產品種植類型、品種、種植面積、種植年限以及農產品植株新老交替等方面的詳細信息,從而全面掌握農產品種植地塊信息和作物生長情況,用以解決生產環節農產品種植保險面臨的精準承保、定損、理賠問題。同時政府部門還可以依據數字地圖所涵蓋的相關信息,為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制定全方位、全流程、全產業鏈的風險管理和增值服務方案。二是搭建農業產業鏈保險數字服務平臺。以農業產業鏈閉環風險管理為目標,并基于風險地圖,對農產品種植狀況進行評估,實現針對氣象、病蟲等災害可視化的風險提示,輔助種植戶或是合作社改善經營決策、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在收取保費和出險理賠傳統模式基礎上,為投保農業產業鏈保險的農戶提供規范生產的宣傳教育培訓、風險預警、風險管理等服務,達到防災減損目的。三是建立高原特色農產品交易數字平臺。依托服務平臺的后臺數據,掌握高原特色農產品交易價格的一手資料,用以解決經驗數據、統計資料缺乏問題,提升高原特色農產品定價話語權,同時為未來推廣高原特色農產品收入保險提供數據支持。
建議以我國現行的再保險體制為基礎,通過中央或地方政府撥款設立專項準備金,由再保險公司進行經營運作。同時利用期貨合約、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將農業大災風險向資本市場進行分散,建立起由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專項準備金以及政府或資本市場為主要分攤主體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并合理計算分攤比例,以化解保險公司在推廣農業產業鏈保險過程中的經營風險。同時應當健全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明確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的組織構成、 運營模式及準備金積累等相關規定。